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田僖子 朝代:春秋

人物简介

简介
田乞(?-前485年),妫姓,田氏,名乞,谥僖,史记作釐,又称为陈僖子、陈釐子、田釐子司马迁的祖父名叫「司马喜」,又称「司马僖」,所以他在《史记》中把所有的带「僖」的谥号全部避讳,改为釐,可见《史记集解》。是齐国田齐田氏家族的首领之一,为田氏家族第七任首领,承袭兄长田开担任田氏家族首领。田乞向百姓征收赋税时用小斗收进,借给百姓粮食时用大斗,向百姓施以恩德,晏婴多次向齐景公进谏,齐景公却不干涉《左传·昭公三年》:……齐其为陈氏矣!……陈氏三量,皆登一焉,钟乃大矣。以家量贷,而以公量收之。……箕伯、直柄、虞遂、伯戏,其相胡公、大姬,已在齐矣。父亲田无宇。
释讳才 朝代:南宋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三八五四
讳才,俗姓姚,福州(治今福建福州)人。弱冠得度,遍求名师,历参海印、死心、灵源等。后出世住潭州上封寺,号佛心禅师。绍兴中卒。见《嘉泰普灯录》卷一○,《新续高僧传》四集卷一四。
大明高僧传·卷第七 习禅篇第三之三
释讳才号佛心。福州姚氏子也。幼为驱乌弱冠得度。精求律部持犯霜威。慕最上乘不惮遐扣。劳逸弗介一念力参。首谒海印隆公于大中。偶见老宿达道看经。至一毛头师子百亿毛头一时现处。才问曰。一毛头师子作么生。得百亿毛头一时现。达曰。汝乍入丛林未可理会许事。才疑之。适海印夜参。至结座掷拄杖曰。了即毛端吞巨海。始知大地一微尘。才豁然有省。次谒黄龙死心不契乃参灵源。凡入室出必挥泪曰。此事我见甚是分明。秖临机吐之不出奈何。源曰。须是大彻方得自在。一日窃观邻僧读曹洞广录。至药山采薪归。有僧问甚处来。山曰计柴来。僧指腰下刀曰。鸣剥剥是甚么。山拔刀作斫势。才忽大悟。掴邻僧即揭帘趋出说偈曰。彻彻大海乾枯。虚空迸裂。四方八面绝遮栏。万象森罗齐漏泄。初住上封屡迁名刹。词河辩海潮涌波腾。学者无能凑泊其涯涘也。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四
释讳才,字佛心,福州姚氏子也。幼为驱乌,弱冠得度,精求律部,持犯霜清,慕最上乘,不惮遐扣,一念力参。首谒海印隆于大中,偶见老宿达道看经,至“一毛头师子百亿毛头一时现”处,才问曰:“一毛头师子作么生得百亿毛头一时现?”达曰:“汝乍入丛林,未可理会许事。”才疑之,适海印夜参至,结座掷柱杖曰:“了郤毛端呑巨海,始知大地一微尘。”才豁然有省。次谒黄龙死心不契,乃参灵源。凡入室,出必挥泪曰:“此事我见甚是分明,秪临机吐之不出,奈何?”源曰:“须是大彻,方得自在。”一日窃观邻僧读《曹洞广录》至“药山采薪归,有僧问:甚处来?山曰:讨柴来。僧指腰下刀曰:呜剥剥是甚么?山拔刀作斫势。”才忽然大悟,即揭帘趋出,说偈曰:“彻、彻,大海乾枯,虚空迸裂,四方八面绝遮栏,万象森罗齐漏泄。”初住上封,屡迁名刹,词河辩海,潮涌波腾,学者无能凑泊其涯涘也。
《漢語大詞典》:匿讳(匿諱)
隐瞒。史记·李将军列传:“﹝ 李敢 ﹞怨大将 青 之恨其父,迺击伤大将军,大将军匿讳之。” 明 王世贞 《艺苑卮言》卷三:“然此赋(《洛神赋》)始名《感甄》,又以《蒲生》当其《塘上》,际此忌兄,而不自匿讳,何也?”
