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7,分16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4 6 7 8 9 下一页
夏解
真解脱
起信论直解
俱解脱
时解脱
异解
深密解脱经
清净解脱三昧
净土往生论注解
开解
无作解脱门
八种别解脱律仪无表色
无相解脱门
无相无相解脱门
佛类词典(续上)
相续解脱经夏解
真解脱
起信论直解
俱解脱
时解脱
异解
深密解脱经
清净解脱三昧
净土往生论注解
开解
无作解脱门
八种别解脱律仪无表色
无相解脱门
无相无相解脱门
相续解脱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相续解脱地波罗蜜了义经之略名。又相续解脱如来所作随顺处了义经之略名。
(经名)相续解脱地波罗蜜了义经之略名。又相续解脱如来所作随顺处了义经之略名。
夏解
【佛学大辞典】
(术语)夏安居之终日。七月十五日。
(术语)夏安居之终日。七月十五日。
真解脱
【佛学大辞典】
(术语)断一切烦恼障而證得佛之涅槃也。离缚云解,自在云脱。佛之涅槃具法身般若解脱之三德,今就解脱之一德谓之解脱。又二乘之解脱,住于涅槃,故非真解脱。佛以大悲之故不住于涅槃,又以大智之故不住于生死,即为不住涅槃,故云真。涅槃经四相品曰:「真解脱者,即是如来。」唯识论一曰:「由断续生烦恼障故,證真解脱。」同述记一本曰:「解谓离缚,脱谓自在。」
【佛学常见辞汇】
真正的解脱,即佛的涅槃。
(术语)断一切烦恼障而證得佛之涅槃也。离缚云解,自在云脱。佛之涅槃具法身般若解脱之三德,今就解脱之一德谓之解脱。又二乘之解脱,住于涅槃,故非真解脱。佛以大悲之故不住于涅槃,又以大智之故不住于生死,即为不住涅槃,故云真。涅槃经四相品曰:「真解脱者,即是如来。」唯识论一曰:「由断续生烦恼障故,證真解脱。」同述记一本曰:「解谓离缚,脱谓自在。」
【佛学常见辞汇】
真正的解脱,即佛的涅槃。
起信论直解
【佛学大辞典】
(书名)二卷,明释德清直解。其自序曰:「贤首旧疏,科释最为精详。加之记文浩瀚,学者望洋,杳莫可究。余就本疏少删其繁,目为略疏。业已刻双径,率多尊崇。顷念法门寥落,讲席荒凉。(中略)山居禅悦之暇,因祖旧章,率意直注本文。贵在一贯,不假旁引枝蔓。而一心真妄迷悟之义,了然毕见,如视白黑,足有便于初学。」
(书名)二卷,明释德清直解。其自序曰:「贤首旧疏,科释最为精详。加之记文浩瀚,学者望洋,杳莫可究。余就本疏少删其繁,目为略疏。业已刻双径,率多尊崇。顷念法门寥落,讲席荒凉。(中略)山居禅悦之暇,因祖旧章,率意直注本文。贵在一贯,不假旁引枝蔓。而一心真妄迷悟之义,了然毕见,如视白黑,足有便于初学。」
俱解脱
【佛学大辞典】
(术语)九无学之一。钝根之罗汉,唯离烦恼之障,谓之慧解脱。若利根之罗汉,与之俱离一切禅定之障(即定解脱),至于得所谓灭尽定之至极定,是为俱解脱。即离慧与定之二障而得自在者。颂疏二十五曰:「定慧障,名之为俱。」
(术语)九无学之一。钝根之罗汉,唯离烦恼之障,谓之慧解脱。若利根之罗汉,与之俱离一切禅定之障(即定解脱),至于得所谓灭尽定之至极定,是为俱解脱。即离慧与定之二障而得自在者。颂疏二十五曰:「定慧障,名之为俱。」
时解脱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七圣之一。
【三藏法数】
谓前信行钝根之人,欲待时节,及以缘具,方堪入道,故名时解脱。(缘具有六,谓衣、食、床具、处所、说法人、同学人也。)
(术语)七圣之一。
【三藏法数】
谓前信行钝根之人,欲待时节,及以缘具,方堪入道,故名时解脱。(缘具有六,谓衣、食、床具、处所、说法人、同学人也。)
异解
【佛学大辞典】
(术语)差异之见解。八十华严经十七曰:「但入真如,绝异解。」
(术语)差异之见解。八十华严经十七曰:「但入真如,绝异解。」
深密解脱经
【佛学大辞典】
(书名)五卷,元魏菩提流支译。解深密经之旧译。
(书名)五卷,元魏菩提流支译。解深密经之旧译。
清净解脱三昧
【佛学大辞典】
(术语)所住之三昧,无垢清净,离一切之系缚而自在,名曰清净解脱三昧。无量寿经上曰:「诸菩萨众,闻我名字,皆悉逮得清净解脱三昧。」
