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言说(言說)  拼音:yán shuō
说及、论起。元。李文蔚《蒋神灵应。楔子》:「言说秦兵百万,未曾来全,今乘众军未集,宜速击之。」
《國語辭典》:称谓(稱謂)  拼音:chēng wèi
1.对人或物所加的名称。《晋书。卷三二。后妃传下。孝武文李太后传》:「虽幽显同谋,而称谓未尽,非所以仰述圣心,允答天人。」
2.称道。《宋书。卷一。武帝本纪上》:「事遂永代,功高开辟,理微称谓,义感朕心。」
《國語辭典》:忘言  拼音:wàng yán
不藉言语而心领神会。《晋书。卷四三。山涛传》:「后遇阮籍,便为竹林之交,著忘言之契。」晋。陶渊明〈饮酒〉诗二○首之五:「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國語辭典》:张口(張口)  拼音:zhāng kǒu
1.开口。表示说话、要求、饮食、唱歌等。《红楼梦》第五七回:「凡闺阁中家常一应需用之物,或有亏乏,无人照管,他又不与人张口。」
2.惊讶得说不出话的样子。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及有吉凶大事,议论得失,蒙然张口,如坐云雾。」
《漢語大詞典》:默语(默語)
(1).沉默或言说。语出《易·繫辞上》:“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后汉书·仲长统传:“ 统 性俶儻,敢直言,不矜小节,默语无常,时人或谓之狂生。” 南朝 宋 颜延之 《又释何衡阳达性论》:“行藏可共,默语亦同。”
(2).比喻隐显。宋书·隐逸传·戴颙:“ 勃 疾患,医药不给, 顒 谓 勃 曰:‘ 顒 随兄得间,非有心於默语,兄今疾篤,无可营疗, 顒 当干禄以自济耳。’” 唐 骆宾王 《在江南赠宋五之问》诗:“一朝殊默语,千里易炎凉。”
分類:沉默言说
《漢語大詞典》:息言
(1).无言。佛教谓至理幽微,非言说能及。文选·王屮〈头陀寺碑文〉:“是以掩室 摩揭 ,用启息言之津。” 刘良 注:“此言歛心於 摩揭之国 ,用开不言之道也。”
(2).停止言事。旧唐书·李渤传:“ 渤 孤贞力行,操尚不苟合,而闒茸之流,非其沽激。至於以言摈退,终不息言。”
《國語辭典》:剿说(勦說)  拼音:chāo shuō
剽窃他人的言论以为己出。《礼记。曲礼上》:「毋剿说,毋雷同。」北周。庾信 周兖州刺史广饶公宇文公神道碑:「公弱龄早慧,幼志夙成,立必正方,言无剿说。」也作「剿说」。
《漢語大詞典》:鲠言(鯁言)
(1).坚决直率地言说,直言。后汉书·任隗传:“﹝ 任隗 ﹞独与司徒 袁安 同心毕力,持重处正,鯁言直议,无所回隐。” 李贤 注:“鯁言,执议不移。”新唐书·韩愈传:“操行坚正,鯁言无所忌。”《醒世恒言·隋炀帝逸游召谴》:“陛下圣性毅然,孰敢上諫?或有鯁言,即令赐死。”
(2).坚决直率的言论,刚直的言论。 岳珂 《桯史》卷十五引 宋 王才臣 《淳熙内禅颂》:“列圣一心,讳兵与刑,维鯁言是听,惟大猷是经。”
《漢語大詞典》:鼓咙胡(鼓嚨胡)
亦作“ 鼓龙胡 ”。 谓不敢公开言说,私下传语。后汉书·五行志一:“ 桓帝 之初,天下童謡曰:‘小麦青青大麦枯,谁当穫者妇与姑。丈人何在西击 胡 ,吏买马,君具车,请为诸君鼓咙胡。’……请为诸君鼓咙胡者,不敢公言,私咽语。” 明 沈周 《牧童谣》:“交秋又点征 匈奴 ,我为大哥鼓龙胡。” 清 钱谦益 《戊寅元日偶读〈史记〉戏书纸尾》诗之三:“父子将兵俱百万,敢从狱吏鼓咙胡。”
《漢語大詞典》:参言(參言)
参听他人的话。韩非子·八经:“参言以知其诚,易视以改其泽。” 王先慎 集解:“参听人言以审其诚否。”
三次言说。《淮南子·要略》:“欲一言而寤,则尊天而保真,欲再言而通,则贱物而贵身,欲参言而究,则外物而反情。”
《国语辞典》:却不道(却不道)  拼音:què bù dào
1.未料及、想不到。《金瓶梅》第一回:「我猜他一定叫个人来搬行李,不要在这里住;却不道你留他。」
2.常言说的好。元。郑光祖《王粲登楼》第一折:「却不道宝剑赠烈士,红粉赠佳人。」也作「恰不道」。
《漢語大詞典》:咏语(詠語)
吟咏和言说。世说新语·文学“ 郭景纯 诗云:林无静树,川无停流。” 南朝 梁 刘孝标 注引《郭璞别传》:“其诗赋誄颂,竝传於世,而訥於言,造次咏语,常人无异。”
《國語辭典》:摽说(摽說)  拼音:piǎo shuō
说话没有根据,随便采取他人的言论。《雅俗稽言。卷一七。人事》:「言语无据,曰摽说。」
分類:他人言说
《國語辭典》:不见得(不見得)  拼音:bù jiàn de
不一定。《水浒传》第四五回:「原来这婆娘倒不是个良人。莫教撞在石秀手里,敢替杨雄做个出场,也不见得。」《儿女英雄传》第一九回:「听起安老爷这几句话,说得来也平淡无奇,琐碎得紧,不见得有甚么惊动人的去处。」
《國語辭典》:四明南词(四明南詞)  拼音:sì míng nán cí
一种曲艺。用宁波方言说唱的弹词。由一人自弹三弦说唱,一人敲扬琴伴奏,或有增至五人以上,加用琵琶、二胡、笙、箫等。有文书、武书之别。前者重说白,后者重唱工,唱词以七字句为基础,文词较艰深。流行于浙江宁波和上海等地。也称为「四明文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