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行生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华严所立,三生成佛之第二。(参见:三生)
【三藏法数】
解行生者,谓善财童子于福城东初见文殊,得蒙开发而启信解,遂令参问诸善知识,皆获开示修行法门,乃至最后参见普贤,令其入于毛孔刹中,修行菩萨广大愿因,圆满诸佛无上道果。如此解行,即于一生而得圆满也。
(术语)华严所立,三生成佛之第二。(参见:三生)
【三藏法数】
解行生者,谓善财童子于福城东初见文殊,得蒙开发而启信解,遂令参问诸善知识,皆获开示修行法门,乃至最后参见普贤,令其入于毛孔刹中,修行菩萨广大愿因,圆满诸佛无上道果。如此解行,即于一生而得圆满也。
三生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即三世转生之意。传灯录曰:「有一省郎,梦至碧岩下一老僧前。烟穗极,微云此是檀越结愿,香烟存而檀越已三生矣。」白居易诗:「世说三生如不谬,共疑巢许是前身。」案此三生指转生而言。其外又有诸宗所立三生成佛之义者有数家,今列之如图。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随疏演义钞)
〔一、见闻生〕,见闻生者,谓八难众生,宿世见闻华严大经正法,不能信受,反生毁谤,故感八难之报,堕地狱中,受诸极苦。今蒙如来放足下轮相清净功德光明所照,由其宿有见闻华严大经善种,即得脱地狱苦,生兜率天,而得成道,于一生内,超登十地也。(八难者,地狱难、畜生难、饿鬼难、长寿天难、北郁单越难、盲聋瘖哑难、世智辨聪难、生在佛前佛后难也。梵语兜率,华言知足。十地者,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也。)
〔二、解行生〕,解行生者,谓善财童子于福城东初见文殊,得蒙开发而启信解,遂令参问诸善知识,皆获开示修行法门,乃至最后参见普贤,令其入于毛孔刹中,修行菩萨广大愿因,圆满诸佛无上道果。如此解行,即于一生而得圆满也。
〔三、證入生〕,證入生者,谓舍利弗,于逝多林中,令海觉等六千比丘观察文殊师利无量功德、具足庄严。彼诸比丘闻是说已,心意清净,信解坚固,顶礼文殊,作如是言:仁者所有色身相好,愿我悉得。于是文殊为诸比丘开示演说大乘之法,令诸比丘成就深信,获大智慧,于一生内,證入法界也。(梵语舍利弗,华言身子。梵语逝多,华言胜林,即给孤独园也。梵语比丘,华言乞士。梵语文殊师利,华言妙德。)
(术语)即三世转生之意。传灯录曰:「有一省郎,梦至碧岩下一老僧前。烟穗极,微云此是檀越结愿,香烟存而檀越已三生矣。」白居易诗:「世说三生如不谬,共疑巢许是前身。」案此三生指转生而言。其外又有诸宗所立三生成佛之义者有数家,今列之如图。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随疏演义钞)
〔一、见闻生〕,见闻生者,谓八难众生,宿世见闻华严大经正法,不能信受,反生毁谤,故感八难之报,堕地狱中,受诸极苦。今蒙如来放足下轮相清净功德光明所照,由其宿有见闻华严大经善种,即得脱地狱苦,生兜率天,而得成道,于一生内,超登十地也。(八难者,地狱难、畜生难、饿鬼难、长寿天难、北郁单越难、盲聋瘖哑难、世智辨聪难、生在佛前佛后难也。梵语兜率,华言知足。十地者,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也。)
〔二、解行生〕,解行生者,谓善财童子于福城东初见文殊,得蒙开发而启信解,遂令参问诸善知识,皆获开示修行法门,乃至最后参见普贤,令其入于毛孔刹中,修行菩萨广大愿因,圆满诸佛无上道果。如此解行,即于一生而得圆满也。
