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1785,分119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5  6  7  8 下一页
词典(续上)
王言
足言
言笑
兴言
昌言
言动
正言
危言
赠言
格言
遗言
狂言
复言
师言
言责
《漢語大詞典》:王言
(1).君王的言语、诏诰。《书·咸有一德》:“大哉王言。”礼记·缁衣:“王言如丝,其出如纶。王言如纶,其出如綍。”旧唐书·韩愈韦辞等传论:“如俾之咏歌辛载,黼藻王言,足以平揖古贤,气吞时辈。”《醒世恒言·佛印师四调琴娘》:“常言道:王言如天语,违背圣旨,罪该万死。”
(2).指制诰之职。 唐 白居易 《举人自代状》:“文可以掌王言,学可以待顾问。”《醒世恒言·独孤生归途闹梦》:“ 独孤遐叔 累掌丝纶,王言无忝,访之舆望,僉谓通材。”
《漢語大詞典》:足言
谓用完美的文采夸饰言语。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仲尼 曰:‘《志》有之:“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谁知其志?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陆德明 释文:“足,将住反。” 汉 扬雄 《法言·吾子》:“足言足容,德之藻矣。” 李轨 注:“足言,夸毗之辞。”
《國語辭典》:言笑  拼音:yán xiào
谈笑。《文选。阮籍。咏怀诗。一七首之四》:「流盻发姿媚,言笑吐芬芳。」《五代史平话。汉史。卷上》:「为人严重不好言笑,面色紫黑,目多白睛。」
《國語辭典》:言笑晏晏  拼音:yán xiào yàn yàn
形容言谈举止和悦閒适。《诗经。卫风。氓》:「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清史稿。卷四二二。文瑞传》:「兵饷为国家大政,遵旨会议,乃大学士等绝无一语及公,言笑晏晏,不知内阁何地,不询会议何事。」
《漢語大詞典》:兴言(興言)
(1).语助词。《诗·小雅·小明》:“念彼共人,兴言出宿。” 马瑞辰 通释:“兴言犹云薄言,皆语词也。”《隋书·高祖纪下》:“但四海百姓,衣食不丰,教化政刑,犹未尽善,兴言念此,唯以留恨。” 唐 刘肃 《大唐新语·极谏》引 唐睿宗 诏:“ 苏安恒 文学立身,鯁直成操……奄从非命,兴言軫悼,用惻于怀,可赠諫议大夫。” 宋 王禹偁 《让西京留守表》之三:“且三千贯恩俸金,数百家之赋调,夺其膏血,奉此衰残。虽曰优臣以恩,乃是速臣之死,兴言及此,苟活何为。” 清 黄宗羲 《移史馆熊公雨殷行状》:“督师不能用将,何名督师。兴言及此,督将之肉其足食乎!”
(2).指告谕。 晋 左思 《魏都赋》:“圣武兴言,将曜威灵。” 南朝 宋 颜延之 《赭白马赋》:“王于兴言,阐肄威稜。” 南朝 梁 沈约 《奏弹王源》:“陛下所以负扆兴言,思清敝俗者也。”
(3).心有所感,而发之于言。 晋 陆云 《答兄机》诗:“衔思恋行迈,兴言在临觴。” 明 杨慎 《圣泉篇赠韩石溪》诗:“荒涂欣良会,兴言遂成篇。”
《國語辭典》:昌言  拼音:chāng yán
1.善言。《汉书。卷九九。王莽传中》:「明德侯刘龚、率礼侯刘嘉等凡三十二人皆知天命,或献天符,或贡昌言。」《旧唐书。卷一九一。方技传。叶法善传》:「公以理国之法,数奏昌言。」
2.直言不讳。《后汉书。卷六○上。马融传》:「俾之昌言而宏议,轶越三家,驰骋五帝,悉览休祥,总括群瑞。」
《漢語大詞典》:言动(言動)
言行。隋书·儒林传·刘炫:“整緗素於凤池,记言动於 麟阁 。” 金 王若虚 《〈论语辨惑〉总论》:“《乡党》所载,乃圣人言动之常,无意义者多矣。” 鲁迅 《集外集拾遗·诗歌之敌》:“ 查理九世 的言动,更将这事十分透彻地证明了的。”
