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249,分17页显示  上一页  1  3  4  5  6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箸录
署记
着录
文字
簿书
实录
史官
书云
黄卷
日记
载笔
卧游
笔削
经文
执笔
《漢語大詞典》:箸录
记载;记录。 章炳麟 《国故论衡·论式》:“ 东方朔 设 非有先生 之论, 朔 书二十篇,则於杂家箸録。” 郭沫若 《〈诅楚文〉考释》:“这所谓‘ 元 至正 中 吴 刊本’,自来的收藏家从未箸录,但确是一部好书。”
分類:记载记录
《漢語大詞典》:署记(署記)
记录。旧唐书·食货志下:“市牙各给印纸,人有买卖,随自署记,翌日合算之。”
分類:记录
《漢語大詞典》:着录(著録)
(1).记录;记载。《后汉书·祭遵传》:“昔 高祖 大圣,深见远虑,班爵割地,与下分功,著録勋臣,颂其德美。” 唐 沈亚之 《异梦录》:“是日,监军使与宾府郡佐,及宴客 陇西 独孤鉉 , 范阳 卢简辞 ……皆叹息曰:‘可记。’故 亚之 退而著録。” 清 吴骞 《〈扶风传信录〉序》:“友人 任茂才 安上 示予一编,曰《叙事解疑》。视之,即 许生 大父 可覲 亲笔著録。”
(2).特指将书名列入目录。 宋 洪适 《〈元氏长庆集〉跋》:“《唐志》著録有《长庆集》一百卷,《小集》十卷。” 阿英 《浙东访小说记》:“其一,是 乾隆 辛未刻的有图大本《西湖佳话》,刊行的书铺是翰海楼,《通俗小说目》未见著录。”
(3).指列名于私人讲学的经师门下,即所谓著录弟子。此风盛行于 汉 代。东观汉记·牟长传:“ 牟长 字 君高 ,少篤学,治《欧阳尚书》,诸子著録前后万人。”后汉书·儒林传上·张兴:“既而声称著闻,弟子自远至者,著録且万人。” 宋 范成大 《送汪圣锡侍郎帅福唐》:“我亦登门烦著録,此行无力为王留。”
(4).犹著作;撰写。 清 沈涛 交翠轩笔记卷二:“九经有库岂真贫,著録惊看已等身。” 田北湖 《论文章源流》:“修明既久,著録益宏,汇其体裁,标以题目,新篇竞尚,古意渐离,然不外乎记事、记言二端而已。”
《國語辭典》:文字  拼音:wén zì
1.人类用来表示观念、记录语言的符号。
2.文书。《五代史平话。梁史。卷上》:「您去攻破宋州,为我夺取张节使归娘。才得,便发文字来报我。」《警世通言。卷一三。三现身包龙图断冤》:「有甚事烦恼?想是县里有甚文字不了。」
3.文章、书籍。《董西厢》卷三:「早收拾琴囊,打叠文字。」《儒林外史》第三五回:「青邱文字,虽其中并无毁谤朝廷的言语,既然太祖恶其为人,且现在又是禁书,先生就不看他的著作也罢。」
《國語辭典》:簿书(簿書)  拼音:bù shū
1.官方文书的统称。汉。王充《论衡。谢短》:「文吏晓簿书,自谓文无害,以戏儒生。」唐。李绅〈宿越州天王寺〉诗:「休按簿书惩黠吏,未齐风俗昧良臣。」
2.登记钱粮出纳的册子。宋。苏轼〈谢秋赋试官启〉:「方将区区于簿书米盐之间,碌碌于尘埃棰楚之地。」金。元好问〈太常引。夏馆秋林山水窟〉词:「簿书愁里过,笋蕨梦中香。」
《國語辭典》:实录(實錄)  拼音:shí lù
1.据实的记载。《汉书。卷六二。司马迁传。赞曰》:「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文选。曹植。与杨德祖书》:「则将采庶官之实录,辩时俗之得失。」
2.史体的一种。于一帝崩后,取其起居注、日录、时政记等记注之作,并诏令章奏等,年经月纬,汇而成编。如《隋书经籍志》著录有周兴嗣梁皇帝实录三卷,记武帝事。
3.记述私人事迹的著作。如《四库提要》、史部传记类存目有孔氏实录一卷,不著撰人名氏。
《國語辭典》:史官  拼音:shǐ guān
古时负责整理、记载史实的专职官吏。《汉书。卷三○。艺文志》:「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宋。钱公辅《义田记》:「公之忠义满朝廷,事业满边隅,功名满天下,后世必有史官书之者。」
