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典故
孤讽


《苏轼诗集》卷十九〈次韵李公择梅花〉
诗人固长贫,日午饥未动。偶然得一饱,万象困嘲弄。寻花不论命,爱雪长忍冻。天公非不怜,听饱既喧鬨。君为三郡守,所至满宾从。江湖常在眼,诗酒事豪纵。奉使今折磨,清比于陵仲。永怀茶山下,携妓修春贡。更忆槛泉亭,插花云髻重。萧然卧灊麓,愁听春禽哢。忽见早梅花,不饮但孤讽。诗成独寄我,字字愈头痛。嗟君本侍臣,笔橐从上雍。脱靴吟芍药,给札赋云梦。何人慰流落,嘉蘤天为种。杯倾笛中吟,帽拂果下鞚。感时念羁旅,此意吾侪共。故山亦何有,桐花集么凤。君亦忆匡庐,归扫藏书洞。何当种此花,各抱汉阴瓮。
典故
繇馀讽秦

相关人物
繇馀(由余)


《史记》卷五《秦本纪》
戎王使由余于秦。由余,其先晋人也,亡入戎,能晋言。闻缪公贤,故使由余观秦。秦缪公示以宫室、积聚。由余曰:「使鬼为之,则劳神矣。使人为之,亦苦民矣。」缪公怪之,问曰:「中国以诗书礼乐法度为政,然尚时乱,今戎夷无此,何以为治,不亦难乎?」由余笑曰:「此乃中国所以乱也。夫自上圣黄帝作为礼乐法度,身以先之,仅以小治。及其后世,日以骄淫。阻法度之威,以责督于下,下罢极则以仁义怨望于上,上下交争怨而相篡弑,至于灭宗,皆以此类也。夫戎夷不然。上含淳德以遇其下,下怀忠信以事其上,一国之政犹一身之治,不知所以治,此真圣人之治也。」

《國語辭典》:讽诵(諷誦)  拼音:fèng sòng
背诵而熟记之。《晋书。卷四九。阮籍传》:「讽诵遗言,不若亲承音旨。」《五代史平话。唐史。卷下》:「明宗深有味乎其言,令左右录其诗,常讽诵之。」
《漢語大詞典》:讽咏(諷詠)
亦作“ 讽咏 ”。 讽诵吟咏。 晋 张华 博物志卷十:“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听诵诗书讽咏之音,不听淫声,不视邪色。” 明 海瑞 《训诸子说》:“圣贤以识真诲人,其説备在方册,踊跃於讽咏,而不能以自已。” 清 黄鷟来 《和陶饮酒》序:“所居东偏小室,设榻帷额中尽书 元亮先生 《饮酒诗》,朝夕讽咏,有会於心,爰用追和,以誌所怀。”
分類:讽诵吟咏
《漢語大詞典》:吟讽(吟諷)
(1).作诗。亦谓作诗讽刺。宋书·袁粲传:“好饮酒,善吟讽,独酌园庭,以此自适。” 唐 韩偓 《〈香奁集〉序》:“大道入关,緗帙都坠,迁徙不常厥居,求生草莽之中,岂復以吟讽为意?” 宋 刘克庄 《和南塘食荔叹》:“在昔 唐 家充岁贡,吟讽何止 杜陵翁 。”
(2).谓有节奏地诵读诗文。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辨骚:“吟讽者衔其山川,童蒙者拾其香草。”南史·王筠传:“爱《左氏春秋》,吟讽常为口实,广略去取,凡三过五抄。” 元 刘埙 隐居通议·诗歌二:“此皆流丽有情致,可吟讽也。” 清 陈裴之 《香畹楼忆语》:“姬独举《雪中人》‘可人夫壻是 秦嘉 ,风也怜他,月也怜他’数句,吟讽不輟。”
(3).借指诗歌。 明 李东阳 《集句后录小引》:“幽情鬱思,欲託之吟讽而未能者,略寻往年故事,集古句以自况。”
《國語辭典》:讽谏(諷諫)  拼音:fèng jiàn
以婉言隐语相劝谏。《史记。卷一二六。滑稽传。优孟传》:「长八尺,多辩,常以谈笑讽谏。」晋。陶渊明〈闲情赋。序〉:「将以抑流宕之邪心,谅有助于讽谏。」
《國語辭典》:讽谕(諷諭)  拼音:fèng yù
讽谏告谕。《文选。班固。两都赋序》:「或以抒下情而通讽谕,或以宣上德而尽忠孝。」
《漢語大詞典》:讽议(諷議)
讽谏议论;婉转地发表议论。后汉书·张衡传:“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 唐 白居易 《采诗官》诗:“不是章句无规刺,渐及朝廷絶讽议。” 王闿运 《陈景雍传》:“知督抚不和,数数讽议,列县羣传其迂,诚不知时变。”
《國語辭典》:托讽(託諷)  拼音:tuō fèng
借他事以抒表己意。如:「这篇文章表面上是颂古,实则借古喻今,托讽时事。」
分類:寄托讽喻
《漢語大詞典》:托讽(托諷)
谓托物以寄讽谕之意。 明 王世贞 《艺苑卮言》卷三:“ 延年 《五君》忽自秀於它作,如‘沉醉似埋照,寓辞类托讽’。”按,文选·颜延之〈五君咏〉作“託讽”。 明 王世贞 《艺苑卮言》卷三:“若 权文公 所论‘池塘’、‘园柳’二语,托讽深重,为 广州 之祸张本。”
分類:托物讽谕
《國語辭典》:讽味(諷味)  拼音:fèng wèi
讽诵而玩索其味。如:「读诗宜多多讽味。」
《國語辭典》:规讽(規諷)  拼音:guī fèng
规劝讽谏。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辨骚》:「讥桀纣之猖披,伤羿浇之颠陨,规讽之旨也。」
分類:规劝讽谕
《國語辭典》:讥讽(譏諷)  拼音:jī fèng
讥笑讽刺。唐。韩愈〈石鼎联句。序〉:「弥明应之如响,皆颖脱含讥讽。」《文明小史》第三五回:「悔生见他银钱上看得重,未免语含讥讽。」也作「讥弹」、「讥刺」。
《國語辭典》:讽刺(諷刺)  拼音:fèng cì
1.以婉言隐语相讥刺。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书记》:「刺者,达也。诗人讽刺,周礼三刺,事叙相达,若针之通结矣。」
2.文艺创作中的一种表现手法。用讥刺或嘲讽的方式,呈现社会生活面貌。如:「这是一部讽刺社会乱象的电影。」
《漢語大詞典》:微讽(微諷)
微言劝谏;暗中讽喻。韩非子·内储说下:“ 吕仓 , 魏王 之臣也,而善於 秦 荆 ,微讽 秦 荆 令之攻 魏 ,因请行和以自重也。”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谐隐:“昔 齐威 酣乐,而 淳于 説甘酒; 楚襄 讌集,而 宋玉 赋《好色》:意在微讽,有足观者。” 元 顾瑛 《至正十一年冬秉烛相对如梦寐》诗:“谈玄味妙理,謔笑杂微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