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识知(識知)
(1).知道;识察。庄子·缮性:“心与心识知,而不足以定天下,然后附之以文,益之以博。” 陈鼓应 今注:“ 俞樾 説:‘识、知二字连文。《诗》曰:“不识不知。”是识、知同义,故连言之曰“识知”也。’” 宋 欧阳修 《代曾参答弟子书》:“吾以谓夫子之道, 江 汉 以濯之,秋阳以暴之,皜皜乎不可尚已,吾与诸足下岂所识知。” 清 朱之瑜 《答魏九使书》:“识知其为人者,其是先定,而后得徐议亲翁之去就。”
(2).见识;知识。汉书·晁错传:“臣 错 屮茅臣,亡识知,昧死上愚对。”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教子:“饮食运为,恣其所欲。宜诫翻奬,应訶反笑。至有识知,谓法当尔。”
《國語辭典》:不克  拼音:bù kè
1.不能。如:「不克出席」。《诗经。齐风。南山》:「析薪如之何,匪斧不克。」
2.不胜。《左传。僖公三十三年》:「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三国演义》第七○回:「韩浩曰:『愿借精兵三千击之,当无不克。』」
《漢語大詞典》:识虑(識慮)
(1).识知与思虑。管子·宙合:“苟信是,以有不可先规之,必有不可识虑之。”
(2).见解与谋略。 宋 欧阳修 归田录卷一:“至此始知公言简而得其要,由是服其识虑之精。”宋史·吕公著传:“其识虑深敏,量閎而学粹,遇事善决,苟便於国,不以私利害动其心。”《东周列国志》第九六回:“此其识虑非常,臣是以知其可将也。”
《漢語大詞典》:识道(識道)
(1).识知圣道。 汉 扬雄 《法言·吾子》:“委大圣而好乎诸子者,恶覩其识道也。” 晋 陆机 《叹逝赋》:“感秋华於衰木,瘁零露於丰草,在殷忧而弗违,夫何云乎识道。”
(2).识途。文选·马融〈长笛赋〉:“山鸡晨羣,壄雉晁雊,求偶鸣子,悲号长啸。由衍识道,噍噍讙譟。” 吕向 注:“鸟兽行识其道。”
分類:识知圣道
《漢語大詞典》:识察(識察)
识知察觉。《古诗十九首·孟冬寒气至》:“一心抱区区,惧君不识察。” 唐 刘禹锡 《代裴相公让官第三表》:“葵藿微诚,已蒙识察。” 清 唐孙华 《种树》诗:“君自不识察,虽悔那可追。”
分類:识知察觉
《漢語大詞典》:奖知
赏识知遇。 宋 范仲淹 《代胡侍郎乞朝见表》:“窃念臣不逮人,遭逢有素,束带从事四十餘年,荷三朝之奬知,歷二省之清要。”
《漢語大詞典》:识义(識義)
识知义理。 南朝 梁 江淹 《杂体诗·效嵇康〈言志〉》:“哲人贵识义,大雅明庇身。” 明 邵璨 《香囊记·家门》:“传奇莫作寻常看,识义由来可立身。”
分類:识知义理
《漢語大詞典》:识体(識體)
识知体要;懂得道理。儿女英雄传第十二回:“若听那个女孩子的那番仗义,这个女孩儿的这番识体,都叫人可感可疼。”
《漢語大詞典》:识遇(識遇)
赏识知遇。三国志·蜀志·彭羕传:“ 先主 亦以为奇,数令 羕 宣传军事,指授诸将,奉使称意,识遇日加。”周书·萧世怡传:“ 隋文帝 辅政,引为丞相府典籤,深被识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