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416,分95页显示 上一页 61 62 63 64 65 67 68 69 70 下一页
王法正论
王法正理论
王法正论经
五大论
五事毗婆沙论
五部大论
五论
五论十支
五摄论
五蕴论
不顾论宗
六足论
六门教授习定论
六论
佛类词典(续上)
天识论王法正论
王法正理论
王法正论经
五大论
五事毗婆沙论
五部大论
五论
五论十支
五摄论
五蕴论
不顾论宗
六足论
六门教授习定论
六论
天识论
【佛学大辞典】
(书名)一卷,陈真谛译。明众生之识,转变为众生,为诸法。
(书名)一卷,陈真谛译。明众生之识,转变为众生,为诸法。
王法正论
【佛学大辞典】
(杂语)王法正理论之略名。
(杂语)王法正理论之略名。
王法正理论
【佛学大辞典】
(书名)一卷,唐玄奘译。与不空译之王法正论经同本,皆瑜伽论决择分中寻伺地之别行也。说帝王十种之过失,十种之功德,五种之衰损法,五种之方便法,五种之可爱法,五种之能引可爱法。
(书名)一卷,唐玄奘译。与不空译之王法正论经同本,皆瑜伽论决择分中寻伺地之别行也。说帝王十种之过失,十种之功德,五种之衰损法,五种之方便法,五种之可爱法,五种之能引可爱法。
王法正论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佛为优填国王说王法正论经之略名。唐不空译,与玄奘译之王法正理论同本。
(经名)佛为优填国王说王法正论经之略名。唐不空译,与玄奘译之王法正理论同本。
五大论
【佛学大辞典】
(名数)无著所造之五部大乘论。(参见:五部大论)
(名数)无著所造之五部大乘论。(参见:五部大论)
五事毗婆沙论
【佛学大辞典】
(书名)二卷,唐玄奘译。尊者法救作。释世友尊者之五事论。五事者色,心,心所,不相应,无为之五法也。
(书名)二卷,唐玄奘译。尊者法救作。释世友尊者之五事论。五事者色,心,心所,不相应,无为之五法也。
五部大论
【佛学大辞典】
(名数)无著菩萨承弥勒菩萨之旨,著五部之大论:一、瑜伽师地论,百卷,唐玄奘译。二、分别瑜伽论,未翻。三、大乘庄严经论,十三卷,唐波罗颇蜜多罗译。四、辨中边论颂,一卷,唐玄奘译。五、金刚般若论,二卷,秦罗什译。瑜伽论记一上曰:「慈氏菩萨随无著机,恒于夜分从知足天降于禅堂为说五论之颂:一、瑜伽论,二、分别观所名分别瑜伽论,三、大庄严论,四、辨中边论,五、金刚般若。」
【佛学常见辞汇】
无著菩萨承弥勒菩萨之旨,著五部之大论,即瑜伽师地论、分别瑜伽论、大乘庄严经论、辨中边论颂、金刚般若论。
(名数)无著菩萨承弥勒菩萨之旨,著五部之大论:一、瑜伽师地论,百卷,唐玄奘译。二、分别瑜伽论,未翻。三、大乘庄严经论,十三卷,唐波罗颇蜜多罗译。四、辨中边论颂,一卷,唐玄奘译。五、金刚般若论,二卷,秦罗什译。瑜伽论记一上曰:「慈氏菩萨随无著机,恒于夜分从知足天降于禅堂为说五论之颂:一、瑜伽论,二、分别观所名分别瑜伽论,三、大庄严论,四、辨中边论,五、金刚般若。」
【佛学常见辞汇】
无著菩萨承弥勒菩萨之旨,著五部之大论,即瑜伽师地论、分别瑜伽论、大乘庄严经论、辨中边论颂、金刚般若论。
五论
【佛学大辞典】
(名数)无著菩萨承弥勒菩萨之旨所著之五部大乘论也。(参见:五部大论)
(名数)无著菩萨承弥勒菩萨之旨所著之五部大乘论也。(参见:五部大论)
