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5,分21页显示 上一页 10 11 12 13 14 16 17 18 19 下一页
识通塞
识宿命通
识无边处天
识无边处定
识塞通
识精
识实性唯识
识藏
识蕴
识变
识变六无为
蕴识
摄末归本识
摄境从识体
佛类词典(续上)
识处定识通塞
识宿命通
识无边处天
识无边处定
识塞通
识精
识实性唯识
识藏
识蕴
识变
识变六无为
蕴识
摄末归本识
摄境从识体
识处定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四空处定之一,无色界第二识无边之禅定也。(参见:四空处)
【佛学次第统编】
行人得空定已,诃责空处多诸过失,便舍空处,一切系缘现在心识,念念不离,未来过去,亦复如是。常念于识,欲得与识相应,加功专注,不计旬月。一心缘识,而无异念,空念即谢,识定未生,名中间定。即便泯然任运,自住识缘,名未到地。此后豁然,与识相应,心定不动。而于定中,不见馀事,唯见心识,念念不住,定心分明,识虑广阔,无量无边,识法持心,无分散意。此定安隐,清净寂静。證此不失,命后必生识无边处,亦有四阴也。
【三藏法数】
谓行者复厌虚空无边,缘多则散,能破于定,即舍虚空,转心缘识,心与识法相应,是名识处定。
(术语)四空处定之一,无色界第二识无边之禅定也。(参见:四空处)
【佛学次第统编】
行人得空定已,诃责空处多诸过失,便舍空处,一切系缘现在心识,念念不离,未来过去,亦复如是。常念于识,欲得与识相应,加功专注,不计旬月。一心缘识,而无异念,空念即谢,识定未生,名中间定。即便泯然任运,自住识缘,名未到地。此后豁然,与识相应,心定不动。而于定中,不见馀事,唯见心识,念念不住,定心分明,识虑广阔,无量无边,识法持心,无分散意。此定安隐,清净寂静。證此不失,命后必生识无边处,亦有四阴也。
【三藏法数】
谓行者复厌虚空无边,缘多则散,能破于定,即舍虚空,转心缘识,心与识法相应,是名识处定。
识通塞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十乘观法之一。识别观智之通塞,使去塞而就通也。(参见:十乘观)
【三藏法数】
通即通达,谓菩提、涅槃、六度等法,其性虚通,而能显发实相之理,皆名为通。塞即蔽塞,谓生死、烦恼、六蔽等法,其性昏暗,以能蔽塞实相之理,不能显发,皆名为塞。若一槩言之,如前破法遍中所破诸惑为塞,能破之法为通。若别途言之,于能破观法复起爱著,亦名为塞。所谓于通起塞。此塞须破,于塞得通,此通须护,但破塞存通。如除膜养珠,破贼护将。由上破法遍中,修之未悟,复恐于通起塞,于塞无通,所以立此通塞一门,捡彼破法遍,令于塞得通,于通无塞,故名识通塞也。(六度者,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智慧也。烦恼者,谓昏烦之法恼乱心神也。六蔽者,一悭贪、二破戒、三瞋恚、四懈怠、五散乱、六愚痴也。除膜养珠者,膜谓眼中所翳之膜,珠即眼中之睛也。)
(术语)十乘观法之一。识别观智之通塞,使去塞而就通也。(参见:十乘观)
【三藏法数】
通即通达,谓菩提、涅槃、六度等法,其性虚通,而能显发实相之理,皆名为通。塞即蔽塞,谓生死、烦恼、六蔽等法,其性昏暗,以能蔽塞实相之理,不能显发,皆名为塞。若一槩言之,如前破法遍中所破诸惑为塞,能破之法为通。若别途言之,于能破观法复起爱著,亦名为塞。所谓于通起塞。此塞须破,于塞得通,此通须护,但破塞存通。如除膜养珠,破贼护将。由上破法遍中,修之未悟,复恐于通起塞,于塞无通,所以立此通塞一门,捡彼破法遍,令于塞得通,于通无塞,故名识通塞也。(六度者,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智慧也。烦恼者,谓昏烦之法恼乱心神也。六蔽者,一悭贪、二破戒、三瞋恚、四懈怠、五散乱、六愚痴也。除膜养珠者,膜谓眼中所翳之膜,珠即眼中之睛也。)
