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讽籀(諷籀)
讽读。 汉 许慎 《〈说文解字〉叙》:“学僮十七已上,始试,讽籀书九千字,乃得为史。”
《漢語大詞典》:讽切(諷切)
讽喻切责。晋书·傅咸传:“ 咸 復与 骏 笺讽切之。 骏 意稍折,渐以不平。” 明 叶盛 水东日记·尹凤岐诗讽时事:“ 尹凤岐 先生在翰林,好作诗讽切时事。” 章炳麟 《〈革命军〉序》:“嗟乎!世皆嚚昧而不知话言,主文讽切,勿为动容。”
分類:讽喻切责
《漢語大詞典》:讽告(諷告)
以委婉的话语告知。后汉书·李云传论“礼有五諫,讽为上” 唐 李贤 注:“讽諫者,知患祸之萌而讽告也。”
《漢語大詞典》:感讽(感諷)
犹讽谕。 金 元好问 《雁门道中诗》:“呼天天不闻,感讽復何补。”
分類:讽谕
《漢語大詞典》:歌讽(歌諷)
歌咏吟诵。 唐 沈佺期 《伤王学士》诗:“目絶毫翰洒,耳无歌讽期。”
分類:歌咏吟诵
《漢語大詞典》:朗讽(朗諷)
高声讽诵。 明 宋濂 《王冕传》:“尝倣周礼,著书一卷,坐卧自随,秘不使人观。更深人寂,輒挑灯朗讽。” 明 李东阳 《坠马后柬萧文明给事长句并呈同游诸君子》诗:“高吟朗讽犹舌存,欹坐仄书书屡误。”
分類:高声讽诵
《漢語大詞典》:隐讽(隱諷)
用暗示性的语言加以劝告或指责。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周克昌:“既入门,夫妻调笑甚懽;而 昌 恒独宿,若无所私。逾年,秋战而捷, 周 益慰。然年渐暮,日望抱孙,故尝隐讽 昌 , 昌 漠若不解。” 郭沫若 《海涛集·神泉》:“在 神泉 天天等风,不由自主地在脑子里爱想着这些问题。而答案呢?隐讽之间也好像已经有了。”
《骈字类编》:阴讽(阴讽)
宋史陆师闵传曾布议使督本部兵赴熙河共攻师闵承命踊跃集兵四方以待而章惇阴讽熙帅钟传先出塞敕师闵听传节制筑浅井又筑癿啰皆不成而还
《漢語大詞典》:箴讽(箴諷)
箴刺讽谏。北史·张晏之传:“ 晏之 诗云:‘天下有道,主明臣直,虽休勿休,永貽世则。’ 文宣 笑曰:‘得卿箴讽,深以慰怀。’”新唐书·儒学传上·孔颖达:“皇太子令 颖达 撰《孝经章句》,因文以尽箴讽。”
分類:讽谏
《漢語大詞典》:比讽(比諷)
(1).以“比”的艺术手法进行讽喻。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韩翃:“比讽深於 文房 ,筋节成於 茂政 ,当时盛称焉。”
(2).谓咏诗。 宋 曾巩 《九月九日》诗:“献酬兴未薄,比讽思犹骋。”
《漢語大詞典》:见讽(見諷)
见“ 见风 ”。
《漢語大詞典》:讲讽(講諷)
讲读讽谏。 宋 宋敏求 春明退朝录卷上:“ 邇英阁 ,讲讽之所也。”宋史·儒林传一·邢昺:“是冬, 昺 上表自陈夙侍讲讽,迁右諫议大夫。”
分類:讲读讽谏
《漢語大詞典》:讽采(諷采)
讽诵领会。文选·吴质〈答东阿王书〉:“还治讽采所著,观省英瑋,实赋之宗,作者之师表也。” 吕向 注:“还治,谓休公务之暇,乃讽诵 子建 所赐之文。”
分類:讽诵领会
《漢語大詞典》:讽持(諷持)
讽诵修持。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传·译经上·安清:“出家修道,博晓经藏,尤精阿毗曇学,讽持禪经,畧尽其妙。”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传·义解三·慧远:“常欲总摄纲维,以大法为己任,精思讽持,以夜续昼。”
分類:讽诵修持
《漢語大詞典》:讽令(諷令)
谓婉言劝使。旧唐书·僕固怀恩传:“ 遵庆 既至, 怀恩 抱其足号泣而诉, 遵庆 因宣圣恩优厚,讽令入朝, 怀恩 许诺。”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神仙鬼怪:“﹝ 曾易之 ﹞知 信州 玉山县 ,坐法失官。閒居十餘年,执政怜之,讽令至京师。”
分類:婉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