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謇博
性格刚直,学识广博。北史·李彪传:“ 彪 前后六度衔命,南人奇其謇博。”
《國語辭典》:谭天说地(譚天說地)  拼音:tán tiān shuō dì
上自天文,下至地理,无所不谈。形容人知识丰富,能广泛的谈论各种事情。《醒世恒言。卷七。钱秀才错占凤凰俦》:「钱青见那先生学问平常,故意谭天说地,讲古论今,惊得先生一字俱无,连称道:『奇才!奇才!』」也作「谈天说地」。
《国语辞典》:姜是老的辣(姜是老的辣)  拼音:jiāng shì lǎo de là
(谚语)比喻年长者经验丰富,见识广而办事历练。如:「俗话说:『姜是老的辣。』他的处世手腕毕竟比后生晚辈高明多了。」
《国语辞典》: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  拼音:xiù cái bù chū mén,néng zhī tiān xià shì
(谚语)比喻读书人书读得很多,知识广博,即使足不出户,也能遍知天下事。如:「现代人拜资讯发达之赐,坐守家中也可得知各种讯息。真可谓『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野叟曝言》第一二回:「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颇怪素臣志在除奸,而身历杭城,绝不向阉孽靳仁一加访察,以为智者千虑之一失。」
《国语辞典》:曾经沧海难为水(曾经沧海难为水)  拼音:céng jīng cāng hǎi nán wéi shuǐ
1.比喻见识广博,经验丰富,眼界开阔,对平常事物便觉得微渺不足为奇。参见「曾经沧海」条。唐。元稹〈离思〉诗五首之四:「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2.比喻感情方面曾经拥有美好的经验,如今不能或不愿再面对新的对象。《聊斋志异。卷一。娇娜》:「公子已窥之,曰:『弟为兄物色,得一佳偶。』问:『何人?』曰:『亦弟眷属。』生凝思良久,但云:『勿须。』面壁吟曰:『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国语辞典》:登泰山而小天下  拼音:dēng tài shān ér xiǎo tiān xià
比喻眼界开阔,见识广远。语本《孟子。尽心上》:「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太山而小天下。』」
《国语辞典》:应对不穷(应对不穷)  拼音:yìng duì bù qióng
言语应答没有词穷的时候。形容人学识广博而才思敏捷。《隋唐演义》第八二回:「玄宗见他应对不穷,十分欢喜,即擢为翰林学士。」
《国语辞典》:博而不精  拼音:bó ér bù jīng
学识广博却不精深。《后汉书。卷六○上。马融列传》:「尝欲训左氏春秋,及见贾逵、郑众注,乃曰:『贾君精而不博,郑君博而不精。既精既博,吾何加焉!』」
《国语辞典》:博古知今  拼音:bó gǔ zhī jīn
见识广博,学识丰富,通晓古今之事。《孔子家语。卷三。观周》:「吾闻老聃博古知今,通礼乐之原,明道德之归,则吾师也。」也作「博古通今」、「通今博古」。
《国语辞典》:博览古今(博览古今)  拼音:bó lǎn gǔ jīn
遍阅古今之书。形容人见识广博,学识丰富。汉。王充《论衡。超奇》:「故能说一经者为儒生,博览古今者为通人。」《汉书。卷一○。成帝纪》:「博览古今,容受直辞。公卿称职,奏议可述。」
《国语辞典》:博物多闻(博物多闻)  拼音:bó wù duō wén
见识广博。《后汉书。卷四五。袁张韩周列传。周荣》:「蕴椟古今,博物多闻,三坟之篇、五典之策,无所不览。」《晋书。卷五一。列传。王接》:「接遂详其得失。挚虞、谢衡皆博物多闻,咸以为允当。」
《国语辞典》:胆识俱优(胆识俱优)  拼音:dǎn shì jù yōu
胆量大,而且见识广。《文明小史》第四五回:「更有些无知无识的人,恭维他是胆识俱优之人。」
《國語辭典》:格古通今  拼音:gé gǔ tōng jīn
穷究古代,通晓现今。比喻知识渊博。《孤本元明杂剧。东篱赏菊。第四折》:「贤才抱德隐田园,格古通今众所传。」
《漢語大詞典》:多见广识(多見廣識)
见闻多,知识广。《水浒传》第七四回:“话説这一篇诗,单道着 燕青 。他虽是三十六星之末,果然机巧心灵,多见广识,了身达命,都强似那三十五箇。”
《漢語大詞典》:鸿达(鴻達)
(1).谓才识广博通达。 清 恽敬 《前临川县知县彭君墓志铭》:“ 金公 为当世鸿达敏毅君子,以好士名天下。”
(2).指才识广博通达的人。 况周颐 蕙风词话卷一:“ 唐 宋 已还,大雅鸿达,篤好而专精之,谓之词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