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认罪(認罪)  拼音:rèn zuì
承认自己有罪。《醒世姻缘传》第九八回:「他既自己悔过认罪,你又追念先人,这都是好事。」《红楼梦》第三三回:「贾政苦苦叩求认罪。」
《国语辞典》:俯首认罪(俯首认罪)  拼音:fǔ shǒu rèn zuì
低头承认自己的罪行。如:「抢劫银行的嫌犯在證据确凿的情况下,终于俯首认罪。」
《國語辭典》:伏罪  拼音:fú zuì
1.承认自己的罪。《后汉书。卷三三。冯鲂传》:「汝知悔过伏罪,今一切相赦,听各反农桑,为令作耳目。」
2.犯罪处了死刑。《史记。卷四三。赵世家》:「晋国有法,始乱者死。夫二子已伏罪而安于独在。」
3.隐伏未发的罪。《汉书。卷九八。元后传》:「是岁,新都侯莽告长伏罪与红阳侯立相连,长下狱死,立就国,语在长传。」
《漢語大詞典》:承伏
认罪。 元 郑庭玉 《后庭花》第二折:“若是受了他买告咱当罪,若是有证见便承伏。”
分類:认罪
《漢語大詞典》:伏愆
认罪。 汉 刘向 列女传·珠崖二义:“ 珠崖夫人 ,甚有母恩,假继相让;维女亦贤,纳珠於关,各自伏愆。二义如此,为世所传。”
分類:认罪
《國語辭典》:脱帽(脫帽)  拼音:tuō mào
1.表示降服。《后汉书。卷一九。耿弇传》:「安得惶恐,走出门,脱帽抱马足降。」
2.一种行礼方式。军警人员面见长官时的脱帽礼或行鞠躬礼前需先脱帽之礼。
《國語辭典》:自首  拼音:zì shǒu
犯罪者于犯罪之事实尚未被举发以前,自行向有侦查权的机关坦承犯罪,受其裁判。
《國語辭典》:归罪(歸罪)  拼音:guī zuì
1.将罪过归于某人或某事。如:「这桩车祸应归罪于驾驶人闯红灯。」《三国演义》第三八回:「今妫、戴二贼,谋杀我夫,只归罪边洪,将我家赀、童婢尽分去。」
2.认罪。《后汉书。卷六二。荀韩钟陈列传。陈寔》:「盗大惊,自投于地,稽颡归罪。」
《漢語大詞典》:自供
(1).自行供给。资治通鉴·唐肃宗至德元载:“应须士马、甲仗、粮赐等,并於当路自供。” 唐 杜甫 《诸将》诗之三:“朝廷衮职虽多预,天下军储不自供。” 明 陈邦瞻 宋史纪事本末·王安石变法:“此天下之良法,使民自供,初无所扰,何待丰岁?” 明 钱澄之 《田家苦》诗:“老夫生计苦疏慵,学稼东皋拟自供。”
(2).受审人自述案情,招认罪状。古今小说·汪信之一死救全家:“但行兇非止一人,据 革 自供当时逃散,不记姓名。” 郭沫若 《棠棣之花》第五幕:“执问涂厕人, 豫让 乃自供:欲报 智伯 仇,故变名为佣。”
《國語辭典》:引慝  拼音:yǐn tè
引咎自责。《书经。大禹谟》:「帝初于历山,往于田,日号泣于旻天,于父母,负罪引慝。」唐。柳宗元〈唐故秘书少监陈公行状〉:「天子加惠群臣而引慝焉,德之厚也。」
《國語辭典》:服罪  拼音:fú zuì
承认自己所犯的罪行。《汉书。卷七八。萧望之传》:「幸得不坐,复赐爵邑,与闻政事,不悔过服罪,深怀怨望。」
《漢語大詞典》:首罪
罪行最重者。 唐 韩愈 《赴江陵途中寄赠三学士》诗:“赫然下明詔,首罪诛共吺。” 清 侯方域 《南省试策四》:“而愚且见陈言之以邀功为多事也,挑衅为速祸也,孤注为首罪也,又谁为任之者乎?”
自首认罪。三国志·魏志·邓哀王冲传:“ 太祖 马鞍在库,而为鼠所啮,库吏惧必死,议欲面缚首罪,犹惧不免。”续资治通鉴·宋真宗咸平三年:“ 济州 贼 魏捷 ……自陈为恶党所胁制,愿首罪效力。”
《漢語大詞典》:具伏
完全认罪。新五代史·李从温传:“﹝ 从温 ﹞尝诬亲吏 薛仁嗣 为盗,悉籍没其家貲数千万。 仁嗣 等诣闕自诉,事下有司, 从温 具伏。”续资治通鉴·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 田钦祚 ﹞与都部署 郭进 不协,敌至,闭壁自守,去又不追,蓄军资以规利,为部下所讼,詔鞫之, 钦祚 具伏。”
分類:认罪
《漢語大詞典》:引罪
承认罪过。南史·宋纪上·武帝上:“ 昶 乃表天子,引罪,仰药而死。” 宋 苏轼 《陈公弼传》:“遂自引罪坐废。”清史稿·后妃传·孝惠章皇后:“上令至太庙、奉先殿瞻礼 高皇后 、 文皇后 神位,大学士等引罪。” 茅盾 《追求》五:“ 曼青 移前一步,很引罪似的轻轻地答着。”
《國語辭典》:伏辩(伏辯)  拼音:fú biàn
悔过书。《文明小史》第三回:「不要伤他性命,只要叫他写张伏辩与我们。」也作「服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