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1020,分68页显示  上一页  15  16  17  18  19  21  22  23  24 下一页
词典(续上)
薄识
恶知识
识会
识石
识熟
识务
识议
识诣
识證
习识
谋识
五识
无意识
形识
诸识
《国语辞典》:薄识(薄识)  拼音:bó shì
谦称自己的朋友。《水浒传》第四四回:「小可一个薄识,因一口气,去投奔了梁山泊宋公明入夥。」
《漢語大詞典》:恶知识(惡知識)
佛教语。指昧于佛法,导人入邪的人。古尊宿语录:“语未卒, 汾阳 叱曰:‘是恶知识,敢裨贩我!’”百喻经·野干为折树枝所打喻:“已得出家,得近师长,以小呵责,即便逃走,復於后时遇恶和识,恼乱不已。”参见“ 善知识 ”。
《國語辭典》:善知识(善知識)  拼音:shàn zhī shì
佛教用语。佛教称能引发他人向上、增善去恶乃至證悟成佛的人。《大方广佛华严经》卷四六:「是故善男子应求善知识,亲近、恭敬、一心供养而无厌足。」《儒林外史》第三八回:「我这里有个海月禅林,那和尚是个善知识,送先生到那里去住罢。」
《漢語大詞典》:识会(識會)
识鉴。文选·任昉〈王文宪集序〉:“昔 毛玠 之清公, 李重 之识会,兼之者公也。” 刘良 注:“识会,谓识鉴也。” 宋 苏舜钦 《庆州败》诗:“酣觴大嚼乃事业,何尝识会兵之机。” 明 赵南星 《覆李给事纠拾邪险贪肆疏》:“为照 湖广 按察司僉事 管志道 ,识会高明,问学该博。”
分類:识鉴
《分类字锦》:识石(识石)
宋史食货志宝祐元年史馆校勘黄国面对围田自淳熙十一年识石者当存之复围者合权其利害轻重而为之存毁其租或归总所或隶安边所或分隶诸郡
分类:田制
《漢語大詞典》:识熟(識熟)
熟识。资治通鉴·唐代宗大历十四年:“夫天下之贤,固非一人所能尽也,若必待素识熟其才行而用之,所遗亦多矣。”《水浒传》第十一回:“原来这军官未袭职时,曾到 柴进 庄上,因此识熟。”警世通言·玉堂春落难逢夫:“ 赵昂 访知巷口做歇家的 王婆 ,在 沈 家走动识熟。”
分類:熟识
《漢語大詞典》:识务(識務)
识时务。 明 陈子龙 《答赵巡按书》:“岂云识务,弥见精诚。古之忠臣烈士,如此甚众。”二刻拍案惊奇卷三六:“这是佛天面上好看的事,况我每知时识务,正该如此。”
分類:识时务
《漢語大詞典》:识议(識議)
犹见解。清史稿·文苑传一·魏禧:“ 禧 儿时嗜古,论史斩斩见识议。”
分類:见解
《漢語大詞典》:识诣(識詣)
犹见地。 唐 常衮 《授崔侁萧直给事中制》:“性资高朗,识诣冲妙。”新唐书·邓权传:“ 权 识诣魁然,有閎辩。”
分類:见地
《韵府拾遗 径韵》:识證(识證)
元好问伤寒会要序见證得药见药识證以类相从指掌皆在仓猝之际
《漢語大詞典》:习识(習識)
(1).谓逐渐形成而难以改变的认识。 明 王廷相 慎言·君子:“学至於成心,则习识坚固,吝其旧学而不舍,虽贤者犹不能辩其惑,而况愚不肖之无识乎?故习识害道。”
(2).熟知。 章炳麟 《訄书·订孔》:“雅声、旧文、旧器, 三代 所用,人间习识。”
《漢語大詞典》:谋识(謀識)
谋略与识见。《敦煌曲子词·菩萨蛮八》:“每恨无谋识,路远关山隔。” 明 李东阳 《周氏先墓表》:“若谋识材器相为盛衰者,则存乎人焉。”《履园丛话·杂记下·唐竹庄》引 清 唐竹庄 《燕台怀古》诗:“迨后六国衰,全 秦 独横强。 丹 虽寡谋识,激烈志慨慷。”
分類:谋略识见
《漢語大詞典》:五识(五識)
(1).佛教语。指眼、耳、鼻、舌、身五根同色、声、香、味、触五境相合时所发生的五种感觉。梁书·武帝纪下:“三月己未,詔曰:‘朕四聪既闕,五识多蔽,画可外牒,或致紕繆。’” 章炳麟 《建立宗教论》:“即五识见分正缘五尘以为相分之时,五识亦未尝自起分别。”参阅 隋 智顗 《法界次第》卷上。
(2).佛教语。指业识、转识、现识、智识、相续识。佛家以此说明众生界和器世界的“妄现”。参阅 唐 元晓 起信论疏卷上。
《國語辭典》:无意识(無意識)  拼音:wú yì shì
1.一种缺乏知觉的精神状态。如:「他因为车祸昏迷,已经陷入了无意识状态。」2.非理性的。如:「游行群众受到煽惑,开始无意识的盲动。」
《漢語大詞典》:形识(形識)
犹物象。 南朝 宋 谢灵运 《昙隆法师诔》:“仰寻形识,俯探理类。”
分類:物象
《韵府拾遗 职韵》:诸识(诸识)
净住子欲庄严容体则须大根清净固知心之驱役诸识亦犹君之总策诸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