五论十支
【佛学大辞典】
(名数)无著菩萨之五部本论及世亲菩萨之十部末论。皆显法相瑜伽之理者,(参见:五分十支)
(名数)无著菩萨之五部本论及世亲菩萨之十部末论。皆显法相瑜伽之理者,(参见:五分十支)
五分十支
【佛学大辞典】
(术语)法相宗所依之论,无著所造之五大论与世亲所造之十支论也。
(术语)法相宗所依之论,无著所造之五大论与世亲所造之十支论也。
五摄论
【佛学大辞典】
(名数)无著菩萨摄集一切大乘之要义而作论,名摄大乘论。天亲无性二菩萨作释论而通其义,梁真谛,唐玄奘,各翻译之,故有五名。一无著摄论,后魏佛陀扇多译,二卷,名曰摄大乘论,陈真谛译,三卷,亦名摄大乘论,唐玄奘译,三卷,名摄大乘论本。天亲摄论,又名世亲摄论。天亲菩萨,通释无著之本论者。陈真谛译十五卷,名摄大乘论释,随笈多译,十卷,名摄大乘轮释论,唐玄奘译,十卷,名摄大乘轮数。三无性摄论,无性菩萨,通释无著之本论者。唐玄奘译,十卷,名摄大乘论释。四梁摄论,称前真谛所译之无著摄论三卷,与天亲摄论十五卷。五唐摄论,称前玄奘所译之无著摄论三卷,与天亲摄论无性摄论各十卷也。见三藏法数二十。
【三藏法数】
(出法宝标目)
摄论者,即摄大乘论也。谓收摄一切大乘圣教法门要义,集而辨之也。此论乃无著菩萨所造,天亲、无性二菩萨各作论释,申通其义。梁真谛、唐玄奘二法师翻译不同,故通名五摄论也。
〔一、无著摄论〕,谓无著菩萨造大乘摄论三卷成文,是为无著摄论。
〔二、天亲摄论〕,谓天亲菩萨因无著菩萨造大乘摄论,复造论释,申明论议,名大乘摄论释,一十五卷成文,是为天亲摄论。
〔三、无性摄论〕,谓无性菩萨因无著摄论,亦造论释,申通其义,为摄大乘论释,十卷成文,是为无性摄论。
〔四、梁摄论〕,谓梁朝真谛三藏法师译天亲所造之论释,流传此土,是为梁摄论。
〔五、唐摄论〕,谓唐朝玄奘法师译无著菩萨论,及无性菩萨所造论释,是为唐摄论。
(名数)无著菩萨摄集一切大乘之要义而作论,名摄大乘论。天亲无性二菩萨作释论而通其义,梁真谛,唐玄奘,各翻译之,故有五名。一无著摄论,后魏佛陀扇多译,二卷,名曰摄大乘论,陈真谛译,三卷,亦名摄大乘论,唐玄奘译,三卷,名摄大乘论本。天亲摄论,又名世亲摄论。天亲菩萨,通释无著之本论者。陈真谛译十五卷,名摄大乘论释,随笈多译,十卷,名摄大乘轮释论,唐玄奘译,十卷,名摄大乘轮数。三无性摄论,无性菩萨,通释无著之本论者。唐玄奘译,十卷,名摄大乘论释。四梁摄论,称前真谛所译之无著摄论三卷,与天亲摄论十五卷。五唐摄论,称前玄奘所译之无著摄论三卷,与天亲摄论无性摄论各十卷也。见三藏法数二十。
【三藏法数】
(出法宝标目)
摄论者,即摄大乘论也。谓收摄一切大乘圣教法门要义,集而辨之也。此论乃无著菩萨所造,天亲、无性二菩萨各作论释,申通其义。梁真谛、唐玄奘二法师翻译不同,故通名五摄论也。
〔一、无著摄论〕,谓无著菩萨造大乘摄论三卷成文,是为无著摄论。
〔二、天亲摄论〕,谓天亲菩萨因无著菩萨造大乘摄论,复造论释,申明论议,名大乘摄论释,一十五卷成文,是为天亲摄论。
〔三、无性摄论〕,谓无性菩萨因无著摄论,亦造论释,申通其义,为摄大乘论释,十卷成文,是为无性摄论。
〔四、梁摄论〕,谓梁朝真谛三藏法师译天亲所造之论释,流传此土,是为梁摄论。
〔五、唐摄论〕,谓唐朝玄奘法师译无著菩萨论,及无性菩萨所造论释,是为唐摄论。
五蕴论
【佛学大辞典】
