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训斥(訓斥)  拼音:xùn chì
严厉的训戒与斥责。《文明小史》第五十九回:「制台不免生气,著实把儿子训斥了几顿。」也作「训饬」。
《漢語大詞典》:严训(嚴訓)
(1).严厉训导;严厉管教。世说新语·德行“ 谢公 夫人教儿” 南朝 梁 刘孝标 注:“太尉 刘子真 清洁有志操,行己以礼,而二子不才,并瀆货致罪。 子真 坐免官。客曰:‘子奚不训导之?’ 子真 曰:‘吾之行事,是其耳目所闻见,而不放效,岂严训所变?’”隋书·皇甫绩传:“尝与诸外兄博奕, 孝宽 以其惰业,督以严训,愍 绩 孤幼,特捨之。”
(2).指严厉的训斥。 清 昭槤 啸亭杂录·裘文达公:“上鉴其诚,虽忤旨时加严训,不逾时恩礼如初。”
(3).父训;父命。 唐 孙逖 《赠太子詹事王公神道碑》:“公夙遭閔凶,不禀严训,圣善所育,孩提有成。” 唐 欧阳詹 《出门赋》:“严训诫予以勿久,指蒲柳以伤秋。”
《國語辭典》:发作(發作)  拼音:fā zuò
1.起作用或开始动作。《礼记。乐记》:「四畅交于中而发作于外,皆安其位而不相夺也。」《初刻拍案惊奇》卷六:「一见了热水,药力、酒力俱发作起来。」
2.动怒、发脾气。《水浒传》第九回:「正在途中,被鲁智深要行便行,要歇便歇,那里敢扭他。好便骂,不好便打,两个公人不敢高声,更怕和尚发作。」《初刻拍案惊奇》卷四:「店主又发作道:『青天白日,难道有得你吃了饭不还钱不成!』」
《漢語大詞典》:责嚷(責嚷)
责备;训斥。 郭沫若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第二编第二章第一节:“这样就像连珠炮一样,怨望的怨望,责嚷的责嚷。” 沙汀 《一个秋天的晚上》:“还没有辩解一句,她就被打了耳光了,此后便是七嘴八舌的责嚷。”
分類:责备训斥
《國語辭典》:这个(這個)  拼音:zhè ge
1.这一个。如:「这个地方」、「这个问题」。《三国演义》第一三回:「细作探知这个消息,飞报吕布。」《老残游记》第九回:「这个人也是个不衫不履的人,与家父最为相契。」
2.指代事物、原因或情况等。如:「你想要得到这个,恐难如愿。」「我不是个糊涂人,不必等谁告诉我就会明白这个。」
3.表示犹豫、思索的口头语,无义。如:「至于他是否会实践诺言,这个……实在很难说。」
《國語辭典》:训人(訓人)  拼音:xùn rén
1.训导、指责人。如:「他并不是那么爱训人,实在是求好心切啊!」
2.师长。《书经。康诰》:「不率大戛,矧惟外庶子、训人。」汉。孔安国。传:「凡民不循大常之教,犹刑之无赦;况在外掌众子之官、主训民者而亲犯乎?」
《國語辭典》:训责(訓責)  拼音:xùn zé
教训、责备。如:「使人改过自新,训责不如规劝。」
《國語辭典》:怒斥  拼音:nù chì
生气责骂。如:「教训子女,与其大声怒斥,不如婉言相劝。」《清史稿。卷四九一。忠义列传五。文颖列传》:「或讽以出城待援者,怒斥曰:『与城俱存亡,岂有临难苟免之文某哉?』」
《漢語大詞典》:札饬(札飭)
(1).写信训斥。一般用于长辈对晚辈。 清 沈复《浮生六记·坎坷记愁》:“吾父见书怒甚……遂札飭余曰:‘汝妇背夫借债,谗谤小叔,且称姑曰令堂,翁曰老人,悖憀之甚!’”
(2).旧时官府上级对下级发文训示。 清 夏燮 中西纪事·长江设关:“当经 薛大臣 札飭 上海道 ,传諭 美国 在 沪 之领事。” 杨玉如 《辛亥革命先著记》第八章第二节:“仰内务部会同军务部,出示晓諭,并札飭所属,切实调查,无论何处何人招兵,须确係有公文。”
(3).指旧时官府上级对下级的训示公文。《冷眼观》第十三回:“﹝制臺﹞説着就随手拿过一张札飭来,指着那官衔道:‘这 两湖 总督部堂 张 ,就是兄弟。’”
《漢語大詞典》:挨剋
被责打
遭到批评、训斥。例如:别乱动,再动非挨剋不可。
《漢語大詞典》:挨呲儿
挨批;受到训斥。例如:告诉你别干,挨呲儿了吧。
分類:训斥
《漢語大詞典》:吹唬
(1).吹嘘,说大话。 杨朔 《分水岭》:“这回进山,当官的瞎吹唬,说什么要把解放军一网打尽,谁知净爬大山,个个累得呲牙咧嘴,连解放军的屁味也闻不上。” 杨朔 《洗兵马》上卷三:“﹝ 高金榜 ﹞一路对人吹唬说他当年吃的什么,穿的什么……连皇帝也不如他。”
(2).方言。大声训斥。 徐光耀 《平原烈火》二一:“战士们哄哄哄高兴的乱说笑起来, 刘一萍 猛然吹唬道:‘嚷嚷什么!’” 郭光 《仅仅是开始》二:“有时 刘长水 被别人吹唬了几句,便向他身上出气。”
《漢語大詞典》:呲打
训斥;斥责。例如:他呲打得小张连大气也不敢出。
分類:训斥斥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