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1020,分68页显示  上一页  12  13  14  15  16  18  19  20  21 下一页
词典(续上)
识学
识钱
识具
潜识
元识
慧识
耳识
识悟
识想
识养
识因
识职
悬识
名识
漫识
《漢語大詞典》:识学(識學)
识见;学识。北齐书·崔达拏传:“ 达拏 温良清谨,有识学。”周书·杨敷传:“性朗悟,有识学。”
分類:识见学识
《韵府拾遗 先韵》:识钱(识钱)
吴莱诗吾观泉志颇识钱古今钱品不一传
《漢語大詞典》:识具(識具)
见识。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巧艺:“ 裴楷 儁朗有识具。”南史·胡谐之传:“ 谐之 有识具,每朝庭官缺及应迁代,密量所用人,皆如其言。” 清 方楘如 《偶然欲书》:“旧唐书於诗似欲以 元 白 压 李 杜 ,於文似不满 韩昌黎 ,其识具可知矣。”
分類:见识
《漢語大詞典》:潜识(潛識)
见识深刻;深识;高见。三国志·蜀志·谯周传:“性推诚不饰,无造次辩论之才,然潜识内敏。”三国志·吴志·顾邵传“ 礼 ( 殷礼 ) 零陵 太守” 裴松之 注引 晋 殷基 《通语》:“ 礼 字 德嗣 ,弱不好弄,潜识过人。”
《漢語大詞典》:元识(元識)
谓先天具备的认识能力。 隋 王通 中说·立命:“人者,统元识焉,非止圆首方足之谓也。”
《韵府拾遗 职韵》:慧识(慧识)
淮南子天下不可以智为也不可以慧识也
《漢語大詞典》:耳识(耳識)
(1).佛教语。“六识”之一。指耳根对声境所发生的识别作用。 清 吴伟业 《赠刘虚受》诗之一:“悟物谈功进,忘情耳识空。” 清 龚自珍 《〈蒙古象教志〉序》:“而此 震旦 耳根非劣,耳识非殊,虽有高僧,不臻神悟,故撰《象教志》,专以推尊因明门中声明一门,而非讚叹夫食肉衣黄,堕邪师见也。”参见“ 六识 ”。
(2).犹赏识。 郭沫若 《卓文君》第二景:“哼!‘孰谓 鄹 人之子知礼乎?’我那么恭维他,他才不大耳识我。”
《國語辭典》:六识(六識)  拼音:liù shì
佛教上指感官接触环境时,所产生的眼、耳、鼻、舌、身、意(心理活动)的分别作用。
《漢語大詞典》:识悟(識悟)
谓对事物的认识和领悟。三国志·蜀志·费祎传“代 蒋琬 为尚书令” 裴松之 注引《费祎别传》:“ 禕 识悟过人,每省读书记,举目暂视,已究其意旨。”北齐书·魏兰根传:“机警有识悟。”旧唐书·米云起传:“ 韦生 识悟如是,必能自取富贵。”
分類:认识领悟
《漢語大詞典》:识想(識想)
意念;思想。法苑珠林卷九九:“ 罗云 闻佛恳惻之诲,感激自厉,剋骨不忘,精进柔和,怀忍如地,识想静寂,即得阿罗汉道。” 梁启超 《十种德性相反相成议三》:“天下人固有识想与议论过絶寻常,而所行事不能有益於大局者,必其自信力不足者也。”
分類:意念思想
《分类字锦》:识养(识养)
见吉鸟注
分类:
《韵府拾遗 真韵》:识因(识因)
徐陵谏深法师罢道书识因识果不以为愆知福知报何由作罪
《漢語大詞典》:识职(識職)
谓得当。 唐 韩愈 《南阳樊绍述墓志铭》:“既极乃通发 绍述 ,文从字顺各识职,有欲求之此其躅。” 清 章学诚 文史通义·和州志艺文书序例:“言语文章,胥归识职,则师法可復而古学可兴。”
分類:得当
《漢語大詞典》:悬识(懸識)
深切认识。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附会:“夫能悬识腠理,然后节文自会,如胶之黏木,石之合玉矣。”
分類:深切认识
《漢語大詞典》:名识(名識)
指识鉴高的人。世说新语·文学“今《小品》犹存” 刘孝标 注引《高逸沙门传》:“ 殷浩 能言名理,自以有所不达,欲访之於 遁 。遂邂逅不遇,深以为恨。其为名识赏重,如此之至焉。”
分類:识鉴
《漢語大詞典》:漫识(漫識)
随手记载。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一:“ 宋 嘉定 中,续得一万八千餘卷。 陆 亦未及载也。漫识其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