(术语)所住之三昧,无垢清净,离一切之系缚而自在,名曰清净解脱三昧。无量寿经上曰:「诸菩萨众,闻我名字,皆悉逮得清净解脱三昧。」
净土往生论注解
【佛学大辞典】
(书名)二卷,元魏昙鸾撰。注释天亲之净土论。学徒称曰论注。
(书名)二卷,元魏昙鸾撰。注释天亲之净土论。学徒称曰论注。
开解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了解道理也。无量寿经曰:「心中闭塞,意不开解。」贤愚经二曰:「闻佛说法,咸得开解。」
(术语)了解道理也。无量寿经曰:「心中闭塞,意不开解。」贤愚经二曰:「闻佛说法,咸得开解。」
无作解脱门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又云无愿解脱门,三解脱门之一。于一切生死法中离愿求造作念之禅定也。(参见:三三昧)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无愿解脱门,三解脱门之一。(参见:三解脱门)
【三藏法数】
无作,又云无愿。谓若知一切法无相,则于三界无所愿求;若无愿求,则不造作生死之业;若无生死之业,即无果报之苦而得自在,故名无作解脱门。(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术语)又云无愿解脱门,三解脱门之一。于一切生死法中离愿求造作念之禅定也。(参见:三三昧)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无愿解脱门,三解脱门之一。(参见:三解脱门)
【三藏法数】
无作,又云无愿。谓若知一切法无相,则于三界无所愿求;若无愿求,则不造作生死之业;若无生死之业,即无果报之苦而得自在,故名无作解脱门。(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三三昧
【佛学大辞典】
(术语)是为旧称,新称云三三摩地,译曰三定,三等持,就能修之行而名之。仁王经谓之三空,此就所观之理而名之。十地论谓之三治,此就所断之障而名之。此三昧有有漏无漏二种:有漏定谓之三三昧,无漏定谓之三解脱门。解脱即涅槃,无漏为能入涅槃之门也。犹如有漏曰八背舍,无漏曰八解脱也。三三昧之义:一、空三昧与苦谛之空,无我,二行相相应之三昧也。观诸法为因缘生,无我无我所有。空此我我所二者,故名为空三昧。二、无相三昧,是与灭谛之灭,静,妙,离,四行相相应之三昧也。涅槃离色声香味触五法,男女二相,及三有为相(除住相)之十相,故名为无相。以无相为缘,故名为无相三昧。三、无愿三昧,旧云无作三昧,又云无起三昧。是与苦谛之苦,无常,二行相,集谛之因,集,生,缘,四行相相应之三昧也。苦谛之苦,无常及集谛可厌恶,又道谛之道,如,行,出,四行相如船筏之必舍故总不愿乐之,故以之为缘,谓之无愿三昧。又于诸法无所愿乐,则无所造作,故谓为无,名为无起。但苦谛之空无我二行相与涅槃之相相似,非可厌舍,故无愿三昧中,不取之也。法华经信解品曰:「世尊往昔说法既久,我时在座,身体疲懈,但念空无相无作。」无量寿经上曰:「超越声闻缘觉之地,得空无相无愿三昧。」同下曰:「住空无相无愿之法,无作无起观法如化。」智度论十九曰:「于三界中智慧不著,一切三界转为空无相无作,解脱门。」同二十曰:「涅槃城有三门,所谓空无相无作。(中略)行此法得解脱,到无馀涅槃,以是故名解脱门。」俱舍论二十八曰:「空谓非我,无相谓灭四,无愿谓馀十,诸行相相应,此通净无漏无漏三脱门。」大乘义章二曰:「言无愿者,经中或复名为无作,亦名无起。(中略)此三经论名解脱门,亦名三治,亦名三空义,或复说为三三昧门。三脱三昧经论同说,三治一门如地论说。言三空者,如仁王经,言三脱者就果名也。三障对治,故名三治。言三空者就理彰名,三三昧者,就行名也。」
【佛学常见辞汇】
三种的三昧、即空三昧、无相三昧、无愿三昧。三昧是定的意思。空三昧是观察世间的一切法都是缘生的,也都是虚妄不实的;无相三昧是观察世间的一切形相都是虚妄假有;无愿三昧又名无作三昧,即观一切法幻有,而无所愿求。
【佛学次第统编】
法界次第云三三昧:梵语三昧,华言正定,亦云正心行处。谓众生之心,从无始已来,常不正直,得是三昧,心行正直,故名三昧。
一、有觉有观三昧 谓初心在禅曰见,细心分别禅味曰观。以空无相无作相应心,入于初禅,则一切觉观,皆悉正直,故名有觉有观三昧。