分類:隐瞒
《骈字类编》:顺讳(顺讳)
公羊传文公七年秋八月公会诸侯晋大夫盟于扈注不日者顺讳为善文也
《漢語大詞典》:入门问讳(入門問諱)
客人进门,先问主人祖先名讳,以便谈话时避之,谓之“入门问讳”。语出礼记·曲礼上:“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 孔颖达 疏:“‘入门而问讳’者,门,主人之门;讳,主人祖先君名,宜先知之,欲为避之也。”
《國語辭典》:上讳下讳(上諱下諱)  拼音:shàng huì xià huì
古代提到先人的名字时,不直书其名,而说上讳某、下讳某。上讳即名字的上一字,下讳即名字的下一字。
分類:先人不直
《漢語大詞典》:拒讳(拒諱)
拒不承认,隐瞒。隋书·裴政传:“太子即以詰 荣 , 荣 便拒讳,云‘无此语’。”书·吕刑“惟官惟反” 唐 孔颖达 疏:“或诈反囚辞,拒讳实情不承服也。”
《漢語大詞典》:密讳(密諱)
犹忌讳。宋书·谢晦传论:“降及 大明 ,倾詖愈甚,自非訐窃深私,陵犯密讳,则左降之科,不行于权戚。”
分類:忌讳
《漢語大詞典》:连讳(連諱)
谓名讳相同。 明 冯梦龙 《古今谭概·酬嘲·杨玠》:“ 张策 戏曰:‘卿本无德量,忽共 叔室 同名。’ 玠 曰:‘尔既少才猷,敢与 伯符 连讳。’” 伯符 、 三国 吴 孙策 之字。
《國語辭典》:临文不讳(臨文不諱)  拼音:lín wén bù huì
古时对君主、尊长示敬而有避讳,但写作时为避免影响文义,故不加避讳。《礼记。曲礼上》:「诗书不讳,临文不讳,庙中不讳。」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二○。李长吉》:「老杜家讳闲,而诗中有翩翩戏蝶过闲慢。……介甫刊作闲字,岂非临文不讳之义乎。」
覆讳过失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十心)
【三藏法数】
谓诸众生,所作恶行,讳忌人知,不自发露,无悔改心,是以流转生死也。
十心
【佛学大辞典】
(名数)有二种:(一)顺流十心,一、无明昏暗。谓诸众生从无始以来,暗识昏迷,无所明了,为烦恼所醉,于一切法妄计人我,起诸爱见,想计颠倒,起贪瞋痴,广作诸业,由是流转于生死也。二、外加恶友。谓诸众生内具烦恼,外值恶友扇动邪法,益加惑我,无由开悟而修善业,以是流转于生死也。三、善不随从,谓诸众生内外恶缘既具,即内灭善心外灭善事,又于他人所作之善事,不生随喜之心,以是流转于生死也。四、三业造恶。谓诸众生恣纵身口意三业,起杀盗淫妄贪瞋等过,无恶不作,以是流转于生死也。五、恶心遍布,谓诸众生所造恶事虽不广,而作恶之心,遍布一切处以所欲恼害人,以是流转于生死也。六、恶心相续。谓诸众生唯起恶心,增长恶事,昼夜相续,无有间断,以是流转于生死也。七、覆讳过失。谓诸众生所作之恶行,忌讳人知,不自发露,无改悔之心,以是流转于生死也。八、不畏恶道。谓诸众生心性阴很,不知戒律,于杀盗淫妄种种恶事,无不作之,于恶道怙然不畏,以是流转于生死也。九、无惭无愧。谓诸众生为愚痴所覆造诸恶业,上不惭天,下不愧人,以是流转于生死也。十、舍无因果。谓诸众生不具正信之心,但生邪恶之见,于一切善恶因缘果报悉皆舍而为无,以是流转于生死也。出止观四之一。(二)逆流十心:一、深信因果。谓修行之人先信善恶果报,不生疑惑,以是翻破拨无因果之心也。二、生重惭愧。谓修行之人,剋责往昔,我无羞无耻,弃舍净行,习诸恶行,天见我之隐罪,是故惭于天,人知我之显过,是故愧于人,以是翻破无惭无愧之心也。三、生大怖畏。谓修行之人自念人命无常,一息不续,千载永往,幽途绵邈,无有资粮,苦海悠深,那得不怖,由是苦切忏悔不惜身命,以是翻破不畏恶道之心也。四、发露忏悔。修行之人所有过失,不自隐覆,发露忏悔,以是翻破覆讳过失之心也。五、断相续心。谓修行之人所作恶行,既忏悔已,即更决定不作恶事,以是翻破恶念相续之心也。六、发菩提心。谓修行之人往昔专起恶念恼人,今则广起救济之心,遍于虚空界,利益众生,以是翻破遍布之恶心也。七、断恶修善。谓修行之人前恣身口意,造作诸恶,不计昼夜,今则策励不休,断诸恶行,修功补过,无善不为,以是翻破三业造恶之心也。八、守护正法。谓修行之人昔自灭善,见他人行善,亦生嫉妒无随喜之心,今则守护正法方便增广益法,以是翻破善不随喜之心也。九、念十方佛。谓修行之人昔亲狎恶友,信受其言,起诸邪见,今则念十方佛有大福德,能救援我,以是翻破随顺恶友之心也。十、观罪性空。谓修行之人,无始以来不知诸法本性空寂,广作诸恶,今则了知贪瞋等一切恶行,起于妄念,妄念起于颠倒,颠倒起于人我之见,今既了达我心本空,则罪性无依处,以是观破无明昏闇之心也。出止观四之一。
【佛学常见辞汇】
1。指顺流十心,即无明昏暗、外加恶友、善不随从、三业造恶、恶心遍布、恶心相续、覆讳过失、不畏恶道、无惭无愧、拨无因果。2。指逆流十心,即深信因果、生重惭愧、生大怖畏、发露忏悔、断相续心、发菩提心、断恶修善、守护正法、念十方佛、观罪性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