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1020,分68页显示  上一页  7  8  9  10  11  13  14  15  16 下一页
词典(续上)
表识
理识
识用
别识
饱识
识变
晚识
六识
识几
雅识
灵识
识浪
铭识
生识
渊识
《國語辭典》:表识(表識)  拼音:biǎo zhì
1.标记。《汉书。卷九九。王莽传下》:「初,京师闻青、徐贼众数十万人,讫无文号旌旗表识,咸怪异之。」《三国志。吴书。周鲂传》:「井乞请幢麾数十,以为表帜,使山兵吏民,目瞻见之。」也作「表志」。
2.标上记号。《后汉书。卷七。孝桓帝纪》:「若无亲属,可于官壖地葬之,表识姓名,为设祠祭。」
分類:标记标帜
《國語辭典》:理识(理識)  拼音:lǐ shì
见识、见解。《晋书。卷六一。列传。周浚》:「馥理识清正,兼有才干,主定九品,检括精详。」《隋书。卷六三。列传。元寿》:「若知非不举,事涉阿纵;如不以为非,岂关理识?」
《漢語大詞典》:识用(識用)
(1).识见与才能。北齐书·恩倖传·高阿那肱:“ 肱 才技庸劣,不涉文史,识用尤在 士开 之下。”隋书·循吏传·梁彦光:“ 彦光 操履平直,识用凝远。” 唐 刘肃 《大唐新语·从善》:“卿识用欲逮 伏伽 远矣。”
(2).赏识重用。新唐书·酷吏传·毛若虚:“ 肃宗 还京师,擢监察御史,以国用大竭,数请掊天下财,巧傅於法,日月有献,渐见识用。”
《漢語大詞典》:别识(别識)
(1).辨别;识别。 宋 叶适 《黄子耕墓志铭》:“亭观、坊巷、表揭,悉可别识。” 宋 程大昌 演繁露·帻:“冠服古今异制,而苦无明著。既其制不能明了,则其所施用,或当或否,皆不可别识矣。”
(2).卓识;高见。 宋 梅尧臣 《雷逸老以仿石鼓文见遗因呈祭酒吴公》诗:“书成大轴緑锦装,偏斜曲直筋骨藏。携之謁我巧趋蹌,我无别识心傍徨。” 清 章学诚 校雠通义·宗刘:“ 唐 后史家无专门别识,钞撮前人史籍,不能自擅名家。”
《漢語大詞典》:饱识(飽識)
充分了解。 宋 范成大 《李次山自画两图各题一绝》:“饱识千峯真面目,当年拄笏漫登山。” 清 陈裴之 《香畹楼忆语》:“曾附书尾寄以近词曰:‘年来饱识江湖味,今番怎添凄惋。’”
《漢語大詞典》:识变(識變)
谓了解、认识事物之变化。旧唐书·尉迟敬德等传论:“皆所谓猛将谋臣,知机识变。”
《骈字类编》:晚识(晚识)
宋 苏轼 留别蹇道士拱辰 晚识此道师,似有宿世情。
《國語辭典》:六识(六識)  拼音:liù shì
佛教上指感官接触环境时,所产生的眼、耳、鼻、舌、身、意(心理活动)的分别作用。
《漢語大詞典》:识几(識幾)
见“ 识机 ”。
《漢語大詞典》:识机(識機)
亦作“ 识几 ”。 谓知晓事物发生变化的几微迹象。 汉 蔡邕 《汝南周勰碑》:“然则识几知命,可覩于斯矣。”文选·祢衡〈鹦鹉赋〉:“性辩慧而能言兮,才聪明以识机。” 李善 注:“ 王弼 《周易》注曰:‘机者,事之微也’。” 唐 杜甫 《归燕》诗:“春色岂相访,众雏还识机。”
《漢語大詞典》:雅识(雅識)
高明的识见。三国志·魏志·崔琰传“ 太祖 亦敬惮焉” 裴松之 注引《先贤行状》:“ 琰 清忠高亮,雅识经远。” 南朝 梁 刘孝绰 《为鄱阳嗣王初让雍州表》:“犹当 王戎 雅识, 羊祜 尚义。”
分類:高明识见
《漢語大詞典》:灵识(靈識)
(1).谓灵魂有知。 宋 陈亮 《祭丘宗卿母硕人臧氏文》:“仰惟灵识,俯鉴精诚。”
(2).灵魂。 金 元好问 续夷坚志·王登庸前身:“﹝ 刘氏 女﹞采桑堕树下,伤重,气未絶,而灵识已託生 王 家。”
(3).犹智慧。
《韵府拾遗 漾韵》:识浪(识浪)
释惟则诗情涛识浪怒且愤不在江湖在方寸
《漢語大詞典》:铭识(銘識)
铭款。 清 何琇 樵香小记·书同文:“今观古器铭识,即尊彝诸字形状,不知凡几。” 清 吴敏树 《唐子方方伯梦砚斋铭》:“盖 明 忠臣 顺德 陈忠愍公 邦彦 之故物,其铭识可考按云。”
《漢語大詞典》:生识(生識)
(1).预见,先见。 宋 袁世弼 《谒吴大帝庙》诗:“ 长沙 兆生识,典午赖餘风。”
(2).生灵;百姓。 唐 元结 《广德二年贺赦表》:“陛下以慈惠驭兆庶,以谦让化天下,凡所赦宥,皆允人望,凡所敦劝,皆合大经。生识之类,不胜大幸。”
《國語辭典》:渊识(淵識)  拼音:yuān shì
见识深远。《三国志。卷一九。魏书。陈思王植传》裴松之注引《魏略》曰:「至于博学渊识,文章绝伦。当今天下之贤才君子,不问少长,皆愿从其游而为之死。」唐。沈既济《任氏传》:「向使渊识之士,必能揉变化之理。」
分類:识见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