分類:言行
《國語辭典》:正言  拼音:zhèng yán
1.公正而刚直的话。《汉书。卷七七。刘辅传》:「莫敢尽节正言,非所以昭有虞之听,广德美之风也。」《三国演义》第二二回:「时人迫胁,莫敢正言。」
2.职官名。唐有左右拾遗,宋初改为左右正言,主掌规谏,分别隶属于门下、中书两省。
《國語辭典》:危言  拼音:wéi yán
正直的言论。《论语。宪问》:「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汉书。卷六四下。贾捐之传》:「臣幸得遭明盛之朝,蒙危言之策,无忌讳之患,敢昧死竭卷卷。」
《國語辭典》:危言正色  拼音:wéi yán zhèng sè
正直的言论,严肃的态度。唐。陈子昂 谏灵驾入京书:「故有非常之策者,必待非常之时;有非常之时者,必待非常之主。然后危言正色,抗议直辞,赴汤镬而不回。」宋。曾巩 范贯之奏议集序:「公为人温良慈恕,其从政宽易爱人,及在朝廷,危言正色,人有所不能及也。」
《國語辭典》:赠言(贈言)  拼音:zèng yán
对人劝勉的话。唐。杨烱〈西陵峡〉诗:「行旅相赠言,风涛无极已。」
分類:勉励临别
《國語辭典》:格言  拼音:gé yán
可以为人法则、砥砺言行的简短词语。《三国志。卷一二。魏书。崔毛徐何刑鲍司马传。崔琰》:「此周、孔之格言,二经之明义。」《幼学琼林。卷三。人事类》:「格言至言,悉嘉言之可听。」
《國語辭典》:遗言(遺言)  拼音:yí yán
人在临终前所遗留的言辞。《薛仁贵征辽事略》:「怀玉曰:『父死有遗言,臣当战之。』」《儒林外史》第一回:「我儿可听我的遗言,将来娶妻生子,守著我的坟墓,不要出去做官。」也称为「遗嘱」。
《國語辭典》:狂言  拼音:kuáng yán
1.誇大放肆的言辞。《汉书。卷六八。霍光传》:「诸儒生多窭人子,远客饥寒,喜妄说狂言,不避忌讳,大将军常雠之。」《三国演义》第一三回:「玄德与吕布陪话曰:『劣弟酒后狂言,兄勿见责。』」也作「狂话」、「狂语」。
2.狂直惊人的言语。唐。杜牧 兵部尚书席上作诗:「偶发狂言惊满座,三重粉面一时回。」
3.日本镰仓、室町时代的古典戏剧。与能剧同时发展,在江户时代确立了大藏流、鹭流、泉流,而成为幕府式乐之一。多以诙谐开阔的手法描绘人性的高低。
《漢語大詞典》:复言(復言)
(1).谓实践诺言。左传·僖公九年:“吾与先君言矣,不可以贰。能欲復言而爱身乎?虽无益也,将焉辟之?” 杨伯峻 注:“復言,犹言实践诺言。”国语·楚语下:“周而不淑,復言而不谋身,展也。” 韦昭 注:“復言,言可復,不欺人也。”资治通鉴·秦始皇二十五年:“夫其膝行蒲伏,非恭也;復言重诺,非信也。”
(2).再发表意见。史记·白起王翦列传:“已矣,将军勿復言!”
《漢語大詞典》:师言(師言)
(1).可以师法之言。《书·毕命》:“惟公懋德,克勤小物,弼亮四世,正色率下,罔不祗师言。” 孔 传:“下人无不敬仰师法。” 晋 常璩 华阳国志·先贤士女总赞:“ 伯臺 处諫,师言亢尽,末命防萌,妙覩玄揆。”
(2).老师之言。 汉 何休 《〈春秋公羊传〉序》:“是以讲诵师言,至於百万,犹有不解。”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勉学:“空守章句,但诵师言,施之世务,殆无一可。”
(3).众人之言。 宋 岳飞 《辞招讨使第三札子》:“伏望圣慈,察臣之衷,实欲少安分守,早赐追还成命,庶叶师言。”
《國語辭典》:言责(言責)  拼音:yán zé
负进言的责任。《孟子。公孙丑下》:「有言责者,不得其言,则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