(书名)具名大乘五蕴论。世亲菩萨造,唐玄奘译,一卷。明大乘所说之五蕴,摄有为法九十四法,又明十二处十八界而摄百法。
(书名)具名大乘五蕴论。世亲菩萨造,唐玄奘译,一卷。明大乘所说之五蕴,摄有为法九十四法,又明十二处十八界而摄百法。
不顾论宗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因明四宗之一。为不顾他而随自意乐所成立之宗法也。
(术语)因明四宗之一。为不顾他而随自意乐所成立之宗法也。
六足论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舍利弗之集异门足论,二、大目乾连之法蕴足论,三、大迦多衍那之施设足论,四、提婆设摩之识身足论,五、筏苏蜜多罗之品类足论,六、同人之界身足论也。前三论为佛在世之作,后三论为佛灭后之作,皆论一切有部宗之法义。智度论二谓为六分阿毗昙者是也。后迦多衍尼子作发智论,文义最为广博,故后代之论师,以六论为足,以发智论为身。足为助成之义,此六论助成发智论也。此七论为一切有部宗之根本论藏。俱舍论光记一本曰:「前之六论,义门稍少。发智一论,法门最广。故后代论师说六为足,发智为身。此上七论是说一切有部根本论也。」
(名数)一、舍利弗之集异门足论,二、大目乾连之法蕴足论,三、大迦多衍那之施设足论,四、提婆设摩之识身足论,五、筏苏蜜多罗之品类足论,六、同人之界身足论也。前三论为佛在世之作,后三论为佛灭后之作,皆论一切有部宗之法义。智度论二谓为六分阿毗昙者是也。后迦多衍尼子作发智论,文义最为广博,故后代之论师,以六论为足,以发智论为身。足为助成之义,此六论助成发智论也。此七论为一切有部宗之根本论藏。俱舍论光记一本曰:「前之六论,义门稍少。发智一论,法门最广。故后代论师说六为足,发智为身。此上七论是说一切有部根本论也。」
六门教授习定论
【佛学大辞典】
(书名)一卷,无著菩萨造,世亲菩萨释,唐义净译。明以六门习修禅定,而得世出世之果。六门者:一求脱之愿心,二积集胜行之资粮,三使心善住于一处,四资师圆满,五所缘圆满,六作意圆满。
(书名)一卷,无著菩萨造,世亲菩萨释,唐义净译。明以六门习修禅定,而得世出世之果。六门者:一求脱之愿心,二积集胜行之资粮,三使心善住于一处,四资师圆满,五所缘圆满,六作意圆满。
六论
【佛学大辞典】
(名数)外道六种之论也。婆薮盘豆法师传曰:「四皮陀六论。」百论疏上之下曰:「六论者:一式叉(S/iks!a%)论,释六十四能法。二毗伽罗(Vya%karan!a)论,释诸音声法。三柯刺波(Kalpa)论,释诸天仙上古以来因缘名字。四竖底沙(Jyotis!a)论,释天文地理算数等法。五阐陀(Chandas)论,释作首卢迦法,佛弟子五通仙等说偈名首卢迦。六尼鹿多(Nirukta)论,释立一切物名因缘。」
(名数)外道六种之论也。婆薮盘豆法师传曰:「四皮陀六论。」百论疏上之下曰:「六论者:一式叉(S/iks!a%)论,释六十四能法。二毗伽罗(Vya%karan!a)论,释诸音声法。三柯刺波(Kalpa)论,释诸天仙上古以来因缘名字。四竖底沙(Jyotis!a)论,释天文地理算数等法。五阐陀(Chandas)论,释作首卢迦法,佛弟子五通仙等说偈名首卢迦。六尼鹿多(Nirukta)论,释立一切物名因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