〔三、證入生〕,證入生者,谓舍利弗,于逝多林中,令海觉等六千比丘观察文殊师利无量功德、具足庄严。彼诸比丘闻是说已,心意清净,信解坚固,顶礼文殊,作如是言:仁者所有色身相好,愿我悉得。于是文殊为诸比丘开示演说大乘之法,令诸比丘成就深信,获大智慧,于一生内,證入法界也。(梵语舍利弗,华言身子。梵语逝多,华言胜林,即给孤独园也。梵语比丘,华言乞士。梵语文殊师利,华言妙德。)
解行地
【佛学大辞典】
(术语)由解而修行,未證真如之地前三贤菩萨阶位。
【佛学常见辞汇】
由知解而修行的地位,也就是还未證得真如之地前三贤菩萨的阶位。
(术语)由解而修行,未證真如之地前三贤菩萨阶位。
【佛学常见辞汇】
由知解而修行的地位,也就是还未證得真如之地前三贤菩萨的阶位。
解行相应
【佛学大辞典】
(术语)解与行相应也。(参见:解行)
【佛学常见辞汇】
知解与修行相应。
(术语)解与行相应也。(参见:解行)
【佛学常见辞汇】
知解与修行相应。
解行
【佛学大辞典】
(术语)知解与修行。解理行事也。天台戒疏上曰:「于出世道解而勤行,故名解行。」胜鬘宝窟中本曰:「由解行成就得入初地。」唐僧传(慧思传)曰:「解行高明,根识清净。」
【佛学常见辞汇】
知解与修行。
(术语)知解与修行。解理行事也。天台戒疏上曰:「于出世道解而勤行,故名解行。」胜鬘宝窟中本曰:「由解行成就得入初地。」唐僧传(慧思传)曰:「解行高明,根识清净。」
【佛学常见辞汇】
知解与修行。
解行发心
【佛学大辞典】
(术语)起信论三发心之一。菩萨十行之行成就,而发十回向之心也。起信论义记下末曰:「解行发心者,位在十回向,兼取十行。十行位中能解法空顺行十度,行成纯熟,发回向心入十向位,故云解行发心也。」
【三藏法数】
解即解了,行即修行。谓十行位中能解法性本空,顺修六度之行,发回向心,入十回向,故名解行发心。(十行者,欢喜行、饶益行、无瞋恨行、无尽行、离痴乱行、善现行、无著行、尊重行、善法行、真实行也。六度者,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智慧也。十回向者,救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不坏回向、等一切佛回向、至一切处回向、无尽功德藏回向、随顺平等善根回向、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真如相回向、无碍解脱回向、法界无量回向也。)
(术语)起信论三发心之一。菩萨十行之行成就,而发十回向之心也。起信论义记下末曰:「解行发心者,位在十回向,兼取十行。十行位中能解法空顺行十度,行成纯熟,发回向心入十向位,故云解行发心也。」
【三藏法数】
解即解了,行即修行。谓十行位中能解法性本空,顺修六度之行,发回向心,入十回向,故名解行发心。(十行者,欢喜行、饶益行、无瞋恨行、无尽行、离痴乱行、善现行、无著行、尊重行、善法行、真实行也。六度者,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智慧也。十回向者,救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不坏回向、等一切佛回向、至一切处回向、无尽功德藏回向、随顺平等善根回向、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真如相回向、无碍解脱回向、法界无量回向也。)
解空
【佛学大辞典】
(术语)悟解诸法之空相也。佛弟子中以须菩提为解空第一。注维摩经三曰:「肇曰:须菩提,秦言善吉,弟子中解空第一也。」
【佛学常见辞汇】
了解诸法的空相。佛弟子中以须菩提为解空第一。
(术语)悟解诸法之空相也。佛弟子中以须菩提为解空第一。注维摩经三曰:「肇曰:须菩提,秦言善吉,弟子中解空第一也。」
