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1785,分119页显示  上一页  31  32  33  34  35  37  38  39  40 下一页
词典(续上)
宴言
无戏言
偶言
窃言
弃言
谶言
乱言
例言
避言
诡言
鼎言
言綍
属言
言徐
谝言
《漢語大詞典》:宴言(讌言)
从容交谈。北史·刘昉传:“上柱国 郕国公 梁士彦 、 杞国公 宇文忻 、柱国 舒国公 刘昉 等,朕受命之初,并展勤力,酬勋报効,荣高禄重。朝夕宴言,备知朕意。” 宋 欧阳修 《与韩忠献王》书:“两日不奉宴言,岂胜瞻系。”
宴饮谈说。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名实:“ 东莱王 韩晋明 篤好文学,疑彼製作,多非机杼,遂设讌言,面相讨试。” 王利器 集解:“讌言,谓讌饮言説也。”
《漢語大詞典》:无戏言(無戲言)
谓说话算数,不开玩笑。史记·晋世家:“ 成王 与 叔虞 戏,削桐叶为珪以与 叔虞 ,曰:‘以此封若。’ 史佚 因请择日立 叔虞 。 成王 曰:‘吾与之戏耳。’ 史佚 曰:‘天子无戏言。’……於是遂封 叔虞 於 唐 。”《三国演义》第四六回:“ 瑜 曰:‘军中无戏言。’”亦省作“ 无戏 ”。 北周 庾信 《成王刻桐叶封虞赞》:“礼以成德,乐以歌薰,天子无戏, 唐 其有君。”
《漢語大詞典》:偶言
谓相聚议论。资治通鉴·汉哀帝元寿元年:“﹝ 董贤 ﹞父子、兄弟横蒙拔擢,赏赐空竭帑藏,万民諠譁,偶言道路,诚不当天心也。”
分類:相聚议论
《漢語大詞典》:窃言(竊言)
私下谈论。汉书·项籍传:“吏卒多窃言。”
分類:私下谈论
《國語辭典》:弃言(棄言)  拼音:qì yán
1.未能实践诺言。《左传。宣公十五年》:「毋畏知死,而不敢废王命,王弃言焉。王不能答。」
2.已经废弃的言论。《新唐书。卷一四五。黎干传》:「玄所说不当于经,不质于圣,先儒置之不用,是为弃言。」
《漢語大詞典》:谶言(讖言)
古代巫师、方士等以谶术所作的预言。后汉书·方术传序:“后 王莽 矫用符命,及 光武 尤信讖言,士之赴趣时宜者,皆骋驰穿凿,争谈之也。”新唐书·李逢吉传:“ 敬宗 新立, 度 求入覲, 逢吉 不自安, 张权舆 为作讖言以沮 度 ,而 韦处厚 亟为帝言之,计卒不行。”
《国语辞典》:乱言(乱言)  拼音:luàn yán
胡言乱语。《三国演义》第二回:「今倚汝子为君,与汝兄何进之势,辄敢乱言。」
分类:胡言乱语
《國語辭典》:例言  拼音:lì yán
凡例、书籍前面说明内容、体例等等的文字。如:「这本书前面的例言,说得很清楚。」《清朝续文献通考。国用考。会计四》:「臣等督率员司悉心参考,拟先酌订试办豫算册式及例言二十二条,附以比较表,都为一册。」
《漢語大詞典》:避言
(1).谓避世人议论。 隋 王通 中说·礼乐:“或问 严光 、 樊英 名隐。子曰:‘古之避言人也。’” 阮逸 注:“避毁誉之言而已。” 明 沈德符 野获编·科场·阁臣典试:“又至庚戌科,则内阁三人,首辅 王太仓 不至,次辅 李晋江 以避言杜门,仅次辅 叶福清 一人在阁。”
(2).谓他人以恶相加或口出不逊则走避之。宋书·隐逸传序:“贤者避地,其次避言。” 南朝 梁 沈约 《高士赞》:“亦有哲人,独执高志,避世避言,不友不事。” 宋 王向 《公默先生传》:“君子贵行道信於世,不信贵容,不容贵去,古之避地避色避言是也。”参见“ 辟言 ”。
