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340,分23页显示  上一页  6  7  8  9  10  12  13  14  15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诡辩
风言
众喙
胜谈
切论
啧言
进议
决议
论旨
谤焰
发议
言默
偶言
避言
劄记
《國語辭典》:诡辩(詭辯)  拼音:guǐ biàn
诡异狡诈的辩说。《史记。卷八四。屈原贾生传》:「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也作「佹辩」。
《國語辭典》:风言(風言)  拼音:fēng yán
传闻。宋。孙光宪《北梦琐言》卷九:「悬身井半,风言沸腾,尺水丈波,古今常事。」《歧路灯》第一○二回:「忽听一个风言,说场中搜出夹带来了。」
《國語辭典》:风闻言事(風聞言事)  拼音:fēng wén yán shì
把传闻的事情向上级报告。《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也有一班妒忌魏生少年登高科的,将这桩事只当做风闻言事的小小新闻,奏上一本。」
《漢語大詞典》:众喙(衆喙)
群鸟的嘴。借指各种议论。 宋 刘克庄 《寄徐直翁侍郎》诗之二:“忆昨纷纷众喙鸣,怪君噤齘久无声。” 明 沈德符 野获编·礼部二·四贤从祀:“上出严旨,斥 唐 ( 唐伯元 )偏见支词,挠毁盛典,於是众喙始息。” 朱自清 《航船中的文明》:“这一段批评大约十分巧妙,说出诸位‘批评家’所要说的,于是众喙都息,这便成了定论。”
分類:议论
《漢語大詞典》:胜谈
高明的议论。《晋书·孙绰传》:“今作胜谈,自当任道而遗险;校实量分,不得不保小以固存。” 元 张雨 《缉熙殿御制墨梅诗帖》诗:“ 宣和 妙赏緇衣句,传在 夷门 作胜谈。”
分類:高明议论
《漢語大詞典》:切论(切論)
激切的议论。 宋 真德秀 《跋二吴公帖》:“盖 正肃 参大政,时朝列多君子,虽危言切论,数与小人忤,坐是不果相,然始终宠遇不少衰。”
分類:激切议论
《漢語大詞典》:啧言(嘖言)
责备的议论。 宋 周密 《癸辛杂识别集·刘朔斋再娶》:“ 魏鹤山 之女初适 安子文 家,既寡,谋再适人。乡人以其兼二氏之撰,争欲得之,而卒归於 朔斋 。以故,不得者嫉之。 朔斋 以是多嘖言。”
分類:责备议论
《漢語大詞典》:进议(進議)
谓向皇帝进呈议论得失的奏表。 宋 文莹 《续湘山野录》:“ 明肃太后 欲謁太庙,詔礼官草议。时学臣皆以《周官》后服进议。” 明 顾起元 客座赘语·乘马衣冠:“ 唐 景龙 二年,皇太子将亲释奠於国学,有司草仪注,令从臣皆乘马衣冠。左庶子 刘知几 进议非之。” 清 吴振棫 养吉斋馀录卷八:“翼日进议,復至会议所具论得失。”
《國語辭典》:决议(決議)  拼音:jué yì
1.对议论做决定。唐。常衮〈授崔圆左仆射制〉:「尝决议于庙堂,早书勋于王府。」
2.凡议案经主席提付表决者,不论可否,即称为「决议」。
《漢語大詞典》:论旨(論旨)
议论的旨趣;论题的主旨。 南朝 宋 谢灵运 《辨宗论》:“若人皆得意,亦何贵於摄悟假知之论旨。” 南朝 梁 陶弘景 《与武帝启》之四:“论旨所谓,殆同璿璣神宝,旷世以来,莫继斯理。” 梁启超 《菲斯的人生天职论述评》:“而吾认其论旨之内容为较完善者也。”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二编第六章第三节:“比起 汉 朝今古文经学之争、 魏 晋 儒学玄学之争,规模扩大得多,论旨深入得多。”
《漢語大詞典》:谤焰(謗燄)
指纷乱的议论、诽谤。 清 唐孙华 《再哭姜西溟》诗:“谤燄今已熄,刮磨自生光。”
《漢語大詞典》:发议(發議)
(1).产生议论。《南齐书·高逸传·明僧绍》:“不食 周 粟而食 周 薇,古犹发议,在今寧得息谈邪?”
(2).提出建议。 黄鸿寿 《开设资政院》:“院中内容,笑柄不一……议事日表第一第二项归併於第六项之特任股员,係 劳乃宣 登臺发议,多数议员不俟议长宣告表决,即起立赞成。”
(3).交付讨论。
《漢語大詞典》:言默
议论和沉默。庄子·则阳:“道物之极,言默不足以载,非言非默,议有所极。”韩非子·南面:“则人臣莫敢妄言矣,又不敢默然矣,言默则皆有责也。” 南朝 梁 江淹 《杂三言·镜论语》:“筹出处之叔仲,酌言默之多少。”
分類:议论沉默
《漢語大詞典》:偶言
谓相聚议论。资治通鉴·汉哀帝元寿元年:“﹝ 董贤 ﹞父子、兄弟横蒙拔擢,赏赐空竭帑藏,万民諠譁,偶言道路,诚不当天心也。”
分類:相聚议论
《漢語大詞典》:避言
(1).谓避世人议论。 隋 王通 中说·礼乐:“或问 严光 、 樊英 名隐。子曰:‘古之避言人也。’” 阮逸 注:“避毁誉之言而已。” 明 沈德符 野获编·科场·阁臣典试:“又至庚戌科,则内阁三人,首辅 王太仓 不至,次辅 李晋江 以避言杜门,仅次辅 叶福清 一人在阁。”
(2).谓他人以恶相加或口出不逊则走避之。宋书·隐逸传序:“贤者避地,其次避言。” 南朝 梁 沈约 《高士赞》:“亦有哲人,独执高志,避世避言,不友不事。” 宋 王向 《公默先生传》:“君子贵行道信於世,不信贵容,不容贵去,古之避地避色避言是也。”参见“ 辟言 ”。
《漢語大詞典》:辟言
(1).合乎法度的言论。《诗·小雅·雨无正》:“如何昊天,辟言不信。” 毛 传:“辟,法也。” 郑玄 笺:“如何乎昊天,痛而愬之也,为陈法度之言,不信之也。”韩非子·饰令:“廷虽有辟言,不得以相干也,是谓以数治。” 陈奇猷 集释:“辟言,谓合法之言。”
(2).邪僻的言论;谬论。荀子·正名:“凡邪説辟言之离正道而擅作者,无不类于三惑者矣。”
《國語辭典》:辟言  拼音:bì yán
1.邪辟的语言。《荀子。正名》:「凡邪说辟言之离正道而擅作者,无不类于三惑者矣。」《韩非子。饬令》:「廷虽有辟言,不得以相干也。」
2.回避恶言。《论语。宪问》:「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
《國語辭典》:劄记(劄記)  拼音:zhá jì
读书时摘记下来的要点或心得。如清。钱大昕有《潜丘劄记》,赵翼有《二十二史劄记》。也作「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