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论文(論文)  拼音:lùn wén
1.发表研究结果的文章。如:「他的硕士论文得到很高的评价。」
2.文体名。议论文与说明文的统称,旨在论證说明。参见「论说」条。《文选。曹丕。典论论文》:「盖君子审己以度人,故能免于斯累而作论文。」
3.评论文章。唐。杜甫 春日忆李白诗:「何时一尊酒,重与细论文。」《初刻拍案惊奇》卷一一:「只在家中诵习,也有时出外结友论文。」
《漢語大詞典》:论才(論才)
评论文才。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知音:“及 陈思 论才,亦深排 孔璋 。”
选拔人才。论,通“ 抡 ”。 宋 王安石 《详定试卷》诗:“当时赐帛倡优等,今日论才将相中。”
《國語辭典》:文字饮(文字飲)  拼音:wén zì yǐn
以文字佐酒,即一边饮酒,一边赋诗论文。唐。韩愈醉赠张秘书〉诗:「不解文字饮,惟能醉红裙。」
《國語辭典》:文赋(文賦)  拼音:wén fù
1.文体名。一种赋体,形式较自由,多以散文说理状物,纯任自然,宋人之作多如此。如欧阳修〈秋声赋〉、苏轼〈赤壁赋〉等。也称为「散文赋」、「散赋」。
2.文章名。晋陆机作。讨论文学理论及法则。
《國語辭典》:杂文(雜文)  拼音:zá wén
1.各种文章的总称。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杂文》:「详夫汉来杂文,名号多品,或典诰誓问,或览略篇章,或曲操弄引,或吟讽谣咏。总括其名,并归杂文之区。」
2.科举考试除经史之外的应试时文。《新唐书。卷四四。选举志上》:「进士试杂文二篇,通文律者然后试策。」
3.一种内容多样、形式不一的散文。通常指发表于报刊、随笔杂感之类的文章而言,与唯美、抒情的散文有别。
《漢語大詞典》:文宴(文讌)
亦作“ 文燕 ”。 赋诗论文的宴会。 清 曹寅 《广陵载酒歌》:“从来 淮海 盛文讌,近时翰墨崇贤科。” 清 袁枚 《随园诗话补遗》卷五:“ 沈谦之 在 蒋树存 先生家文燕,坐客 王虚舟 ……等七人。” 清 袁枚 《随园诗话补遗》卷七:“﹝ 杨愷 ﹞晚年归老,具盛饌招余文讌。”
《漢語大詞典》:吐论(吐論)
(1).发议论、评论或作辩论。 南朝 宋 颜延之 《五君咏·嵇中散》:“形解验默仙,吐论知凝神。”南史·王思远传:“见 明士 蓬头散带,终日酣醉,吐论从横,唐突卿宰,便復忆见 思远 。” 唐 黄滔 《赠怀光上人》诗:“过午休斋惯,离经吐论高。”
(2).指写作论说、辩论文字。 宋 蔡襄 《士伸知己赋》:“ 非 五难而吐论, 和 再刖而处穷。”
《漢語大詞典》:诗论(詩論)
有关诗歌的评论文章或创作理论方面的著作。《诗刊》1977年第10期:“ 何其芳 同志遵循 毛主席 的文艺思想,以自己的理论研究,为我国诗歌创作的繁荣,贡献了许多很有见地的‘诗论’。”
《漢語大詞典》:论家(論家)
论文家。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论说:“至 石渠 论艺, 白虎 讲聚,述圣通经,论家之正体也。”
《漢語大詞典》:文论(文論)
(1).文章,著作。后汉书·儒林传下·服虔:“有雅才,善著文论,作《春秋左氏传解》,行之至今。”三国志·魏志·嵇康传“时又有 譙郡 嵇康 ……” 裴松之 注引 晋 孙盛 《魏氏春秋》:“ 康 所著文论六七万言,皆为世所玩咏。”宋书·颜延之传:“凡有知能,预有文论。”今专指文学理论方面的论文或著作。如:《中国历代文论选》《中国近代文论选》
(2).指 汉 应瑒 的《文质论》。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序志:“ 应瑒 《文论》, 陆机 《文赋》。”
《國語辭典》:专论(專論)  拼音:zhuān lùn
就某一特定主题所作的讨论。如:「他发表的这篇专论,聚焦在前人未曾论述的主题上,具有开创之功。」
《漢語大詞典》:谭艺(譚藝)
谈论文章。 清 焦循 《快园雅集诗》:“谭艺各心得,问名皆昔闻。” 梁启超 《〈曾刚父诗集〉序》:“每瀹茗谭艺,达夜分为常。”
《國語辭典》:导言(導言)  拼音:dǎo yán
1.书籍或论文的开头部分,叙述全书的主旨或主要内容。也作「绪论」、「绪言」。
2.一条新闻中起头的部分,这一部分用字不多,但能叙述全部新闻内容的要点。
《漢語大詞典》:论体(論體)
论文的体裁。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论说:“详观论体,条流多品。” 梁启超 《公车上书请变通科举折》:“夫明 孔 孟 之义理,为论体已可。”
分類:论文体裁
《国语辞典》:叙论(叙论)  拼音:xù lùn
述说全书纲要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