《漢語大詞典》:书云(書雲)
(1).古代观察天象以占吉凶,并加以记录。语本《左传·僖公五年》:“公既视朔,遂登观臺以望,而书,礼也。凡分、至、启、闭,必书云物,为备故也。” 杨伯峻 注:“云物,古有两义。太平御览八引左传旧注云:‘云,五云也;物,风、气、日、月、星、辰也。’是分云、物为二。然周礼·春官·保章氏云:‘以五云之事辨吉凶、水旱降丰荒之祲象。’ 郑众 、 郑玄 皆谓云物即云色。五云之色者,青、白、赤、黑、黄五色也。 杜 注亦云:‘云物,气色灾变也。’其义亦同两 郑 ,是以云物为一。盖古礼,国君於二分二至及四立之日,必登臺以望天象(或日旁云气之色),占其吉凶而书之。”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书记:“占者,覘也。星辰飞伏,伺候乃见,登观书云,故曰占也。”
(2). 宋 人诗文多以“书云”指冬至。 宋 李曾伯 《雪夜不寐偶成》诗:“底事阳和尚未回,书云已久未逢梅。” 宋 洪迈 容斋四笔·用书云之误:“今人以冬至日为书云,至用之於表启中。虽前辈或不细考,然皆非也…… 汉明帝 永平 二年春正月辛未,宗祀 光武 毕,登 灵臺 观云物,尤为可证。”
《國語辭典》:黄卷(黃卷)  拼音:huáng juàn
书籍。古时为防书蠹,多用黄檗染纸,因纸色黄,故称为「黄卷」。《新唐书。卷一一五。狄仁杰传》:「黄卷中方与圣贤对,何暇偶俗吏语耶!」
《國語辭典》:日记(日記)  拼音:rì jì
每日的生活记录。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三:「黄鲁直有日记,谓之家乘,至宣州,犹不辍书。」《官话指南。卷二。官商吐属》:「我作的那本日记,得把他修饰好了。」
《漢語大詞典》:载笔(載筆)
南 北朝 时,韵文称文,散文称笔。后以载笔指史传、制疏、表奏一类文字。梁书·任昉传:“ 昉 雅善属文,尤长载笔。” 明 徐贲 《送曾伯滋赴西河将幕》诗:“知公能载笔,草檄报边声。” 刘师培 《论说部与文学之关系》:“然艸野载笔,黑白混淆,优者足补史册之遗,下者转昧是非之实。”
《國語辭典》:卧游(臥遊)  拼音:wò yóu
不能亲身去旅游,单从绘画、游记、图片等资料中去想像。如:「订阅本旅游杂志,让你卧游天下。」清。孔尚任《桃花扇》第四○出:「那山人蓝田叔也来皈依,替我画了四壁蓬瀛。这荒山之上,既可读书,又可卧游,从此飞升尸解,亦不算懵懂神仙矣。」
《國語辭典》:笔削(筆削)  拼音:bǐ xuè
笔,记载。削,删除。古代用竹简记载文字,有所更改就用书刀刮削,所以称为「笔削」。语本《史记。卷四七。孔子世家》:「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后用作请人修改诗文的敬称。《文选。任昉。王文宪集序》:「蓄笔削之刑,怀轻重之意。」唐。韩愈 读荀:「孔子删诗书,笔削春秋,合于道者著之,离于道者黜去之。」
《国语辞典》:经文(经文)  拼音:jīng wén
1.经书中的文句。《汉书。卷二四。食货志下》:「莽性躁扰,不能无为,每有所兴造,必欲依古得经文。」
2.宗教典籍记录的文词。
《國語辭典》:执笔(執筆)  拼音:zhí bǐ
拿笔,指写字或作文。汉。刘向《列女传。卷五。珠崖二义》:「关吏执笔书劾,不能就一字。」《魏书。卷八一。山伟传》:「二十许载,时事荡然,万不记一,后人执笔无所凭据。」
《漢語大詞典》:执笔法(執筆法)
写毛笔字持笔的方法。前人所传的执笔法一般采用 唐 陆希声 所传的“擫、押、钩、格、抵”五字法。“擫”是大拇指指肚部分紧贴笔管;“押”是食指与大拇指相对夹持笔管;“钩”是中指钩住笔管;“格”是无名指甲、肉相连处挡着笔管;“抵”是小指紧贴无名指以助之。五指之力,相互配合,执住笔管,其力才得平衡。此外,要求指实掌虚,掌竖腕平,腕和肘悬起。这样执笔写字,笔锋中正,运转容易,字迹圆满得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