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浅阙(淺闕)
谓识见肤浅而贫乏。吕氏春秋·任数:“以浅闕博居天下,安殊俗,治万民,其説固不行。”
《漢語大詞典》:脑识(腦識)
脑中的识见。 梁启超 《中国史叙论》第八节:“通如《通鑑》,号称通史。然其区分时代,以 周 纪、 秦 纪、 汉 纪等名,是由 中国 前辈之脑识,只见有君主,不见有国民也。” 郭沫若 《我怎样写五幕史剧〈屈原〉》:“实在也奇怪,自己的脑识就像水池开了闸一样,只是不断地涌出,涌到平静为止。”
分類:识见
《漢語大詞典》:识明智审(識明智審)
识见明敏,智虑周详。 宋 张琰 《〈洛阳名园记〉序》:“且夫识明智审,则虑事精而信道篤。”
《漢語大詞典》:食辨劳薪(食辨勞薪)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术解:“ 荀勖 尝在 晋武帝 坐上食笋进饭,谓在坐人曰:‘此是劳薪所炊也。’坐者未之信,密遣问之,实用故车脚。”后遂以“食辨劳薪”形容识见卓越。 清 沈廷文 《广事同纂》:“食辨劳薪,人知有 荀勖 ,而不知有 师旷 。”参见“ 劳薪 ”。
分類:识见卓越
《漢語大詞典》:劳薪(勞薪)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术解:“ 荀勖 尝在 晋武帝 坐上食笋进饭,谓在坐人曰:‘此是劳薪炊也。’坐者未之信,密遣问之,实用故车脚。”按,旧时木轮车的车脚吃力最大,使用数年后,析以为烧柴,故云。 宋 苏轼 《贫家净扫地》诗:“慎勿用劳薪,感我如薰蕕。” 清 赵翼 《哭璞函之讣》诗:“迢递何年寻宿草,驰驱到死作劳薪。” 清 黄景仁 《杂感》诗之三:“文倘有光真怪石,足如可析是劳薪。”
分類:轮车吃力
《国语辞典》:井中视星(井中视星)  拼音:jǐng zhōng shì xīng
从井里观看星星。周。尸佼《尸子。卷上》:「自井中视星,所见不过数星。」后比喻人识见短浅。
《國語辭典》:截断众流(截斷眾流)  拼音:jié duàn zhòng liú
佛教禅宗云门宗的教学方法。用一语或一字,截断问者的思惟,使无可用心,令问者得以开悟。《五灯会元。卷一五。德山缘密禅师》:「我有三句语示汝诸人:一句函盖乾坤,一句截断众流,一句随波逐浪。作么生辨?」
分類:识见玄远
地水火风空识见
【佛学大辞典】
(术语)是为七大。(参见:大)附录。
【佛学常见辞汇】
(参见:七大)
【佛学大辞典】
(术语)梵语Maha%,摩诃、么贺。自体宽广之义,周遍包含之义,又多之义,胜之义,妙之义,不可思议之义。俱舍论一曰:「体宽广故。」起信论义记上本曰:「包含为义。」法华玄义二曰:「大义有三大多胜。」玄义十曰:「即妙是大,即大是妙也。」止观三曰:「大经云:大名不可思议也。」长水楞严义疏三下曰:「周遍含摄,体无不在,物无不且,非因待小当体受称,故名为大。」
【佛学常见辞汇】
梵语摩诃,华译为大,是自体宽广、周遍包含、多、胜、妙、不可思议等的意思。
【三藏法数】
大即常体得名,常遍为义。谓旷兼无际,体不变易,竖穷三际,横亘十方也。(三际者,即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也。)
七大
【佛学大辞典】
(术语)楞严经三就地水火风空见识之七法,明周遍法界之义,周遍法界者大之义也,此七法,性真圆融,皆如来藏,故种种法法无不周遍,无不含容,此为大之实义。大小乘中虽说四大五大六大,然是各持自相,地大不能遍于水大风大,水大不能容火大,岂成大之义哉,欲显此义,故经中先就五阴,六入,十二入,十八界(是云四科),说明幻空性真之理,更说七大之义。此中第六之见大,为眼根之见性,举一而其他耳根等之闻性等,可推而知,即六根之性也。故疏释者通称之为根大(案俱舍有根见识见之二说,而毗昙宗成立根见之义,今于有情世间为愚者依根见之说开显能缘能了之真性也),然则地水火风空之五大为六境,见大为六根,识大为六识,但与十八界开合不同耳。世尊就十八界破凡夫所见幻化之相,显圆融之真性,是七天之义也。(参见:大)