【佛学常见辞汇】
了解诸法的空相。佛弟子中以须菩提为解空第一。
解知见
【佛学大辞典】
(术语)解脱,解脱知见二语之略。五分法身之第四为解脱,第五为解脱知见。解脱为涅槃,解脱知见为自觉證悟涅槃之知慧也。此二者合戒定慧之三者,为五分法身。无量义经曰:「戒定慧解知见生,三昧六通道品发。」(参见:五分法身)
(术语)解脱,解脱知见二语之略。五分法身之第四为解脱,第五为解脱知见。解脱为涅槃,解脱知见为自觉證悟涅槃之知慧也。此二者合戒定慧之三者,为五分法身。无量义经曰:「戒定慧解知见生,三昧六通道品发。」(参见:五分法身)
五分法身
【佛学大辞典】
(术语)以五种功德法成佛身,故曰五分法身。小乘以之为三身中之法身:一、戒,谓如来口意三业离一切过非之戒法身也。二、定,如来之真心寂静,离一切妄念,谓之定法身。三、慧,如来之真智圆明,观达法性,谓之慧法身。即根本智也。四、解脱,如来之心身,解脱一切系缚,谓之解脱法身。即涅槃之德也。五、解脱知见,知已实解脱,谓之解脱知见法身。即后得智也。此五者有次第,由戒而生定。由定而生慧。由慧而得解脱。由解脱而有解脱知见。前三者。就因而受名。后二者。就果而付名。而总是佛之功德也。以此五法成佛身,则谓之五分法身。大乘义章二十本曰:「此五种分别为分,法是其轨则之义,此之五种成身之轨,故名为法。身者是体,此五佛体,故名为身。」行宗记一上曰:「五分法身者,戒定慧从因受名,解脱解脱知见从果受号。由慧断惑,断惑惑无之处名解脱。出缠破障,反照观心名解脱知见。」济缘记三下曰:「五法成身,故名为分。」王介甫金陵话录曰:「五分法身,所谓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此五者,皆以超出五阴故。戒,超色阴;定,超受阴;慧,超想阴;解脱,超行阴;解脱知见,超识阴。」
【佛学常见辞汇】
以五种的功德法,成就佛身,叫做五分法身。一、戒法身,谓如来三业,离一切的过失。二、定法身,谓如来真心寂灭,离一切的妄念。三、慧法身,谓如来真智圆明,通达诸法的性相。四、解脱法身,谓如来的身心,解脱一切的系缚。五、解脱知见法身,谓如来具有了知自己实已解脱的智慧。
【佛学次第统编】
以五种之功德法而成身,谓之五分法身。
一、戒 身口意三业,离一切之过非,谓之戒法身。
二、定 息虑静缘,离一切之妄念,谓之定法身。
三、慧 破惑證真,谓之慧法身。
四、解脱 正习俱断,得尽智,谓之解脱法身。
五、解脱知见 了了觉照,得无生智,谓之解脱知见法身。
【三藏法数】
(出法华玄义释签)
五分法身者,分即分齐;法者,戒定慧诸法也。身者聚也,聚集诸法,以成其身也。(聚集诸法者,谓聚集色受想行识之法也。)
〔一、戒身〕,谓二乘因持无作之戒,戒法成就,證得此身,故名戒身。(二乘者,声闻乘、缘觉乘也。无作戒者,不作意持,任运无犯,名无作戒也。)
〔二、定身〕,谓二乘因修无漏净禅,得證此身,故名定身。(无漏者,不漏落生死也。净禅者,谓因修禅定,能断诸漏,漏即三界烦恼,既无烦恼,心则清净,故名无漏净禅也。)
〔三、慧身〕,谓二乘因修无漏智慧,得證此身,故名慧身。(无漏智慧者,即是观十二因缘,及观四谛之智慧也。修此智慧者,即能断三界烦恼,出离有漏生死也。)
〔四、解脱身〕,解缚得脱,故名解脱。有二种:一者,有为解脱,谓以无漏智慧,断有漏烦恼。二者,无为解脱,谓一切烦恼,灭尽无馀,烦恼既尽,理本无为。由二种解脱,得證此身,故名解脱身。
〔五、解脱知见身〕,知以智知,见以眼见,谓二乘因此智眼于一切法知觉照了,当体即空,悉皆如幻,得證此身,故名解脱知见身。
