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357,分24页显示  上一页  3  4  5  6  7  9  10  11  12 下一页
词典(续上)
下训
训誓
训经
轨训
敷训
衔训
传训
训切
训物
训示
嗣训
训整
训则
训命
辞训
《骈字类编》:下训(下训)
庾信赵国夫人墓志举案外恭停机下训
《漢語大詞典》:训誓(訓誓)
(1).尚书六体中的训与誓的并称。训乃教导之词,誓则用于军旅。 唐 元稹 《制诰序》:“制誥本於之誥命、训誓,皆一时之约束也。自非训导职业,则必指言美恶,以明诛赏之意焉。”参见“ 六体 ”。
(2).谓训导告诫军旅。魏书·陆俟传:“ 高祖 亲幸城北,训誓羣帅。”
《國語辭典》:六体(六體)  拼音:liù tǐ
1.书经的六种文体。指典、谟、训、诰、誓、命。
2.易经的六爻。《汉书。卷二一。律历志上》:「阴阳比类,交错相成,故九六之变登降于六体。」
3.人的头、身、四肢。《汉书。卷七五。眭两夏侯京翼李传。翼奉》:「阳用其精,阴用其形,犹人之五臧六体。」
4.王莽时的六种字体。指古文、奇字、篆书、隶书、缪篆、虫书。《汉书。卷三○。艺文志》:「六体者,古文、奇字、篆书、隶书、缪篆、虫书,皆所以通知古今文字,摹印章,书幡信也。」也称为「六书」。
5.六种书体。指大篆、小篆、八分、隶书、行书、草书。唐。张怀瓘 六体书论:「臣谨进怀瑰书大小篆及八分,臣书真行草,合成六体。」
6.中国文字的六种创造方法。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六书。《周礼。地官司徒。保氏》:「五曰六书。」唐。贾公彦。疏:「书有六体,形声实多。」也称为「六书」。
《漢語大詞典》:训经(訓經)
谓以国之常法教民。《史记·秦始皇本纪》:“训经宣达,远近毕理,咸承圣志。”
分類:常法教民
《漢語大詞典》:轨训(軌訓)
(1).训诫。 晋 桓温 《荐谯元彦表》:“若秀蒙蒲帛之徵,足以镇静頽风,轨训嚣俗。”
(2).轨范法则。周书·儒林传·乐逊:“但可宣风正俗,纳民轨训而已。”
《國語辭典》:敷训(敷訓)  拼音:fū xùn
施教。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乐府》:「敷训胄子,必歌九德;故能情感七始,化动八风。」
《漢語大詞典》:衔训(銜訓)
承受教诲。 唐 韩愈 《沂国公先庙碑铭》:“ 弘 正衔训事嗣,朝夕不怠。”
《韵府拾遗 问韵》:传训(传训)
大唐西域记乌仗那国特闲禁咒律仪传训有五部焉
《漢語大詞典》:训切(訓切)
谓恳切训勉。 宋 叶适 《留耕堂记》:“‘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余孩稚时,闻田野传诵,已识其趣;出游四方,所至閭巷无不道此相训切。”
分類:恳切
《漢語大詞典》:训物(訓物)
谓教诲民人。《晋书·裴頠传》:“故大建厥极,绥理羣生,训物垂范,於是乎在,斯则圣人为政之由也。”隋书·循吏传·梁彦光:“赏以劝善,义兼训物。” 宋 赞宁 宋高僧传·兴福三·义庄:“始於 洛邑 采听《法华》,见识过人,阐扬训物,众请居 九曜院 焉。” 明 方孝孺 《祭太史公》之四:“簞瓢陋室,若飫万钟,训物刑家,惟孝惟忠。”
分類:教诲民人
《國語辭典》:训示(訓示)  拼音:xùn shì
上级对下级或长辈对晚辈的教导指示。
《漢語大詞典》:嗣训(嗣訓)
谓继承先王之道。书·顾命:“皇后凭玉几,道扬末命,命汝嗣训。” 孔 传:“命汝继嗣其道。” 宋 王安石 《冯京改起居舍人加上骑都尉制诰》:“先帝以盛德成功,克终天禄。眇然在疚,永念嗣训,非左右之良,孰与济此哉?”
分類:继承先王
《漢語大詞典》:训整(訓整)
(1).训教整饬。 唐 吕颂 《谢赐口脂等表》:“谨当训整师旅,牧养黎甿,敷雨露之恩,宣日月之照。” 前蜀 杜光庭 《贺黄云表》:“训整六军,申明三令。” 元 袁桷 《武义将军梁公神道碑》:“公之妣 张氏 ,训整有则。”
(2).严整有序。新唐书·李光弼传:“治师训整,天下服其威名。”
《漢語大詞典》:训则(訓則)
犹典则;典范。国语·周语中:“将龢协典礼,以示民训则。” 唐 权德舆 《唐故通议大夫李公神道碑铭序》:“子四人,长曰 錡 ,材气硕茂,洁廉贞肃,遵修训则,復大其门。” 元 袁桷 《赠翰林学士嘉议大夫马公神道碑铭》:“经纬声音,服习训则,奉盈弥谦,以退以默。”
分類:典则典范
《漢語大詞典》:训命(訓命)
敕命。 唐 白居易 《除李程郎中制》:“顷以词学,入参训命;旋以才用,出领詔条。” 宋 刘挚 《奉敕拟上皇太妃册文》:“矧我神考,厥有训命,末予小子,敢不敬之。”
分類:敕命
《漢語大詞典》:辞训(辭訓)
文辞的训释。后汉书·郑玄传:“ 玄 质於辞训,通人颇讥其繁。”
分類:文辞训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