识宿命通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五通之一。知宿世生死之通力也。
(术语)五通之一。知宿世生死之通力也。
识无边处天
【佛学大辞典】
(界名)四空处之一。无色界之第二天也。(参见:四空处)
【佛学常见辞汇】
无色界之第二天名,为四空处之一。
(界名)四空处之一。无色界之第二天也。(参见:四空处)
【佛学常见辞汇】
无色界之第二天名,为四空处之一。
识无边处定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四空定)
【佛学常见辞汇】
(参见:四空定)
(术语)(参见:四空定)
【佛学常见辞汇】
(参见:四空定)
四空定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又云四无色定(梵名四空处之各名加Dhya%na),十二门禅中之四禅也。一空无边处定,行人厌患色笼如牢如狱,心欲出离之,舍色想而缘无边之虚空心,与空无边相应,故名空无边定。二识无边处定,行人更厌前外之空,舍其虚空缘内识为心识无边之解,心与识无边相应,故名识无边处定。三无所有处定,行人更厌其识,而观心识无所有,心与无所有相应,故名无所有处定。四非想非非想处定,前之识处是有想,无所有处是无想,至此舍前之有想故名非想,舍前之无想,故名非非想。又无粗想,故曰非想,非无细想,故曰非非想。行者于此如痴如醉如眠如暗,无所爱乐,泯然寂绝,清净无为,谓之非想非非想定。见法界次第上,俱舍颂疏世品一。是乃内法之修法也。若于外道则以六行观而修得之。于此四定复加四定为八定,于此加中间定与未至定(有部义),或加欲界定(成实义)为十定。凡禅定有味定净定无漏定三种((参见:禅)),此十种禅定中为非想非非想定之心想微细,故无无漏定,有味定净定也。未至中间之二定及四禅之六定,有见道之无漏定(有部),欲界中间之二定及四禅之六定与前相同,有见道之无漏(成实),下三无色有修道无学道之无漏定,味净之二定,通于十定,二宗相同。见俱舍论十八,辅行九之一。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四无色定,即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空无边处定是修行人心想出离患难重重的色(色蕴物质)的牢笼,于是舍色想而缘无边的虚空,做到心与空无边相应;识无边处定是行人又厌弃外在的虚空,于是舍虚空而缘内在的识,做到心与识无边相应;无所有处定是行人又厌弃其识,而观心识无所有,做到心与无所有相应;非想非非想处定是无粗想(非想)又非无细想(非非想),做到无所爱乐与清净无为的境界。
(名数)又云四无色定(梵名四空处之各名加Dhya%na),十二门禅中之四禅也。一空无边处定,行人厌患色笼如牢如狱,心欲出离之,舍色想而缘无边之虚空心,与空无边相应,故名空无边定。二识无边处定,行人更厌前外之空,舍其虚空缘内识为心识无边之解,心与识无边相应,故名识无边处定。三无所有处定,行人更厌其识,而观心识无所有,心与无所有相应,故名无所有处定。四非想非非想处定,前之识处是有想,无所有处是无想,至此舍前之有想故名非想,舍前之无想,故名非非想。又无粗想,故曰非想,非无细想,故曰非非想。行者于此如痴如醉如眠如暗,无所爱乐,泯然寂绝,清净无为,谓之非想非非想定。见法界次第上,俱舍颂疏世品一。是乃内法之修法也。若于外道则以六行观而修得之。于此四定复加四定为八定,于此加中间定与未至定(有部义),或加欲界定(成实义)为十定。凡禅定有味定净定无漏定三种((参见:禅)),此十种禅定中为非想非非想定之心想微细,故无无漏定,有味定净定也。未至中间之二定及四禅之六定,有见道之无漏定(有部),欲界中间之二定及四禅之六定与前相同,有见道之无漏(成实),下三无色有修道无学道之无漏定,味净之二定,通于十定,二宗相同。见俱舍论十八,辅行九之一。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四无色定,即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空无边处定是修行人心想出离患难重重的色(色蕴物质)的牢笼,于是舍色想而缘无边的虚空,做到心与空无边相应;识无边处定是行人又厌弃外在的虚空,于是舍虚空而缘内在的识,做到心与识无边相应;无所有处定是行人又厌弃其识,而观心识无所有,做到心与无所有相应;非想非非想处定是无粗想(非想)又非无细想(非非想),做到无所爱乐与清净无为的境界。