【佛学大辞典】
(名数)楞严经所说。七大者地水火风空见识。上五大为该括一切六尘之境者。见者举经中眼根见性之一,使例知其他耳根等之听嗅尝知,即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之作用也。因之又名根大(经三)。「如一见根见周法界。听嗅尝触觉触。妙德莹然。遍周法界。圆满十虚。宁有方所。循业发现。」识者六根六尘和合而生了别六尘之识心也。开则为六识。要之为六境六根六识之十八界也。大者周遍之义,地水火风空周遍法界,十方圆满,根识之二大亦周遍法界,十方圆满,故皆称为大也。此中明根识二大之周遍法界,他经尚无所说,是本经之特别发明也。虽密教之六大无碍,亦无过于此。「当知了别见闻觉知圆满湛然性非从所。兼彼虚空地水火风均名为七大。性真圆融皆如来藏。本无生灭。」
【佛学常见辞汇】
地、水、火、风、空、见、识。地水火风是四大,空即虚空的本性,见即眼根的见性,识即八识。因为以上七大周遍于法界,所以叫做大。
【三藏法数】
(出楞严经)
大即体性圆融周遍无外之义。盖由万法不离地水火风而成,依空建立,因见有觉,因识有知,举此七种,则自他依、正、色、心,一切万法无不摄矣。然以众生迷失本心,根尘对起,知见妄分,听不出声,见不超色,但于日镜和合处见火起,月珠和合处见水生,各不相容,执相成碍,殊不知如来藏中,水火性空,本周法界,随众生心,循业发现。故世尊于楞严会上,开悟阿难及诸大众,会七大万法,皆归如来藏,故说此七大之相也。(依、正、色、心者,依即所依国土;正谓正受果报,即能依之身也;色即色身;心即心识也。)
〔一、地大〕,粗为大地,细为微尘。析则成空,合聚为地。众生昏迷,但见其相,不知地性融通,遍周法界,随众生心,循业发现,清净本然,宁有方所,故名地大。(循业,即随业也。)
〔二、火大〕,火性无我,寄于诸缘,如执镜艾,对日火生。众生昏迷,但见其相,不知火性融通,遍周法界,随众生心,循业发现。如一处执镜,一处火生。遍法界执,满世间起。起遍世间,宁有方所,故名火大。(火性无我者,言火性无体也。)
〔三、水大〕,水性不定,流息无恒。如执珠盘,对月出水。众生昏迷,但见其相,不知水性融通,遍周法界,随众生心,循业发现。如一处执珠,一处水出,遍法界执,满法界生。生满世间,宁有方所,故名水大。
〔四、风大〕,风性无体,动静不常,如人整衣,则有微风拂他人面。众生昏迷,但知微风,不知风性,融通遍周法界,随众生心,循业发现。如一人整衣有微风出,遍法界拂,满国土生。周遍世间,宁有方所,故名风大。
〔五、空大〕,空性无形,因色显发,如人凿井,出土一尺,中间则有一尺虚空。众生昏迷,但见此空,不知性觉真空,遍周法界,随众生心,循业发现,如一井空,空生一井,十方虚空,亦复如是,圆满十方,宁有方所,故名空大。
〔六、见大〕,见觉无知,因色空有。如朝明夕昏,一切色相,因见分析。众生昏迷,但见明暗之相,不知性见精明,遍周法界,随众生心,循业发现,以由色空既遍,见亦周遍,六根互用,闻听觉知,亦复如是。圆满十虚,宁有方所,故名见大。(六根互用者,谓如眼见色,亦能闻声、嗅香、知味、觉触之类也。十虚,即十方虚空也。)
〔七、识大〕,识性无源,因于六种根尘而出,如根尘对起,分别妄生。众生昏迷,但随分别,不知性识明知,遍周法界,随众生心,循业发现,以由根境无边,识亦无尽,含吐十虚,宁有方所,故名识大。(六种根尘者,根即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也。尘即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也。十虚者,十方虚空也。)
第七识见分唯假唯实
【三藏法数】
谓此识无别体相,依第八识为因而起,复缘第八见分,而为相分,分别思量;常执第八为我,能缘之心是假,所缘之境是实,以其唯起我执,生诸气习,不能遍缘诸境,是故所缘之境最狭也。(第八识者,即藏识也。见分者,谓能见之识也;相分者,谓所见之境相也。生诸气习者,谓我见等惑气分熏习而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