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515,分35页显示  上一页  5  6  7  8  9  11  12  13  14 下一页
词典(续上)
附记
记持
录记
考工记
秋记
朱记
记实
记籍
记真
木记
刻记
簿记
记久
记珠
案记
《國語辭典》:附记(附記)  拼音:fù jì
附带记述。或指正文之末附加的说明文字。如:「父亲把需要注意的事项,附记在书信的后面。」「藏书家常在藏书的末页,书写一段附记,概述图书庋藏的因缘。」
《漢語大詞典》:记持(記持)
犹言记存在心。神僧传·鉴空:“少小苦贫,虽勤於学,而寡记持。”景德传灯录·惟俨和尚:“更有一般底,只向纸背山记持言语,多被经论惑。” 明 袁宏道 《与汪观察书》:“今兄声华日整,德位俱高, 东林 莲漏之约,犹记持否?”
分類:存在
《漢語大詞典》:录记(録記)
记录。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十二:“亦经御览,亲笔録记。”
分類:记录
《國語辭典》:考工记(考工記)  拼音:kǎo gōng jì
书名。一卷。记秦以前百工之事。因书中用语如茭、终古等类,郑注皆以为齐人语,推论为战国时齐人所撰。因《周礼》六官缺〈冬官〉,汉人以此补之,故又名《冬官考工记》。
《骈字类编》:秋记(秋记)
陆倕为豫章王庆太子出宫表:伏惟皇太子,道契生知,照均天纵,不藉审谕之功,无待温文之辅。而冬书秋记,夙表睿资;春诵夏弦,幼彰神度。
《國語辭典》:朱记(朱記)  拼音:zhū jì
1.红色的印记。古代以胶泥封公文、书简,隋唐后改用红色颜料来钤印封口,称为「朱记」。
2.一种宋代官印。《宋史。卷一五四。舆服志六》:「景德初,别铸两京奉使印。又有朱记,以给京城及外处职司及诸军将校等,其制长一寸七分,广一寸六分。」
《高级汉语词典》:记实  拼音:jì shí
真实的记录
《漢語大詞典》:记籍(記籍)
(1).计籍;簿书。汉书·尹翁归传:“ 翁归 治 东海 明察,郡中吏民贤不肖,及姦邪罪名尽知之。县县各有记籍。”宋史·文苑传三·姚铉:“然狡胥之辈,非其所便,俟其罢官,悉藏记籍,害公蠹政,莫甚於此。”
(2).指记于簿籍。 清 陈仪 《题朱奕韩小照》:“予识 奕韩 於 图园先生 真州 署中,温温恂恂,随诸宾友后载笔记籍而已。”
(3).典籍。六度集经·戒度无极章:“怀俗记籍万亿之卷,身处天宫极天之寿,而闇於三尊,不闻佛经,吾不愿也。” 晋 慧远 《沙门袒服论》:“虽记籍未流兹土,其始似有闻焉。” 清 魏源 《家塾示儿耆》诗之三:“日月守记籍,朝朝司湢閽。”
(4).登记在册。 宋 司马光 涑水记闻卷一:“﹝ 太祖 ﹞察内外官,有一材一行可取者,密为记籍之,每一官缺,则披籍选用焉。” 清 唐甄 潜书·恤孤:“ 苏州 有育婴之堂,以收弃子。凡穷民之不得有其子者,则送之堂中……月给乳妇之食三百钱,乳妇之记籍者三百餘人。”
《漢語大詞典》:记真(記真)
记得真切。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刑名·拿获》:“ 鸿 命 石 前问逃人曰:‘尔识此人否?’逃人曰:‘此 石 之邻佑,我不甚记真也。’”
《国语辞典》:木记(木记)  拼音:mù jì
宋人刻书,在书的卷末、序文目录之后或封面的后边,印上墨色的图记或牌记,称为「木记」。后人刻书多仿效之。也称为「书牌」。
《漢語大詞典》:刻记
牢牢记住。例如:刻记在心。
刻在器物上的标记
《國語辭典》:簿记(簿記)  拼音:bù jì
1.记录的工作。《新唐书。卷四七。百官志二》:「教学则簿记课业,供奉几案、纸笔,皆预偫焉。」
2.会计工作中依一定格式,记载有关出纳项目的技术。如:「一般说来,商科的学生都有簿记的课程。」
《韵府拾遗 有韵》:记久(记久)
扬子:弥纶天下之事,记久明远,著古昔之㖧㖧,传千里之忞忞者,莫如书。
《漢語大詞典》:记珠(記珠)
念珠。 唐 皎然 《水精数珠歌》:“西方真人为行密,臂上记珠皎如日。”
分類:念珠
《漢語大詞典》:案记(案記)
(1).卷宗文录。新唐书·百官志二:“掌言二人,掌宣传,外司附奏受事者,奏闻;承勅处分,则録所奏为案记。”
(2).登记。新唐书·百官志二:“司綵、典綵、掌綵,各二人,掌锦綵、縑帛、丝枲。有赐用,则旬别案记。”
分類:登记卷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