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1785,分119页显示   2  3  4  5 下一页
词典
不言
一言
言者
人言
有言
为言
为言
愿言
言语
能言
敢言
公言
忘言
可言
微言
《漢語大詞典》:不言
(1).不说。《书·说命上》:“王言惟作命,不言,臣下罔攸禀令。” 晋 孙绰 《天台山赋》:“恣语乐以终日,等寂默於不言。” 唐 韩愈 《秋怀诗》之九:“空堂黄昏暮,我坐默不言。”
(2).不依靠语言。谓以德政感化人民。老子:“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管子·心术上:“故必知不言无为之事,然后知道之纪。”南史·王俭传:“所以得厝私怀,实由禀明公不言之化。”
(3).不料。 唐 宋之问 《桂阳三日述怀》诗:“愚谓嬉游长似昔,不言流寓歘成今。”
《國語辭典》:一言  拼音:yī yán
1.一字。
2.一句话。《左传。昭公三年》:「仁人之言,其利博哉!晏子一言,而齐侯省刑。」《文选。张衡。东京赋》:「一言几于丧国,我未之学也。」
3.说一番话、一次进言。《史记。卷八六。刺客传。荆轲传》:「荆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报将军之仇者,何如?』」
《漢語大詞典》:言者
指谏官。 宋 邵伯温 《闻见前录》卷二:“ 仁宗 以微物赐僧,尚畏言者,此所以致太平也。” 宋 岳珂 桯史·鸿庆铭墓:“余在故府时,有同朝士为某人作行状,言者摘其事,以为士大夫之不忍为,即日罢去。” 清 戴名世 《赞理河务佥事陈君墓表》:“及言者纷起,司马罢去,詔君就司寇狱;时君已病閲数月矣!”
分類:言者谏官
《國語辭典》:人言  拼音:rén yán
1.人说话,表示意见。《大宋宣和遗事。元集》:「朕此器久已就,只怕人言,故未曾将用。」
2.时人的评论。《左传。昭公四年》:「礼义不愆,何恤于人言。」
3.砒石。因砒石出于信州,人言盖暗射信字。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卷一○。金石部。砒石》:「砒性猛如貔,故名。惟出信州,故人呼为信石,而又隐信字为人言。」
《漢語大詞典》:有言
(1).有名言,有善言。论语·宪问:“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孟子·离娄上:“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杨伯峻 注:“有言,意为有善言。”
(2).泛指有话。如:有言在先。
《漢語大詞典》:为言(爲言)
(1).与之说话;与之交谈。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岂寡人不足为言邪?何故哉?”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汾水:“ 辛 貌丑,妻不为言。”
(2).犹为意。史记·管晏列传:“ 管仲 贫困,常欺 鲍叔 , 鲍叔 终善遇之,不以为言。”
《漢語大詞典》:为言(爲言)
诈伪之言。为,通“ 伪 ”。《诗·唐风·采苓》:“人之为言,苟亦无信。”《诗·唐风·采苓》:“人之为言,胡得焉。” 孔颖达 疏:“人之诈伪之言。” 陈奂 传疏:“古‘为、伪、譌’三字同。毛诗本作‘为’,读作‘伪’也。为言即谗言,所谓小行无徵之言也。”
分類:诈伪传疏
《漢語大詞典》:愿言(願言)
思念殷切貌。《诗·卫风·伯兮》:“愿言思伯,甘心首疾。” 郑玄 笺:“愿,念也。我念思伯,心不能已。” 晋 谢混 《游西池诗》:“逍遥越城肆,愿言屡经过。” 宋 华岳 《早春即事》诗:“愿言相约花前醉,莫放春容过海棠。” 清 顾炎武 《江上》诗:“愿言随飞龙,一上 单于臺 。”
分類:思念殷切
《國語辭典》:言语(言語)  拼音:yán yǔ
1.说话。《易经。颐。象曰》:「君子以慎言语,节饮食。」《三国演义》第一回:「性宽和,寡言语。」
2.文章著述。《文选。班固。两都赋序》:「故言语侍从之臣,若司马相如、虞丘寿王、东方朔、枚皋、王褒、刘向之属,朝夕论思,日月献纳。」
《國語辭典》:言语(言語)  拼音:yán yu
1.禀告。如:「等我过去言语一句,你再进来。」
2.发言。如:「你怎么不言语呢?」
《國語辭典》:四科  拼音:sì kē
1.孔门四科。指德行、言语、政事、文学。《论语。先进》:「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宋。邢炳。疏:「夫子门徒三千,达者七十有二,而此四科,唯举十人者,但言其翘楚者耳。」
2.文体的四种形式。指奏议、书论、铭诔、诗赋。《文选。曹丕。典论论文》:「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
《國語辭典》:能言  拼音:néng yán
1.能开口说话。《礼记。曲礼上》:「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
2.善于辞令。晋。陆机〈文赋〉:「盖所能言者,具于此云。」《三国演义》第三二回:「此人乃能言之士,可命为使。」
《國語辭典》:敢言  拼音:gǎn yán
有勇气提出意见,不怕得罪别人。如:「公司需要像你这样敢言的人,才能进步。」
《漢語大詞典》:公言
(1).公开谈论。史记·孝文本纪:“ 宋昌 曰:‘所言公,公言之;所言私,王者不受私。’”魏书·刘昶传:“ 高祖 曰:‘国家本来有一事可慨。可慨者何?恒无公言得失。’” 明 唐顺之 《钝斋吴公墓碣铭》:“独念先君性刚直,耻为譎祕媕婀之态,其遇事虽不关己利害,亦公言激发无所避。”
(2).公众的言论。 唐 韩愈 《原道》:“凡吾所谓道德云者,合仁与义言之也,天下之公言也。” 明 杨慎 词品·吴梦窗:“ 阴 君 焕 序其辞云:求辞於吾 宋 ,前有 清真 ,后有 梦窗 。此非 焕 之言,四海之公言也。”
《國語辭典》:忘言  拼音:wàng yán
不藉言语而心领神会。《晋书。卷四三。山涛传》:「后遇阮籍,便为竹林之交,著忘言之契。」晋。陶渊明〈饮酒〉诗二○首之五:「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国语辞典》:可言  拼音:kě yán
1.如何道说。《文选。曹丕。与吴质书》:「昔年疾疫,亲故多离其灾,徐陈应刘一时俱逝,痛可言邪?」
2.值得说道之处。《文选。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若夫敷衽论心,商榷前藻,工拙之数,如有可言。」
《國語辭典》:微言  拼音:wéi yán
1.精妙的言论。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论说》:「昔仲尼微言,门人追记,故仰其经目,称为论语。」唐。李白别韦少府〉诗:「多君枉高驾,赠我以微言。」
2.隐微讽谏的言辞。《宋书。卷六九。范晔传》:「熙先素有等嘧,尽心事之,晔遂相与异常,申莫逆之好,始以微言动晔,晔不回,熙先乃极辞譬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