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大詞典》:论駮(論駮)
见“ 论驳 ”。
《漢語大詞典》:论驳(論駁,論駮)
亦作“ 论駮 ”。
(1).辩论驳正。《三国志·魏志·王肃传》:“其所论駮朝廷典制、郊祀、宗庙、丧纪、轻重,凡百餘篇。” 唐 陆贽 《卢翰刘从一门下中书侍郎平章事制》:“今百度伊始,六府载张,论駮是非,不可以不审;宣扬宪令,不可以不明。”《续资治通鉴·宋高宗绍兴三年》:“国家倣 唐 旧制,分建三省,凡政令之失中,赏刑之非当,其在中书,则舍人得以封还,其在门下,则给事得以论驳。” 梁启超 《生计学学说沿革小史》第九章:“而近世诸国之学者所引申所论驳,亦皆以此为论理之中心。”
(2).评论辩驳的奏章。《新唐书·齐澣传》:“论驳及誥詔皆援準古谊,朝廷大政必咨之,时号‘解事舍人’。”
(1).辩论驳正。《三国志·魏志·王肃传》:“其所论駮朝廷典制、郊祀、宗庙、丧纪、轻重,凡百餘篇。” 唐 陆贽 《卢翰刘从一门下中书侍郎平章事制》:“今百度伊始,六府载张,论駮是非,不可以不审;宣扬宪令,不可以不明。”《续资治通鉴·宋高宗绍兴三年》:“国家倣 唐 旧制,分建三省,凡政令之失中,赏刑之非当,其在中书,则舍人得以封还,其在门下,则给事得以论驳。” 梁启超 《生计学学说沿革小史》第九章:“而近世诸国之学者所引申所论驳,亦皆以此为论理之中心。”
(2).评论辩驳的奏章。《新唐书·齐澣传》:“论驳及誥詔皆援準古谊,朝廷大政必咨之,时号‘解事舍人’。”
《骈字类编》:后论(后论)
韩非子舅犯前有善言后有战胜故舅犯有二功而后论雍季无一言而先赏
《韵府拾遗 真韵》:论仁(论仁)
淮南子委以财货以论其仁
《漢語大詞典》:论建(論建)
建议。《后汉书·孔融传》:“ 操 疑其所论建渐广,益惮之。” 宋 叶适 《提刑检详王公墓志铭》:“歷事三世,虽未获论建,然正学尽言,未尝相时容悦。”《明史·刘吉传》:“至是见 孝宗 仁明,同列 徐溥 、 刘健 皆正人,而 吉 於阁臣居首,两人有论建, 吉 亦署名。”
分類:建议
《漢語大詞典》:对论(對論)
互相议论;辩论。《旧唐书·刘宽夫传》:“少列 陈岵 进《注维摩经》,得 濠州 刺史。 宽夫 与同列,因对论之,言 岵 因供奉僧进经以图郡牧。”《景德传灯录·慧能大师》:“﹝ 慧能 ﹞寓止廊廡间,暮夜风颺刹幡,闻二僧对论,一云旛动,一云风动,往復酬答,未曾契理。”
《國語辭典》:理论(理論) 拼音:lǐ lùn
1.由实践中归纳或由观念推演而得到的有系统、有组织的说理或论点。
2.论事物之理,对实际或实践而言。《北史。卷四四。列传。崔亮》:「光韶博学强辩,尤好理论。」唐。郑谷 〈故少师从翁隐岩别墅乱后榛芜感旧怆怀遂有追纪〉诗:「理论知清越,生徒得李频。」
3.据理争论,讲理。《醒世恒言。卷三四。一文钱小隙造奇冤》:「若先嚷破了,反被他做了准备。不如竟到官司,与他理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回:「心中不觉暗暗动怒;只不便同他理论。」
4.理会、注意。明。汤显祖《紫钗记》第五三出:「如今卢府著忙,不暇理论到此事。」《英烈传》第三一回:「那周颠日日也在帐中闲耍,太祖也不十分理论。」
5.道理、理由。元。曾瑞《留鞋记》第三折:「你既是个女子,怎生不守闺门之训,这绣鞋儿却揣在郭华怀中,有何理论,从实招来。」
2.论事物之理,对实际或实践而言。《北史。卷四四。列传。崔亮》:「光韶博学强辩,尤好理论。」唐。郑谷 〈故少师从翁隐岩别墅乱后榛芜感旧怆怀遂有追纪〉诗:「理论知清越,生徒得李频。」
3.据理争论,讲理。《醒世恒言。卷三四。一文钱小隙造奇冤》:「若先嚷破了,反被他做了准备。不如竟到官司,与他理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回:「心中不觉暗暗动怒;只不便同他理论。」
4.理会、注意。明。汤显祖《紫钗记》第五三出:「如今卢府著忙,不暇理论到此事。」《英烈传》第三一回:「那周颠日日也在帐中闲耍,太祖也不十分理论。」
5.道理、理由。元。曾瑞《留鞋记》第三折:「你既是个女子,怎生不守闺门之训,这绣鞋儿却揣在郭华怀中,有何理论,从实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