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635,分43页显示  上一页  14  15  16  17  18  20  21  22  23 下一页
词典(续上)
九议
察议
唱议
格议
权议
署议
肆议
量议
阳议
素议
讨议
竖议
酌议
滋议
诹议
《骈字类编》:九议(九议)
宋史历律志见二事下又叶清臣传见五利下
《漢語大詞典》:察议(察議)
清 代官吏有过失交部议罚,轻者叫做“察议”。《清会典·吏部八·孝功清吏司》:“有参奏、有陈请,轻曰察议,重曰议处,又重曰严加议处。” 清 龚自珍 《明良论四》:“约束之,羈縻之,朝廷一二品之大臣,朝见而免冠,夕见而免冠,议处、察议之諭不絶於邸钞。”
《漢語大詞典》:唱议(唱議)
倡议;首先提议。资治通鉴·梁武帝普通六年:“ 延伯 恃其勇,且新有功,遂唱议为先驱击之。”金史·宗宪传:“ 挞懒 、 宗雋 唱议以 齐 地与 宋 。”
《漢語大詞典》:格议(格議)
(1).搁置的建议。续资治通鉴·宋仁宗庆历二年:“始, 尧臣 还自 陕西 ,请先备 涇原 ,弗听。及 葛怀敏 败,帝思其言,故復遣 尧臣 往。於是前所格议,多见施行。”
(2).议论相悖。 清 傅维麟 《明书·乱贼传》:“先是 鐘 以总制军务至当临 俊 , 俊 负知材不肯下,两相格议,进止不速,致 廷瑞 等得招集散亡,势復大振。”
《漢語大詞典》:权议(權議)
谓知权变,善谋划。韩非子·解老:“理定而物易割也,故议於大庭而后言则立,权议之士知之矣。” 陈奇猷 集释:“权议之士,谓知权变之士。”
《漢語大詞典》:署议(署議)
谓上书议事。因上书须署名,故称。后汉书·袁安传:“ 宋由 惧,遂不敢復署议,而诸卿稍自引止。”
《漢語大詞典》:肆议(肆議)
亦作“ 肆义 ”。 谓进言献策,提出意见。慎子逸文:“故智者不得越法而肆谋,辩者不得越法而肆议。”《文选·陆机〈演连珠〉之二三》:“絶节高唱,非凡耳所悲;肆义芳讯,非庸听所善。” 李善 注:“ 孔安国 《尚书传》曰:‘肆,陈也。’” 南朝 宋 颜延之 《皇太子释奠会作》诗:“肆议芳讯,大教克明。”
《漢語大詞典》:量议(量議)
商讨计议。宋书·恩倖传·杨运长:“﹝ 杨运长 ﹞唯与寒人 潘智 、 徐文盛 厚善,动止施为,必与二人量议。”
分類:商讨计议
《骈字类编》:阳议(阳议)
唐书萧诜传诸将擅兵横恣恐寖不制乃阳议休兵营农以黜其权
《骈字类编》:素议(素议)
唐书颜师古传见素流下
《漢語大詞典》:讨议(討議)
讨论商议。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九:“ 华胥 国王传旨,命駙马都尉 言寄华 讨议退兵之策。” 梁启超 《中国国会制度私议》第三章第二节:“而一部分之国民既有此意思,则以付诸讨议,亦理所当然。”
分類:讨论商议
《漢語大詞典》:竖议(豎議)
立议;建议。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憍赏弥国:“‘事势若斯,计将安出?’众咸默然,无竖议者。”
分類:建议
《漢語大詞典》:酌议(酌議)
斟酌商议。 清 薛福成 《代李伯相筹议日本改约暂宜缓允疏》:“旧约不宜轻改,当经 惇亲王 等酌议,宜照总理衙门所奏办理。”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囯·行军总要》:“倘听令以后佐将又要传统下官员至军帅復行到衙听令,酌议事件,倘使人鸣锣喊令,一时难以遍传,定致迟误。”《中国民间故事选·叛徒李四一》:“ 李四一 可吓孬种了。他和 杨瑞英 酌议了:‘二哥, 僧王 带几十万皇兵杀来,众旗主都不在家,万一你我被逮去,不是净死无门么?’”
分類:斟酌商议
《漢語大詞典》:滋议(滋議)
犹复议;重加议论。 明 沈德符 野获编·吏部·考察胁免:“乙巳一察,遂至钦留滋议,朝端聚讼,迄今不解。”清史稿·礼志三:“至名臣硕辅,已配饗帝王庙者,毋再滋议。”
分類:议论
《漢語大詞典》:诹议(諏議)
谋议。 唐 黄滔 《以不贪为宝赋》:“岂可轻重贵贱,諏议磷緇,衒实矜华,尔则以琬琰当也。”
分類:谋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