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证 → 證证”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國語辭典》:符验(符驗) 拼音:fú yàn
符合验證。《荀子。性恶》:「凡论者贵其有辨合,有符验。」
《國語辭典》:丹书(丹書) 拼音:dān shū
1.古代颁给功臣的契券。《汉书。卷一六。高惠高后文功臣表》:「于是申以丹书之信,重以白马之盟,又作十八侯之位次。」
2.用朱笔定罪的文书。《左传。襄公二十三年》:「执其手,赂之以曲沃,初斐豹隶也,著于丹书。」
3.周文王所得的纬书。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正纬》:「则是尧造绿图,昌制丹书其伪三矣。」
《國語辭典》:金印 拼音:jīn yìn
1.黄金铸成的印章,只有公卿贵人才能佩带。《汉书。卷一九。百官公卿表上》:「相国、丞相,皆秦官,金印紫绶,掌丞天子助理万机。」宋。
陆游 〈〉:「金印煌煌未入手,白发种种来无情。」
2.犯人脸上的刺字。《京本通俗小说。志诚张主管》:「张胜看张员外面上刺著四字金印,蓬头垢面,衣服不整齐。」《水浒传》第二七回:「取一面七斤半铁叶团头护身枷钉了,脸上免不得刺了两行金印,迭配孟州牢城。」
《國語辭典》:名件 拼音:míng jiàn
著名的物品。宋。吴自牧《梦粱录。卷一六。分茶酒店》:「兼之食次名件甚多,姑以述于后:曰莲子头羹、百味韵羹、杂彩羹。」
《國語辭典》:公引 拼音:gōng yǐn
量词。计算长度的单位。公制一公引等于一百公尺。也称为「引」。
《漢語大詞典》:公验(公驗)
官府开具的证件。
《隋书·高祖纪下》:“庚寅,勑舍客无公验者,坐及刺史、县令。” 宋
王溥 《唐会要·逃户》:“见在桑产如无近亲承佃,委本道观察使於官健中取无庄田有人丁者,据多少给付,便与公验,任充永业。”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事始二》:“ 唐 宣宗 时,中书门下奏:‘若官度僧尼,有闕,则择人补之,仍申祠部给牒。其欲远游寻师者,须有本州公验。’乃知本朝僧尼出游给公验,自 唐 已然矣。”
《元典章·户部八·市舶》:“并依在先旧行关防体例填付舶商。大船请公验,柴水小船请公凭。”
《國語辭典》:指印 拼音:zhǐ yìn
以指捺物所留下的指痕。《红楼梦》第五七回:「用手向他脉门摸了摸,嘴唇人中上边著力掐了两下,掐的指印如许来深,竟也不觉疼。」
《國語辭典》:凭照(憑照) 拼音:píng zhào
用来證明身分、资格等的證件。
《漢語大詞典》:路照
准许通行的证件。 孙中山 《民权主义》第二讲:“﹝华侨在 爪哇 ﹞如果想由所住的地方到别的地方去,便要领路照。到了夜晚九时以后,就是有了路照,也不准通行,要另外领一张夜照,并且要携手灯。”
《國語辭典》:签发(簽發) 拼音:qiān fā
经主管人员审核同意后,签名核发文件。如:「签发公文」、「签发执照」。
《漢語大詞典》:出具
谓以某种名义开出某种证件。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二:“ 乾隆 元年,经侍郎 励宗万 奏请,嗣后学习期满人员,令该堂官出具考语,分三等引见。” 蒯世勋
《上海英美租界在太平天国时代》:“三国代表并未将原意致达,仅交出中立宣言一件,并由 威妥玛 传语,令其亦出具文告。”
《十月》1984年第1期:“学校那方面没有问题,保证会出具在校的证明。”
《漢語大詞典》:资帖(資帖)
记载资历的证件。:“正特奏名御试,毋得更循旧制例以武功资帖比折陞甲、陞等。”
《國語辭典》:牒状(牒狀) 拼音:dié zhuàng
诉讼文书。《魏书。卷四一。源贺传》:「究其牒状,周列云己萧衍黄门侍郎。」
《國語辭典》:存根 拼音:cún gēn
单据所留下的副本或底稿,其内容与单据相同,以便查考。如:「大部分的收据存根都有保留一段时间的必要,不可立即丢弃。」《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〇回:「可是数目是积少成多的,那一本总册在他那里,收条的存根也在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