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1020,分68页显示  上一页  10  11  12  13  14  16  17  18  19 下一页
词典(续上)
凡识
识体
谙识
识解
识才
陋识
目识
懿识
世识
常识
阳识
七识
识广
识业
识致
《漢語大詞典》:凡识(凡識)
平常人的见识。亦指见识平常的人。《宋书·徐广传》:“好安愿逸,万物之大趣;习旧骇新,凡识所不免。”
《漢語大詞典》:识体(識體)
识知体要;懂得道理。儿女英雄传第十二回:“若听那个女孩子的那番仗义,这个女孩儿的这番识体,都叫人可感可疼。”
《漢語大詞典》:谙识(諳識)
练达。北齐书·宋钦道传:“ 钦道 本文法吏,不甚諳识古今,凡有疑事,必询於 子默 。” 唐 刘知几 史通·辨职:“精勤不懈若 扬子云 ,諳识故事若 应仲远 。” 周素园 《贵州民党痛史》第四篇第二章:“ 贵州 巡抚 庞鸿书 ,忠恕和平,諳识大体人也。”
分類:练达
《漢語大詞典》:识解(識解)
犹见识,见解。北齐书·永安王浚传:“ 文宣 末年多酒, 浚 谓亲近曰:‘二兄旧来不甚了了,自登祚已后,识解顿进。’” 唐 温大雅 《大唐创业起居注》卷二:“彼无识解,不知远大。” 清 陈廷焯 白雨斋词话卷五:“得 茗柯 一发其旨,而斯诣不灭,特其识解虽超,尚未能尽穷底藴。”
分類:见识见解
《漢語大詞典》:识才(識才)
识见及才能。三国志·吴志·陆逊传论:“予既奇 逊 之谋略,又叹 权 之识才,所以济大事也。”
《高级汉语词典》:陋识  拼音:lòu shí
浅短的见识
《漢語大詞典》:目识(目識)
看后即记住。 唐 韩愈 《送孟秀才序》:“退披其编以读之,尽其书,无有不能,吾固心存而目识矣。”原注:“识,音志。”
分類:记住
《漢語大詞典》:懿识(懿識)
远见卓识。 隋 王通 中说·述史:“子慨然叹曰:‘ 通 也敢忘大皇 昭烈 之懿识, 孔明 、 公瑾 之盛心哉!’”
《韵府拾遗 职韵》:世识(世识)
江淹齐太祖高皇帝诔世识机鉴物宗渊懿
《國語辭典》:常识(常識)  拼音:cháng shì
普通知识。如:「生活常识」。
《國語辭典》:阳识(陽識)  拼音:yáng zhì
古代器物上凸出的文字。也称为「阳文」。
《漢語大詞典》:阴识(陰識)
暗中看出。 清 龙启瑞 《陈平周勃论》:“ 高帝 之与 吕氏 论相也。首 王陵 ,次 平 勃 ,岂不阴识 陵 之守正,而欲二子有以佐之歟?” 陈三立 《遣兴》诗:“江长海断风雷寂,阴识雄人草泽存。”
《國語辭典》:阴识(陰識)  拼音:yīn zhì
古代器皿上凹入的文字或饰纹,称为「阴识」。
《漢語大詞典》:七识(七識)
佛教语。法相宗谓从根本识中派生的七种精神和感觉现象,即眼、耳、鼻、舌、身、意、末那。亦称七转识。决定藏论卷上:“如诸心数,同是心法,有种种相,相应俱生,无有妨碍。阿罗耶识而与七识相应俱生,亦復如是。” 南朝 齐 谢朓 《佛影铭》:“群生因染,六趣牵缠,七识迭用,九居屡迁。”亦有特指末那识为“七识”者。见成唯识论
《韵府拾遗 养韵》:识广(识广)
九经决胜章注机深识广人难度也
分类:识广
《漢語大詞典》:识业(識業)
见识与学业。 南朝 梁 沈约 《封授临川等五王诏》:“ 徐州 刺史 秀 风颖雋迈,识业标简。” 南朝 梁 任昉 《为武帝追封永阳王诏》:“亡兄德履冲粹,识业深通。”
分類:见识学业
《漢語大詞典》:识致(識致)
识见意趣。 唐 司空图 《唐故太子太师致仕卢公神道碑》:“公植德秉仁,而识致远大。”
分類:识见意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