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大詞典》:不惩(不懲)
(1).不制止。《诗·小雅·节南山》:“不惩其心,覆怨其正。” 毛 传:“女不惩止女之邪心而反怨憎其正。”
(2).不戒惧;不警戒。《楚辞·九歌·国殇》:“带长剑兮挟 秦 弓,首身离兮心不惩。” 朱熹 集注:“惩,创艾也。虽死而心不悔也。”《韩非子·难二》:“夫赏无功则民偷幸而望於上,不诛过则民不惩而易为非,此乱之本也。” 三国 魏 李康 《运命论》:“盖讥 汲黯 之白首於主爵,而不惩 张汤 牛车之祸也。”
(2).不戒惧;不警戒。《楚辞·九歌·国殇》:“带长剑兮挟 秦 弓,首身离兮心不惩。” 朱熹 集注:“惩,创艾也。虽死而心不悔也。”《韩非子·难二》:“夫赏无功则民偷幸而望於上,不诛过则民不惩而易为非,此乱之本也。” 三国 魏 李康 《运命论》:“盖讥 汲黯 之白首於主爵,而不惩 张汤 牛车之祸也。”
《漢語大詞典》:警悟
(1).警觉领悟;机敏领会。 汉 王充 《论衡·艺增》:“增其语,欲以惧之,冀其警悟也。”《初刻拍案惊奇》卷三二:“﹝ 铁生 ﹞心中想着 卧师 所言祸福之报,好生警悟。” 艾芜 《夜归》:“ 康少明 忽然警悟出了,原因一定出在他的脸上。”
(2).告戒使觉悟;警戒醒悟。《旧唐书·郝处俊传》:“且天降灾异,所以警悟人君。其变苟实,言之者何罪?” 宋 周煇 《清波杂志》卷九:“ 张无垢 贬 南安 ,凡十有四年。寓处僧舍,未尝出户,其一话一言,举足为法,警悟后学宏矣。”
(3).机敏聪慧。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赏誉》:“ 林公 云:‘见 司州 警悟交至,使人不得住,亦终日忘疲。’” 宋 范仲淹 《忠献范公墓志铭》:“公警悟过人,挺然国器。”《金史·纳合椿年传》:“初置 女直 字,立学官於 西京 , 椿年 与诸部儿童俱入学,最号警悟。”
(2).告戒使觉悟;警戒醒悟。《旧唐书·郝处俊传》:“且天降灾异,所以警悟人君。其变苟实,言之者何罪?” 宋 周煇 《清波杂志》卷九:“ 张无垢 贬 南安 ,凡十有四年。寓处僧舍,未尝出户,其一话一言,举足为法,警悟后学宏矣。”
(3).机敏聪慧。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赏誉》:“ 林公 云:‘见 司州 警悟交至,使人不得住,亦终日忘疲。’” 宋 范仲淹 《忠献范公墓志铭》:“公警悟过人,挺然国器。”《金史·纳合椿年传》:“初置 女直 字,立学官於 西京 , 椿年 与诸部儿童俱入学,最号警悟。”
《漢語大詞典》:铃铎(鈴鐸)
(1).金属响器名。大者为铃,小者为铎。作为警戒、教化、斋醮、奏乐之用。 三国 魏 嵇康 《声无哀乐论》:“犹铃鐸警耳,钟鼓骇心。” 宋 洪迈 《夷坚丁志·沅州秀才》:“俄闻铃鐸音,若数壮夫负巨水,欲上復下。”
(2).挂于殿、阁、塔、观檐角的风铃。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摩揭陀国上》:“中门当涂,有三精舍,上置轮相,铃鐸虚悬。” 清 曹寅 《十六日登虎丘作》诗:“葳蕤寒不锁,铃鐸夜微鸣。” 清 唐孙华 《东林寺》诗:“我行山足下,了不闻铃鐸。”
(3).铃铛。 清 采蘅子 《虫鸣漫录》卷一:“手摇铃鐸,唪诵不輟。” 鲁迅 《华盖集续编·一点比喻》:“山羊……脖子上还挂着一个小铃铎,作为智识阶级的徽章。”
(2).挂于殿、阁、塔、观檐角的风铃。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摩揭陀国上》:“中门当涂,有三精舍,上置轮相,铃鐸虚悬。” 清 曹寅 《十六日登虎丘作》诗:“葳蕤寒不锁,铃鐸夜微鸣。” 清 唐孙华 《东林寺》诗:“我行山足下,了不闻铃鐸。”