《漢語大詞典》:辟言
(1).合乎法度的言论。《诗·小雅·雨无正》:“如何昊天,辟言不信。” 毛 传:“辟,法也。” 郑玄 笺:“如何乎昊天,痛而愬之也,为陈法度之言,不信之也。”韩非子·饰令:“廷虽有辟言,不得以相干也,是谓以数治。” 陈奇猷 集释:“辟言,谓合法之言。”
(2).邪僻的言论;谬论。荀子·正名:“凡邪説辟言之离正道而擅作者,无不类于三惑者矣。”
《國語辭典》:辟言  拼音:bì yán
1.邪辟的语言。《荀子。正名》:「凡邪说辟言之离正道而擅作者,无不类于三惑者矣。」《韩非子。饬令》:「廷虽有辟言,不得以相干也。」
2.回避恶言。《论语。宪问》:「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
《漢語大詞典》:诡言(詭言)
(1).假称;谎称。汉书·苏武传:“ 汉 求 武 等, 匈奴 诡言 武 死。” 明 冯梦龙 《古今谭概·越情·不畏鬼怪》:“盖诡言取酒,从阔处先渡,出尸而伏棺中耳。” 清 薛福成 庸盦笔记·史料一·江忠烈公殉难庐州:“ 庐州 知府 胡元煒 具禀告急,诡言 庐州 粮械极富,团勇多而得力。”
(2).诡诈不正之言;怪诞不实之言。魏书·阳固传:“予实无罪,骋汝诡言。” 明 方孝孺 《任重斋记》:“诡言异行遍海内。” 清 戴震 《〈毛诗补传〉序》:“其间有立言最难、用心独苦者,则大忠而託诸诡言逊词,亦圣人之所取也。”
《漢語大詞典》:鼎言
有份量的言论。常用于请人说话帮助的敬词。 明 徐复祚《投梭记·恣刦》:“没奈何,望乞鼎言昭雪。”参见“ 鼎吕 ”。
《漢語大詞典》:鼎吕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毛先生 一至 楚 ,而使 赵 重於九鼎大吕。 毛先生 以三寸之舌,彊於百万之师。” 司马贞 索隐:“九鼎大吕,国之宝器。言 毛遂 至 楚 ,使 赵 重於九鼎大吕,言为天下所重也。”九鼎,相传为 夏禹 所铸;大吕,为 周 宗庙的大钟。后遂以“鼎吕”指事物及言论的份量重。 宋 范成大 《寄赠泉石使李元直入觐》诗:“兹行公勿逊,安国如鼎吕。” 明 高攀龙 《文学景耀唐公墓志铭》:“重 于震 之言者若鼎吕。”
《漢語大詞典》:言綍
指诏书。 宋 刘攽 《贺知府某谏议启》:“伏审光膺言綍,復秩諫垣。”参见“ 言丝 ”。
分類:诏书
《漢語大詞典》:言丝(言絲)
指诏书。语出礼记·缁衣:“王言如丝,其出如纶;王言如纶,其出如綍。” 宋 宋庠 《祫飨礼成》诗:“蝇笔言丝慎,鸡场赦鼓催。”
分類:诏书
《漢語大詞典》:属言(屬言)
犹发言。文选·任昉〈为萧扬州荐士表〉:“辞赋清新,属言玄远。” 李善 注引 臧荣绪 晋书:“ 阮籍 虽放诞,不拘礼教,然发言玄远。”
分類:发言
《韵府拾遗 鱼韵》:言徐
汉书五行志:周单子会于戚,视下言徐。
《漢語大詞典》:谝言(諞言)
巧言。书·秦誓:“惟截截善諞言。” 孔 传:“惟察察便巧,善为辨佞之言。” 宋 徐梦莘 三朝北盟会编卷四九:“进君子,退小人,无以利口諞言为足信。” 清 钱谦益 《奉贺宫传晋江黄公奉诏存问序》:“始必以諞言为钓饵,荧惑主心。”
分類:巧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