(术语)以五种功德法成佛身,故曰五分法身。小乘以之为三身中之法身:一、戒,谓如来口意三业离一切过非之戒法身也。二、定,如来之真心寂静,离一切妄念,谓之定法身。三、慧,如来之真智圆明,观达法性,谓之慧法身。即根本智也。四、解脱,如来之心身,解脱一切系缚,谓之解脱法身。即涅槃之德也。五、解脱知见,知已实解脱,谓之解脱知见法身。即后得智也。此五者有次第,由戒而生定。由定而生慧。由慧而得解脱。由解脱而有解脱知见。前三者。就因而受名。后二者。就果而付名。而总是佛之功德也。以此五法成佛身,则谓之五分法身。大乘义章二十本曰:「此五种分别为分,法是其轨则之义,此之五种成身之轨,故名为法。身者是体,此五佛体,故名为身。」行宗记一上曰:「五分法身者,戒定慧从因受名,解脱解脱知见从果受号。由慧断惑,断惑惑无之处名解脱。出缠破障,反照观心名解脱知见。」济缘记三下曰:「五法成身,故名为分。」王介甫金陵话录曰:「五分法身,所谓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此五者,皆以超出五阴故。戒,超色阴;定,超受阴;慧,超想阴;解脱,超行阴;解脱知见,超识阴。」
【佛学常见辞汇】
以五种的功德法,成就佛身,叫做五分法身。一、戒法身,谓如来三业,离一切的过失。二、定法身,谓如来真心寂灭,离一切的妄念。三、慧法身,谓如来真智圆明,通达诸法的性相。四、解脱法身,谓如来的身心,解脱一切的系缚。五、解脱知见法身,谓如来具有了知自己实已解脱的智慧。
【佛学次第统编】
以五种之功德法而成身,谓之五分法身。
一、戒 身口意三业,离一切之过非,谓之戒法身。
二、定 息虑静缘,离一切之妄念,谓之定法身。
三、慧 破惑證真,谓之慧法身。
四、解脱 正习俱断,得尽智,谓之解脱法身。
五、解脱知见 了了觉照,得无生智,谓之解脱知见法身。
【三藏法数】
(出法华玄义释签)
五分法身者,分即分齐;法者,戒定慧诸法也。身者聚也,聚集诸法,以成其身也。(聚集诸法者,谓聚集色受想行识之法也。)
〔一、戒身〕,谓二乘因持无作之戒,戒法成就,證得此身,故名戒身。(二乘者,声闻乘、缘觉乘也。无作戒者,不作意持,任运无犯,名无作戒也。)
〔二、定身〕,谓二乘因修无漏净禅,得證此身,故名定身。(无漏者,不漏落生死也。净禅者,谓因修禅定,能断诸漏,漏即三界烦恼,既无烦恼,心则清净,故名无漏净禅也。)
〔三、慧身〕,谓二乘因修无漏智慧,得證此身,故名慧身。(无漏智慧者,即是观十二因缘,及观四谛之智慧也。修此智慧者,即能断三界烦恼,出离有漏生死也。)
〔四、解脱身〕,解缚得脱,故名解脱。有二种:一者,有为解脱,谓以无漏智慧,断有漏烦恼。二者,无为解脱,谓一切烦恼,灭尽无馀,烦恼既尽,理本无为。由二种解脱,得證此身,故名解脱身。
〔五、解脱知见身〕,知以智知,见以眼见,谓二乘因此智眼于一切法知觉照了,当体即空,悉皆如幻,得證此身,故名解脱知见身。
解界
【佛学大辞典】
(术语)解修法时所结之界场也。(参见:解界法)
(术语)解修法时所结之界场也。(参见:解界法)
解界法
【佛学大辞典】
(术语)真言之修法,初行结界之法((参见:结界)),修法竟,而行解界法,次作拨遣本尊之法。秘藏记钞六曰:「结界者,摄法界归于一处,是一法界之表示也。解界者,开一尘会于法界,是多法界之表示也。一一解前结界之印明,谓为解界。结界时,一一真言,三遍诵之。解界之时,一遍诵之,以成之难而破之易故也。而解界有投花之法,为奉送其本尊投花也。投花时,投向诸佛之本土。本土为法界宫,诸佛乘此投花各还其本土也。」((参见:投花))。
(术语)真言之修法,初行结界之法((参见:结界)),修法竟,而行解界法,次作拨遣本尊之法。秘藏记钞六曰:「结界者,摄法界归于一处,是一法界之表示也。解界者,开一尘会于法界,是多法界之表示也。一一解前结界之印明,谓为解界。结界时,一一真言,三遍诵之。解界之时,一遍诵之,以成之难而破之易故也。而解界有投花之法,为奉送其本尊投花也。投花时,投向诸佛之本土。本土为法界宫,诸佛乘此投花各还其本土也。」((参见:投花))。
解界法
【佛学大辞典】
