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淆讹(淆訛,淆譌)
搅乱,弄错。 清 吴乔 答万季埜诗问十:“世间龙蛇混杂,诚是淆讹公案也。”
淆譌:混杂讹误。 清 恽敬 《得姓述》:“夫氏族之学,自 秦 汉 之世,多所淆譌。”
《漢語大詞典》:讹缺(訛缺)
亦作“ 讹闕 ”。亦作“譌缺”。 错误、残缺。新唐书·艺文志序:“自六经焚於 秦 而復出於 汉 ,其师传之道中絶,而简编脱乱讹缺,学者莫得其本真,於是诸儒章句之学兴焉。”一本作“ 讹闕 ”。 宋 陆游 《跋六一居士集古录跋尾》:“及再得之,纔相距数年,讹闕已多,知古人欲传远者,必託之金石,有以也夫!” 元 袁桷 《陆道士墓志铭》:“盖其传受讹缺,浮靡恣荡,摄思握神,罔不知所以。” 清 朱圭 《〈雁门集〉序》:“ 露萧 农部慨然念其先世刻板之取於六丁也,乃就流传诸本考证譌缺,将重刻之,而质之於予。”
分類:错误残缺
《骈字类编》:兴讹(兴讹)
韩愈送穷文饥我寒我兴讹造讪
《國語辭典》:讹误(訛誤)  拼音:é wù
错误。南朝梁。武帝〈立选簿表〉:「谱谍讹误,诈伪多绪。」《聊斋志异。卷二。婴宁》:「但念无以阶进;欲呼姨氏,顾从无还往,惧有讹误。」
《漢語大詞典》:妖讹(妖訛)
(1).怪诞虚妄。 晋 葛洪 抱朴子·明本:“既不信道,好为訕毁,谓真正为妖讹,以神仙为诞妄。”北史·艺术传序:“或变乱阴阳,曲成君欲;或假託神怪,荧惑人心,遂令时俗妖讹,不获返其真性。” 五代 徐夤 《寓题杂怀》诗:“大道真风早晚还,妖讹成俗污乾坤。”
(2).指怪诞乖谬之言。《旧唐书·高祖纪》:“进违戒律之文,退无礼典之训。至乃亲行劫掠,躬自穿窬,造作妖讹,交通豪猾。”
《漢語大詞典》:奸讹(姦譌)
见“ 姦讹 ”。
《漢語大詞典》:奸讹(姦訛,姦譌)
亦作“ 姦譌 ”。
(1).诡诈虚假。汉书·江充传:“ 充 逋逃小臣,苟为姦譌,激怒圣朝,欲取必於万乘以復私怨。” 颜师古 注:“譌,古讹字。” 唐 韩愈 《太原王公神道碑铭》:“逋滞攸除,姦讹革风。”
(2).指奸诈的人和事。新唐书·李峤传:“请率十州置一御史,以期岁为之限,容其身到属县,过閭里,督察姦讹,采风俗,然后可课其成功。”
《國語辭典》:乖讹(乖訛)  拼音:guāi é
1.乖戾、凶恶。《刘知远诸宫调。第一二》:「招女婿名知远,穷困难过,为人刚硬,性气乖讹。」
2.差错。如:「本书编校仓促,若有文字乖讹错落之处,请不吝指教。」
《漢語大詞典》:辨讹(辨訛)
辨明谬误。 宋 曾巩 《祭宋龙图文》:“公在太史,维僚与属,正繆辨讹,公为耳目。”
分類:辨明谬误
《國語辭典》:迁讹(遷訛)  拼音:qiān é
变迁、改变。《宋书。卷九四。恩倖传。序》:「岁月迁讹,斯风渐笃。」
《漢語大詞典》:民讹(民訛)
人们的谣言。语本诗·小雅·沔水:“民之讹言,亦孔之将。” 郑玄 笺:“讹,伪也。” 南朝 梁 刘孝标 《广绝交论》:“逮叔世民讹,狙诈飈起,谿谷不能踰其险,鬼神无以究其变。”
分類:谣言
《漢語大詞典》:语讹(語訛)
言语讹误。 唐 韩愈 《落齿》诗:“语讹默固好,嚼废软还美。” 唐 李肇 唐国史补卷下:“自是后人语讹,相承不改耳。”旧唐书·地理志三:“ 居延海 、 焉支山 在县界。 删丹山 ,即 焉支山 ,语讹也。”
分類:讹误
《漢語大詞典》:讹弊(訛弊)
弊害;弊病。 唐 赵璘 因话录·徵:“上不慎名器,是以廝养待贤也,下不慎名器,是以婴孩奉君,而削弱朝廷也。遂致猥滥讹弊,流荡可忧,不知谁之咎也。”旧唐书·崔邠传:“ 文宗 勤於政道,每苦选曹讹弊, 延英 谓宰臣曰:‘吏部殊不选才,安得摭实无滥,可釐革否?’”
分類:弊害弊病
《漢語大詞典》:讹语(訛語)
谣言。 明沈鲸《双珠记·北斗化僧》:“绕迴廊清荫参差,见碧树堂深流水,笑痴儿騃女,流传讹语,尽道秋惊凤律。”
分類:谣言
《漢語大詞典》:讹阙(訛闕)
见“ 讹缺 ”。
《漢語大詞典》:讹缺(訛缺)
亦作“ 讹闕 ”。亦作“譌缺”。 错误、残缺。新唐书·艺文志序:“自六经焚於 秦 而復出於 汉 ,其师传之道中絶,而简编脱乱讹缺,学者莫得其本真,於是诸儒章句之学兴焉。”一本作“ 讹闕 ”。 宋 陆游 《跋六一居士集古录跋尾》:“及再得之,纔相距数年,讹闕已多,知古人欲传远者,必託之金石,有以也夫!” 元 袁桷 《陆道士墓志铭》:“盖其传受讹缺,浮靡恣荡,摄思握神,罔不知所以。” 清 朱圭 《〈雁门集〉序》:“ 露萧 农部慨然念其先世刻板之取於六丁也,乃就流传诸本考证譌缺,将重刻之,而质之於予。”
分類:错误残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