识塞通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十乘观)
(术语)(参见:十乘观)
识精
【佛学大辞典】
(术语)众生之真心,识知精明,谓为识精。圆觉经曰:「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
(术语)众生之真心,识知精明,谓为识精。圆觉经曰:「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
识实性唯识
【佛学大辞典】
(术语)就法相宗以心心所等五法观为唯识言之,观第五之无为法,即圆成实性,此谓识为实性之唯识也。唯识论七曰:「识自相故,(中略)四实性故。」
(术语)就法相宗以心心所等五法观为唯识言之,观第五之无为法,即圆成实性,此谓识为实性之唯识也。唯识论七曰:「识自相故,(中略)四实性故。」
识藏
【佛学大辞典】
(术语)如来藏与无明和合而为阿梨耶识,生一切万法,故指如来藏为识藏。楞伽经四曰:「如来之藏,是善不善之因,(中略)为无始虚伪恶习所薰故,为名识藏。」
【佛学常见辞汇】
如来藏与无明和合而成阿赖耶识,生出一切万法,故指如来藏为识藏。
(术语)如来藏与无明和合而为阿梨耶识,生一切万法,故指如来藏为识藏。楞伽经四曰:「如来之藏,是善不善之因,(中略)为无始虚伪恶习所薰故,为名识藏。」
【佛学常见辞汇】
如来藏与无明和合而成阿赖耶识,生出一切万法,故指如来藏为识藏。
识蕴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五蕴之一。俱舍成实以为眼等之六识心王,唯识以为八识心王。此等心王有种种差别,集于一所,而为识蕴。
【佛学常见辞汇】
五蕴之一。(参见:五蕴)
【三藏法数】
识即了别之义。谓以眼、耳、鼻、舌、身、意六种之识,于诸尘境上,照了分别,和合积聚,故名识蕴。
(术语)五蕴之一。俱舍成实以为眼等之六识心王,唯识以为八识心王。此等心王有种种差别,集于一所,而为识蕴。
【佛学常见辞汇】
五蕴之一。(参见:五蕴)
【三藏法数】
识即了别之义。谓以眼、耳、鼻、舌、身、意六种之识,于诸尘境上,照了分别,和合积聚,故名识蕴。
识变
【佛学大辞典】
(术语)谓一切万法,唯为识之所变,法相独特之法门也。
【佛学常见辞汇】
一切万法唯识所变。
(术语)谓一切万法,唯为识之所变,法相独特之法门也。
【佛学常见辞汇】
一切万法唯识所变。
识变六无为
【佛学大辞典】
(术语)由于识变而于心内现似六无为之相分也。(参见:识变)与
(术语)由于识变而于心内现似六无为之相分也。(参见:识变)与
蕴识
【佛学大辞典】
(术语)蕴蓄心识之意,如云含识,谓有情也。西域记序曰:「蕴识怀灵之异。」【又】识为五蕴之一,故云蕴识。
【佛学常见辞汇】
1。蕴蓄心识的意思,与含识同义。2。识是五蕴之一,故名蕴识。
(术语)蕴蓄心识之意,如云含识,谓有情也。西域记序曰:「蕴识怀灵之异。」【又】识为五蕴之一,故云蕴识。
【佛学常见辞汇】
1。蕴蓄心识的意思,与含识同义。2。识是五蕴之一,故名蕴识。
摄末归本识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五重唯识观之一。
(术语)五重唯识观之一。
摄境从识体
【佛学大辞典】
(术语)法相宗四重出体之一。(参见:出体)附录。
(术语)法相宗四重出体之一。(参见:出体)附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