(术语)真言之修法,初行结界之法((参见:结界)),修法竟,而行解界法,次作拨遣本尊之法。秘藏记钞六曰:「结界者,摄法界归于一处,是一法界之表示也。解界者,开一尘会于法界,是多法界之表示也。一一解前结界之印明,谓为解界。结界时,一一真言,三遍诵之。解界之时,一遍诵之,以成之难而破之易故也。而解界有投花之法,为奉送其本尊投花也。投花时,投向诸佛之本土。本土为法界宫,诸佛乘此投花各还其本土也。」((参见:投花))。
(术语)真言之修法,初行结界之法((参见:结界)),修法竟,而行解界法,次作拨遣本尊之法。秘藏记钞六曰:「结界者,摄法界归于一处,是一法界之表示也。解界者,开一尘会于法界,是多法界之表示也。一一解前结界之印明,谓为解界。结界时,一一真言,三遍诵之。解界之时,一遍诵之,以成之难而破之易故也。而解界有投花之法,为奉送其本尊投花也。投花时,投向诸佛之本土。本土为法界宫,诸佛乘此投花各还其本土也。」((参见:投花))。
解信
【佛学大辞典】
(术语)仰信之对。学教法之道理,由智之道而信也。
(术语)仰信之对。学教法之道理,由智之道而信也。
解夏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七月十五日(旧律)或八月十五日(新律),解夏安居之制也,又曰解制。此日行所谓自恣法。佛说解夏经,佛说受新岁经,佛说新岁经,说其法。岁华纪丽曰:「众僧解夏。」禅苑清规解夏曰:「七月十四日晚,念诵煎汤,来日升堂,人事巡寮煎点,同结夏之仪。」
(术语)七月十五日(旧律)或八月十五日(新律),解夏安居之制也,又曰解制。此日行所谓自恣法。佛说解夏经,佛说受新岁经,佛说新岁经,说其法。岁华纪丽曰:「众僧解夏。」禅苑清规解夏曰:「七月十四日晚,念诵煎汤,来日升堂,人事巡寮煎点,同结夏之仪。」
解夏草
【佛学大辞典】
(植物)解夏之日,僧赠檀越者。盖此日诸比丘取生茆拟如来成道时之吉祥草,坐于此上而行解夏之法,故与以此吉祥草,分福分之意也。释氏要览下曰:「今浙右僧,解夏日,以䌽束茆以遗檀越,谓之解夏草。今详,此草已为五分法身座,故名为吉祥草也。」
(植物)解夏之日,僧赠檀越者。盖此日诸比丘取生茆拟如来成道时之吉祥草,坐于此上而行解夏之法,故与以此吉祥草,分福分之意也。释氏要览下曰:「今浙右僧,解夏日,以䌽束茆以遗檀越,谓之解夏草。今详,此草已为五分法身座,故名为吉祥草也。」
解夏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佛说解夏经,一卷,赵宋法贤译。与增一阿含二十四卷善聚品,佛说受新岁经同本。说七月十五日解夏之法。
(经名)佛说解夏经,一卷,赵宋法贤译。与增一阿含二十四卷善聚品,佛说受新岁经同本。说七月十五日解夏之法。
解悟
【佛学大辞典】
(术语)会得道理也。法华经提婆品曰:「无量众生,闻法解悟。」探玄记一曰:「遂经三载,冥加悟解。」圆觉大疏上之二曰:「先悟后修为解悟,先修后悟为證悟。」宗镜录三十六曰:「若因悟而修即是解悟,若因修而悟即是證悟。」禅源诸诠三曰:「若因悟而修,即是解悟。」
(术语)会得道理也。法华经提婆品曰:「无量众生,闻法解悟。」探玄记一曰:「遂经三载,冥加悟解。」圆觉大疏上之二曰:「先悟后修为解悟,先修后悟为證悟。」宗镜录三十六曰:「若因悟而修即是解悟,若因修而悟即是證悟。」禅源诸诠三曰:「若因悟而修,即是解悟。」
解座
【佛学大辞典】
(杂语)解散法座也。
(杂语)解散法座也。
解拳论
【佛学大辞典】
(书名)一卷,陈那菩萨造。陈真谛译。以藤蛇之譬,说三界无实之义。唐义净译者名为掌中论。同本也。解拳者解拳示人之义。以譬解人之迷执。
(书名)一卷,陈那菩萨造。陈真谛译。以藤蛇之譬,说三界无实之义。唐义净译者名为掌中论。同本也。解拳者解拳示人之义。以譬解人之迷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