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1416,分95页显示  上一页  35  36  37  38  39  41  42  43  44 下一页
词典(续上)
悬论
学年论文
循环论
一元论
一偏之论
窅论
要而论之
一概而论
一点论
现代评论派
相提并论
相提而论
闲口论闲话
哓论
先验论
《漢語大詞典》:悬论(懸論)
犹空谈。宋书·刘穆之传:“此事既大,非可悬论,便暂入朝,共尽同异。”
分類:空谈
《漢語大詞典》:学年论文(學年論文)
高等学校学生的一种独立作业。学生于学年结束时,按照要求,在教师指导下作出的有一定质量的论文或报告。
《漢語大詞典》:循环论
认为事物的发展只有量变,没有质变,只是不断循环往复,简单地周而复始的发展观。这一理论运用到社会历史领域,就形成历史循环论。
《國語辭典》:一元论(一元論)  拼音:yī yuán lùn
哲学上指用唯一原理说明万有现象之本质。相对于多元论、二元论等而言。
《漢語大詞典》:一偏之论(一偏之論)
偏于一面的议论。 宋 朱熹 《答沈叔晦书》:“前日务为学而不观书,此固一偏之论。” 宋 韩淲 涧泉日记卷中:“ 列御寇 谓气为易,而不及乎阴阳; 王通 谓人为易,而不及乎天地:皆一偏之论。”宋史·儒林传·陈亮:“陛下厉志復讎,足以对天命;篤於仁爱,足以结民心;而又仁明,足以照临群臣一偏之论:此百代之英主也。”
分類:议论
《漢語大詞典》:窅论(窅論)
精深的言论。 鲁迅 《书信集·致林语堂》:“因环境之异,而思想感觉,遂彼此不同,微词窅论,已不能解。”
分類:精深言论
《漢語大詞典》:要而论之(要而論之)
犹言要而言之。《天讨·豕韦之裔〈普告汉人〉》:“要而论之, 满 人之入 中国 也,据其土地山河,窃其子女玉帛……固古人所谓倒行逆施者矣。”
《國語辭典》:一概而论(一概而論)  拼音:yī gài ér lùn
语本《楚辞。屈原。九章。怀沙》:「同糅玉石兮,一概而相量。」指不区别状况,而以同一标准看待事物。《镜花缘》第九十五回:「你要晓得,小儿惊风,其症不一,并非一概而论!岂可冒昧乱投治惊之药?」也作「一概而言」。
《漢語大詞典》:一点论(一點論)
毛泽东 对形而上学片面性观点的一种简明的、生动的、通俗的说法。 毛泽东 《在中共八届二中全会上的讲话》:“一点论是从古以来就有的,两点论也是从古以来就有的。这就是形而上学跟辩证法。”
《漢語大詞典》:现代评论派
文化派别。因1924年创办《现代评论》周刊而得名。成员多系从英美归来的留学生,政治态度和思想倾向不尽一致。曾因反对群众的革命斗争,受到鲁迅批判。《现代评论》于1928年底停刊后,该派随之解体。
《國語辭典》:相提并论(相提並論)  拼音:xiāng tí bìng lùn
把性质、情况相似的人物或事件放在一起讨论或同等看待。如:「此一时,彼一时,怎么可以相提并论?」
分類:相提并论
《漢語大詞典》:相提而论(相提而論)
把不同的人或事物放在一起来谈。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相提而论,是自明扬主上之过。”亦作“ 相提并论 ”。 清 周中孚 郑堂札记卷五:“听相者之言,则求婚 吴氏 ,此事不见于本传,而见于 先主 穆皇后 传者,今相提并论而箸其事,故使览者不知所谓也。” 柯灵 《香雪海·水流千里归大海》:“当然,把 马克思 与 释迦牟尼 相提并论,未免牵强附会。”
《漢語大詞典》:相提而论(相提而論)
把不同的人或事物放在一起来谈。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相提而论,是自明扬主上之过。”亦作“ 相提并论 ”。 清 周中孚 郑堂札记卷五:“听相者之言,则求婚 吴氏 ,此事不见于本传,而见于 先主 穆皇后 传者,今相提并论而箸其事,故使览者不知所谓也。” 柯灵 《香雪海·水流千里归大海》:“当然,把 马克思 与 释迦牟尼 相提并论,未免牵强附会。”
《漢語大詞典》:闲口论闲话(閒口論閒話)
空口闲谈。 元 关汉卿 《救风尘》第三折:“喒閒口论閒话,这好人家好举止,恶人家恶家法。” 元 武汉臣《老生儿》第三折:“喒閒口论閒话,我问你咱,如今我姓什么?”《水浒传》第一一○回:“对席有箇老者,便请会茶,闲口论闲话。”
分類:空口闲谈
《漢語大詞典》:哓论(嘵論)
喋喋絮说。 罗惇曧 《文学源流》:“若夫综举众流, 淄 、 澠 别味,约旨以定其宗,片言而提其要,则 彦和 之论,精约可师,採擷从心,勿烦嘵论已。”
《漢語大詞典》:先验论(先驗論)
唯心主义的认识论。同唯物主义的反映论相对立。认为人的知识(包括才能)是先于客观存在、先于社会实践、先于感觉经验的,是先天就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