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714,分48页显示  上一页  6  7  8  9  10  12  13  14  15 下一页
词典(续上)
议请
协议
成议
议制
进议
决议
倡议
十议
议蠲
訾议
本议
河议
发议
议能
议贤
《漢語大詞典》:议请(議請)
指有特殊身份者犯罪时,可原其罪情奏请予以减罪。《魏书·刑罚志》:“先朝既无不讯之格,而空相矫恃,以长违暴。诸在议请之外,可悉依常法。”旧唐书·刑法志:“又有议请减赎当免之法八:一曰议亲,二曰议故,三曰议贤,四曰议能,五曰议功,六曰议贵,七曰议宾,八曰议勤。”旧唐书·刑法志:“其犯十恶者,不得依议请之例。”
《國語辭典》:协议(協議)  拼音:xié yì
1.共同商议。宋。崔公度感山赋〉:「同德一心,齐力协议。」也作「协商」。
2.经过谈判、协商后所决议共同遵守的约定。如:「这个方案几经磋商,终于达成协议。」
《國語辭典》:成议(成議)  拼音:chéng yì
已议定的计画、决策。《文选。阮瑀。为曹公作书与孙权》:「遂赍见薄之决计,秉翻然之成议。」
《漢語大詞典》:议制(議制)
(1).谓衡量事之轻重而据以断罪。语本《左传·昭公六年》:“昔先王议事以制。”《南史·谢弘微传》:“被举之身,加以禁錮,年数多少,随愆议制。”旧唐书·刑法志:“故有轻重三典之异,宫墨五刑之差,度时而施宜,因事以议制。”
(2).礼仪制度。议,通“ 仪 ”。晋书·李重传:“先王议制,以时因革,因革之理,惟变所适。”
(3).讨论制宪。清史稿·职官志序:“ 光绪 变法, 宣统 议制,品目张皇,掌寄纷杂,将以靖国,不益嚣乎?”
《漢語大詞典》:进议(進議)
谓向皇帝进呈议论得失的奏表。 宋 文莹 《续湘山野录》:“ 明肃太后 欲謁太庙,詔礼官草议。时学臣皆以《周官》后服进议。” 明 顾起元 客座赘语·乘马衣冠:“ 唐 景龙 二年,皇太子将亲释奠於国学,有司草仪注,令从臣皆乘马衣冠。左庶子 刘知几 进议非之。” 清 吴振棫 养吉斋馀录卷八:“翼日进议,復至会议所具论得失。”
《國語辭典》:决议(決議)  拼音:jué yì
1.对议论做决定。唐。常衮授崔圆左仆射制〉:「尝决议于庙堂,早书勋于王府。」
2.凡议案经主席提付表决者,不论可否,即称为「决议」。
《國語辭典》:倡议(倡議)  拼音:chàng yì
首先提议。清。侯方域〈于谦论〉:「英宗之北狩也,社稷无主,都城汹汹,廷臣已有倡议南迁者,其不为宋之续也几希矣。」《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八回:「这里的族长,就是你的大叔公,倡议要众人分派,派到你名下要出一百两银子。」
《骈字类编》:十议(十议)
宋史艺文志:十议典录三卷。又钱公辅传:英宗即位,陈治平十议,大要言采民政,分吏课,择守宰,置二府官属。神宗立,拜天章阁待制、知邓州,复知制诰。入见,帝劳苦之,使录十议以进,命知谏院。 元史袁桷传:成宗初建南郊,桷进十议甚详明,礼官多采用之。 湘山野录见十轴下。
《漢語大詞典》:议蠲(議蠲)
谓审议灾情,蠲免赋税。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莅任·详文赘说》:“然与其议蠲于既散之后,孰若輟徵于未散之先。”
《國語辭典》:訾议(訾議)  拼音:zǐ yì
指责、批评。汉。桓宽《盐铁论。诏圣》:「瞽师不知白黑而善闻言,儒者不知治世而善訾议。」
分類:非议
《漢語大詞典》:本议(本議)
(1).原来的谋划。战国策·楚策四:“ 楚王 崩, 李园 必先入,据本议制断君命,秉权而杀君以灭口,此所谓无妄之祸也。”
(2).原来的意见、看法。后汉书·李固传:“明日重会公卿, 冀 意气凶凶,而言辞激切。自 胡广 、 赵戒 以下,莫不慑惮之。皆曰:‘惟大将军令。’而 固 独与 杜乔 坚守本议。”
《骈字类编》:河议(河议)
宋史河渠志:谢卿才上河议一编,召赴政事堂会议。
《漢語大詞典》:发议(發議)
(1).产生议论。《南齐书·高逸传·明僧绍》:“不食 周 粟而食 周 薇,古犹发议,在今寧得息谈邪?”
(2).提出建议。 黄鸿寿 《开设资政院》:“院中内容,笑柄不一……议事日表第一第二项归併於第六项之特任股员,係 劳乃宣 登臺发议,多数议员不俟议长宣告表决,即起立赞成。”
(3).交付讨论。
《漢語大詞典》:议能(議能)
古刑法“八辟”之一。对有奇才异能的人进行特别审议以减免其刑罚。周礼·秋官·小司寇:“以八辟丽邦灋,附刑罚……四曰议能之辟。” 郑玄 注:“能,谓有道艺者。” 唐 张九龄 《敕处分十道朝集使》:“若风教未弘,议能盖闕,竟入朝计,冀幸迁除勿曰不知,将自诬也。”参见“ 八辟 ”、“ 八议 ”。
《國語辭典》:议贤(議賢)  拼音:yì xián
周代八辟法之一。有德行的人有罪则议之,以期减免。见《周礼。秋官。小司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