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讥评(譏評)  拼音:jī píng
讥讽批评。唐。韩愈送浮屠令纵西游序〉:「促席接膝,讥评文章。」《旧唐书。卷一三九。陆贽传》:「虽互相讥评,然各有偏驳。」
《漢語大詞典》:讥议(譏議)
讥评非议。《孔子家语·观周》:“凡当今之士,聪明深察而近於死者,好讥议人者也。”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丹铅新录六:“况语録出之信口,记之门人,非文字銖两称停者,而毛摘片词,傅会胸臆,可乎!绎 朱 语二条,皆推服 武乡 ,而 杨 以为讥议,难矣哉!” 叶圣陶 《倪焕之》六:“根据这个见解,我们来考核我们所做的,就很有应受批驳和讥议的地方。”
《漢語大詞典》:讥诃(譏訶)
见“ 讥呵 ”。
《國語辭典》:讥呵(譏呵)  拼音:jī hē
讥讽责难。《三国志。卷四二。蜀书。孟光传》:「好公羊春秋而讥呵左氏,每与来敏争此二义。」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哀吊》:「胡阮之吊夷齐,褒而无闻,仲宣所制,讥呵实工。」
《漢語大詞典》:贻讥(貽譏)
招致讥责。 晋 葛洪 抱朴子·疾谬:“令闻不著,丑声宣流,没有餘败,貽讥将来。” 明 陆树声 《长水日抄》:“坏了一生名节,以一时希意图进而貽讥后世,权位之能移人若此。” 鲁迅 《〈朝花夕拾〉后记》:“原来我的识见,就正和 唐 朝的‘不知其源者’相同,贻讥于千载之前,真是咎有应得,只好苦笑。”
分類:招致
《國語辭典》:讥诮(譏誚)  拼音:jī qiào
以讥讽的话责问他人。《宋史。卷二五三。孙行友传》:「全照深刻,常虑人以严察议己,今授此州,似涉讥诮。」《儒林外史》第八回:「王太守并不知这话是讥诮他,正容答道:『而今你我替朝廷办事,只怕也不得不如此认真。』」
《漢語大詞典》:相讥(相譏)
相互嘲讽。庄子·在宥:“於是乎喜怒相疑,愚知相欺,善否相非,诞信相讥,而天下衰矣。”
《漢語大詞典》:见讥(見譏)
被讥笑。《晋书·熊远传》:“有德而无力者退,修望而有助者进;称职以违俗见讥,虚资以从容见贵。” 明 刘基 《春秋明经·筑郿大无麦禾臧孙辰告籴于齐新延厩》:“曾谓君国子民之道而若是乎?宜其见讥於君子矣!” 清 章学诚 文史通义·浙东学术:“儒者欲尊德性,而空言义理以为功,此 宋 学之所以见讥於大雅也。”
分類:讥笑
《漢語大詞典》:讥讪(譏訕)
讥刺讪笑。东观汉记·桓谭传:“ 谭 讥訕图讖,有詔会议 灵臺 所处。” 宋 苏轼 《参定叶祖洽廷试策状》之一:“臣取 祖洽 印本试策寻究,即无讥訕之言,不知 君锡 何以见其讥訕也。” 叶圣陶 《倪焕之》十:“嘴里当然叽咕着一些怀着热望而以调笑的风趣出之的讥讪。”
分類:讥刺讪笑
《國語辭典》:讥刺(譏刺)  拼音:jī cì
讥笑讽刺。《儒林外史》第一回:「又题几句诗在上,含著讥刺。」也作「讥讽」、「讥弹」。
《漢語大詞典》:刺讥(刺譏)
亦作“ 刺几 ”。 犹言讥刺。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不得意,乃著书,上採春秋,下观近世,曰《节义》《称号》《揣摩》《政谋》,凡八篇。以刺讥国家得失,世传之曰《虞氏春秋》。”《淮南子·泰族训》:“刺几辩义者,春秋之靡也。” 宋 苏轼 《参寥子真赞》:“外尩柔而中健武,与人无竞,而好刺讥朋友之过。” 朱自清 《〈古诗十九首〉释》:“他们的来往,无非是趋势利、逐酒食而已。这就带些刺讥了。”
分類:讥刺
《漢語大詞典》:取讥(取譏)
招致讥讽。 明 唐顺之 《吴氏墓记》:“自 子贡 取讥於 孔子 ,而儒生遂不敢言治产。”
分類:招致讥讽
《漢語大詞典》:讥谤(譏謗)
讥议毁谤。《三国志·魏志·毛玠传》:“ 玠 讥谤之言,流於下民,不悦之声,上闻圣听。” 宋 欧阳修 《新春有感寄常夷甫》诗:“轩裳德不称,徒自取讥谤。” 明 张凤翼 《灌园记·迎立世子》:“助衣粮,即时賚发往他方,若留在此遭讥谤。”
分類:讥议毁谤
《漢語大詞典》:讥弹(譏彈)
讥讽并抨击。 三国 魏 曹植 《与杨德祖书》:“世人之著述,不能无病,僕尝好人讥弹其文,有不善者,应时改定。” 郭沫若 《今昔集·钓鱼城访古追记》:“不知何故将题名误为《钓鱼台访古》,致惹复旦大学某教授为文大事讥弹。”
分類:讥讽抨击
《韵府拾遗 微韵》:为讥(为讥)
后汉书廉范传叔度好周人穷急世服其好义然依倚大将军窦宪以此为讥
《國語辭典》:讥笑(譏笑)  拼音:jī xiào
讽刺嘲笑。唐。李贺出城别张又新酬李汉〉诗:「讥笑断冬夜,家庭疏筱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