(3).铃铛。 清 采蘅子 《虫鸣漫录》卷一:“手摇铃鐸,唪诵不輟。” 鲁迅 《华盖集续编·一点比喻》:“山羊……脖子上还挂着一个小铃铎,作为智识阶级的徽章。”
《漢語大詞典》:警惧(警懼)
警戒恐惧。《汉书·董仲舒传》:“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 宋 陈亮 《勉强行道大有功论》:“ 武帝 奋其雄材大略,而从容於声色货利之境,以泛应乎一日万几之繁,而不知警惧焉,何往而非患也!” 梁启超 《五州地理大势论》:“上帝临汝,无贰尔心,先之以告诫,继之以警惧。” 老舍 《蜕》八:“铺户的人们七手八脚的把刚御下的门板又安上,而后警惧的,好奇的,立在门外,等着看飞机。”
《漢語大詞典》:画衣(畫衣)
(1).彩绣的衣服。《周礼·天官·内司服》“褘衣” 郑玄 注引 汉 郑司农 曰:“褘衣,画衣也。” 唐 曹唐 《汉武帝思李夫人》诗:“迎风细荇传香粉,隔水残霞见画衣。”《宋史·礼志十八》:“销金绣画衣十袭,真珠翠毛玉釵朵各三副。”
(2).谓着彩绣衣服。 鲁迅 《故事新编·铸剑》:“这时 眉间尺 正看见一辆黄盖的大车驰来,正中坐着一个画衣的胖子,花白胡子,小脑袋。”
(3).古时罪犯的衣服画有五刑之象,以示警戒。《艺文类聚》卷五四引 南朝 梁 任昉 《为梁公请刊改律令表》:“画衣象服,以致刑厝。” 唐 杨炯 《少室山少姨庙碑》:“画衣不犯,载酒无冤。” 宋 罗泌 《路史·后纪十一·有虞氏》:“是故画衣异服,而姦不犯其醇。”
(2).谓着彩绣衣服。 鲁迅 《故事新编·铸剑》:“这时 眉间尺 正看见一辆黄盖的大车驰来,正中坐着一个画衣的胖子,花白胡子,小脑袋。”
(3).古时罪犯的衣服画有五刑之象,以示警戒。《艺文类聚》卷五四引 南朝 梁 任昉 《为梁公请刊改律令表》:“画衣象服,以致刑厝。” 唐 杨炯 《少室山少姨庙碑》:“画衣不犯,载酒无冤。” 宋 罗泌 《路史·后纪十一·有虞氏》:“是故画衣异服,而姦不犯其醇。”
《漢語大詞典》:痛惩(痛懲)
(1).严厉地惩戒。 宋 沈括 《梦溪笔谈·人事一》:“又 嘉祐 中士人 刘几 累为国学第一人,骤为怪嶮之语,学者翕然效之,遂成风俗。 欧阳公 深恶之,会公主文,决意痛惩,凡为新文者一切弃黜,时体为之一变。” 清 褚人穫 《坚瓠广集·打花轿》:“不逞之风,渐不可长,公请府公痛惩之。”
(2).指严加惩办。《宋史·张永德传》:“ 世宗 亲征,战於 高平 ,大将 樊爱能 、 何徽 方战退衄…… 永德 曰:‘陛下欲固守封疆则已,必欲开拓疆宇,威加四海,宜痛惩其失。’” 梁启超 《禁早婚议》:“夫以一人杀一人,以一人侵一人之自由,就法律上,犹必按其害群之罪而痛惩之。”
(3).深切地警戒。 宋 朱熹 《与吴茂实书》:“近来自觉向时工夫止是讲论文义,以为积集义理,久当自有得力处,却於日用工夫全少检点……今方深省而痛惩之,亦欲与诸同志勉焉。”
(2).指严加惩办。《宋史·张永德传》:“ 世宗 亲征,战於 高平 ,大将 樊爱能 、 何徽 方战退衄…… 永德 曰:‘陛下欲固守封疆则已,必欲开拓疆宇,威加四海,宜痛惩其失。’” 梁启超 《禁早婚议》:“夫以一人杀一人,以一人侵一人之自由,就法律上,犹必按其害群之罪而痛惩之。”
(3).深切地警戒。 宋 朱熹 《与吴茂实书》:“近来自觉向时工夫止是讲论文义,以为积集义理,久当自有得力处,却於日用工夫全少检点……今方深省而痛惩之,亦欲与诸同志勉焉。”
《國語辭典》:佩韦(佩韋) 拼音:pèi wéi
韦皮性柔韧,性急者佩之以自警。《韩非子。观行》:「西门豹之性急,故佩韦以自缓;董安于之心缓,故佩弦以自急。」《后汉书。卷八一。独行列传。范冉》:「以狷急不能从俗,常佩韦于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