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398,分27页显示  上一页  1  2  4  5  6  7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足音空谷
儿童之见
放大炮
管窥之说
诚谠
群众影响
议论
河汉
公言
空言
国论
名言
高论
清言
众口
《漢語大詞典》:足音空谷
比喻难得的人物或言论。 明 汤显祖 《答王相如书》:“足音空谷,乃有 相如 。” 胡熊锷 《粲如到问偕隐内子目疾代赋以谢之》诗:“眼底浮云成变幻,足音空谷到 沈 幽 。”参见“ 空谷足音 ”。
《國語辭典》:空谷足音  拼音:kōng gǔ zú yīn
语本《庄子。徐无鬼》:「夫逃虚空者,闻人足音跫然而喜矣。」比喻难得的人物或言论。《醒世姻缘传》第三一回:「这就是十位举人中的空谷足音。」
《漢語大詞典》:儿童之见(兒童之見)
比喻幼稚无知的言论。 宋 苏轼 《答刘沔都曹书》:“如 子虚 亡是公 相与问答,皆赋矣。而 统 谓之叙,此与儿童之见何异。” 明 方孝孺 《读三略》:“其愚陋无识特儿童之见耳。”
《漢語大詞典》:放大炮
(1).比喻说大话。 郭沫若 《羽书集·忠告日本政治家》:“﹝ 近卫文麿 ﹞是 西园寺公 的‘最后一张牌’……然而,被打出了的这‘最后一张牌’,却可怜,才是放大炮的一张牌。” 柳青 《创业史》第一部第二章:“你为啥不和 郭主任 商量商量,在县里放大炮呢?”
(2).比喻发出猛烈抨击的言论。
《漢語大詞典》:管窥之说(管窺之説)
比喻见识短浅的言论。 鲁迅 《集外集·〈穷人〉小引》:“ 陀思妥夫斯基 的人和他的作品,本是一时研究不尽的,统论全般,决非我的能力所及,所以这只好算作管窥之说。”
《漢語大詞典》:诚谠(誠讜)
(1).忠直。隋书·韦世康等传论:“ 旦 ( 柳旦 )屡有惠政, 肃 ( 柳肃 )每存诚讜。”
(2).指忠直的言论。晋书·顾和袁瓌传论:“ 君孝 固情礼而违显命, 山甫 献诚讜而振頽风。”
分類:忠直言论
《漢語大詞典》:群众影响(羣衆影響)
指人们的言论或行为在群众中所造成的影响。
《國語辭典》:议论(議論)  拼音:yì lùn
1.批评讨论。《三国演义》第一○八回:「恪恐人议论,先搜求众官将过失,轻则发遣边方,重则斩首示众。」《文明小史》第四九回:「许多人围著他,撑著眼睛,东一簇,西一簇的纷纷议论。」
2.见解、说法。唐。韩愈 荐樊宗师状:「于艺学多所通解,议论平正,有经据可以备顾问。」《文明小史》第二三回:「华甫昨日听了他一番议论,把那住夜的念头早打退了许多。」
《國語辭典》:河汉(河漢)  拼音:hé hàn
1.黄河和汉水。《庄子。齐物论》:「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冱而不能寒。」南朝梁。江淹被黜为吴兴令辞笺诣建平王〉:「濯以河汉之流,曝以秋阳之景。」
2.天河、银河。《文选。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西游记》第三一回:「东西南北,中央五斗,河汉群辰。」
3.比喻言语大而无当,空泛不切实际。语出《庄子。逍遥游》:「大而无当,往而不返,吾惊怖其言,犹河汉而无极也。」后引申为忽视或不信任他人的话。
《漢語大詞典》:公言
(1).公开谈论。史记·孝文本纪:“ 宋昌 曰:‘所言公,公言之;所言私,王者不受私。’”魏书·刘昶传:“ 高祖 曰:‘国家本来有一事可慨。可慨者何?恒无公言得失。’” 明 唐顺之 《钝斋吴公墓碣铭》:“独念先君性刚直,耻为譎祕媕婀之态,其遇事虽不关己利害,亦公言激发无所避。”
(2).公众的言论。 唐 韩愈 《原道》:“凡吾所谓道德云者,合仁与义言之也,天下之公言也。” 明 杨慎 词品·吴梦窗:“ 阴 君 焕 序其辞云:求辞於吾 宋 ,前有 清真 ,后有 梦窗 。此非 焕 之言,四海之公言也。”
《國語辭典》:空言  拼音:kōng yán
空泛而不切实际的言论。《文选。谢灵运。晚出西射堂》:「安排徒空言,幽独赖鸣琴。」《文明小史》第四六回:「我在西报上,看见这种议论,也不止一次了,耳朵里闹闹吵吵,也有了两三年了,光景是徒托空言罢?」也作「空谈」。
《國語辭典》:国论(國論)  拼音:guó lùn
1.有关国家重大事项的讨论、主张。《汉书。卷八三。薛宣朱博传。薛宣》:「其法律任廷尉有馀,经术文雅足以谋王体,断国论。」
2.全国的舆论。如:「自从这个事件发生以后,国论纷纷,民心愤慨,影响不少。」
《國語辭典》:名言  拼音:míng yán
1.有价值的言论、善言。《晋书。卷四三。山涛传》:「帝称之曰:『天下名言也。』而不能用。」《文明小史》第二四回:「金子香听了王总教的这些名言,一句句打在心坎上,说不出的感激。」
2.称说。《书经。大禹谟》:「念兹在兹,释兹在兹,名言兹在兹,允出兹在兹,惟帝念功。」
《國語辭典》:高论(高論)  拼音:gāo lùn
见解高远而不平凡的言论。《史记。卷一○二。张释之传》:「卑之,毋甚高论,令今可施行也。」《三国演义》第九三回:「吾以为汉朝大老元臣,必有高论,岂期出此鄙言!」
《國語辭典》:清言  拼音:qīng yán
1.魏晋时代对玄理的研讨与谈论。《晋书。卷五十。郭象传》:「少有才理,好老庄,能清言。」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何晏为吏部尚书,有位望,时谈客盈坐」句下刘孝标注引《文章叙录》:「晏能清言,而当时权势,天下谈士,多宗尚之。」
2.清雅高妙的言论。晋。陶渊明〈咏二疏〉诗:「问金终寄心,清言晓未悟。」
《漢語大詞典》:众口(衆口)
(1).众人的言论;舆论。战国策·秦策三:“三人成虎,十夫楺椎,众口所移,无翼而飞。”汉书·刘向传:“上内重 堪 ,又患众口之寖润,无所取信。” 明 徐复祚《一文钱》第三出:“不是我痴心妄想千年调,只恐怕昔富今贫众口嘲。”
(2).众人之口。 明 姚士粦 《见只编》卷上:“各该官军家丁众口齐称,先年抚、道不扣粮餉,抚养军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