二、无觉有观三昧 谓以空无相无作相应心,将入二禅之时,觉知之心已亡,分别禅昧之念犹在,一切定观,皆悉正直,故名无觉有观三昧。
三、无觉无观三昧 谓以空无相无作相应心,入于三禅,乃至灭受想定时,觉知之心,分别禅味之念俱亡,故名无觉无观三昧。
【三藏法数】
(出法界次第)
梵语三昧,华言正定,亦云正心行处。谓众生之心,从无始已来,常不正直,得是三昧,心行正直,故名三昧。
〔一、有觉有观三昧〕,谓初心在禅曰觉,细心分别禅味曰观。以空、无相、无作相应心入于初禅,则一切觉、观皆悉正直,故名有觉有观三昧。(空、无相、无作,即三解脱门也。)
〔二、无觉有观三昧〕,谓以空、无相、无作相应心将入二禅之时,觉知之心已亡,分别禅味之念犹在。一切定观皆悉正直,故名无觉有观三昧。
〔三、无觉无观三昧〕,谓以空、无相、无作相应心入于三禅乃至灭受想定时,觉知之心、分别禅味之念俱亡,故名无觉无观三昧。
【三藏法数】
(出成实论)
〔一、分修三昧〕,谓定、慧二分,随修一分也。或修定不修慧,或修慧不修定,是名分修三昧。(梵语三昧,华言调直定,亦名正定、正受。)
〔二、共修三昧〕,谓修定亦兼修慧,修慧亦兼修定,是名共修三昧。
〔三、圣正三昧〕,自初果须陀洹已去,圣位所修,名为圣正。谓以定修心,因慧能破烦恼;以慧修心,因定能破烦恼。定慧一时具足,故名圣正三昧。(梵语须陀洹,华言预流。)
(术语)是为旧称,新称云三三摩地,译曰三定,三等持,就能修之行而名之。仁王经谓之三空,此就所观之理而名之。十地论谓之三治,此就所断之障而名之。此三昧有有漏无漏二种:有漏定谓之三三昧,无漏定谓之三解脱门。解脱即涅槃,无漏为能入涅槃之门也。犹如有漏曰八背舍,无漏曰八解脱也。三三昧之义:一、空三昧与苦谛之空,无我,二行相相应之三昧也。观诸法为因缘生,无我无我所有。空此我我所二者,故名为空三昧。二、无相三昧,是与灭谛之灭,静,妙,离,四行相相应之三昧也。涅槃离色声香味触五法,男女二相,及三有为相(除住相)之十相,故名为无相。以无相为缘,故名为无相三昧。三、无愿三昧,旧云无作三昧,又云无起三昧。是与苦谛之苦,无常,二行相,集谛之因,集,生,缘,四行相相应之三昧也。苦谛之苦,无常及集谛可厌恶,又道谛之道,如,行,出,四行相如船筏之必舍故总不愿乐之,故以之为缘,谓之无愿三昧。又于诸法无所愿乐,则无所造作,故谓为无,名为无起。但苦谛之空无我二行相与涅槃之相相似,非可厌舍,故无愿三昧中,不取之也。法华经信解品曰:「世尊往昔说法既久,我时在座,身体疲懈,但念空无相无作。」无量寿经上曰:「超越声闻缘觉之地,得空无相无愿三昧。」同下曰:「住空无相无愿之法,无作无起观法如化。」智度论十九曰:「于三界中智慧不著,一切三界转为空无相无作,解脱门。」同二十曰:「涅槃城有三门,所谓空无相无作。(中略)行此法得解脱,到无馀涅槃,以是故名解脱门。」俱舍论二十八曰:「空谓非我,无相谓灭四,无愿谓馀十,诸行相相应,此通净无漏无漏三脱门。」大乘义章二曰:「言无愿者,经中或复名为无作,亦名无起。(中略)此三经论名解脱门,亦名三治,亦名三空义,或复说为三三昧门。三脱三昧经论同说,三治一门如地论说。言三空者,如仁王经,言三脱者就果名也。三障对治,故名三治。言三空者就理彰名,三三昧者,就行名也。」
【佛学常见辞汇】
三种的三昧、即空三昧、无相三昧、无愿三昧。三昧是定的意思。空三昧是观察世间的一切法都是缘生的,也都是虚妄不实的;无相三昧是观察世间的一切形相都是虚妄假有;无愿三昧又名无作三昧,即观一切法幻有,而无所愿求。
【佛学次第统编】
法界次第云三三昧:梵语三昧,华言正定,亦云正心行处。谓众生之心,从无始已来,常不正直,得是三昧,心行正直,故名三昧。
一、有觉有观三昧 谓初心在禅曰见,细心分别禅味曰观。以空无相无作相应心,入于初禅,则一切觉观,皆悉正直,故名有觉有观三昧。
二、无觉有观三昧 谓以空无相无作相应心,将入二禅之时,觉知之心已亡,分别禅昧之念犹在,一切定观,皆悉正直,故名无觉有观三昧。
三、无觉无观三昧 谓以空无相无作相应心,入于三禅,乃至灭受想定时,觉知之心,分别禅味之念俱亡,故名无觉无观三昧。
【三藏法数】
(出法界次第)
梵语三昧,华言正定,亦云正心行处。谓众生之心,从无始已来,常不正直,得是三昧,心行正直,故名三昧。
〔一、有觉有观三昧〕,谓初心在禅曰觉,细心分别禅味曰观。以空、无相、无作相应心入于初禅,则一切觉、观皆悉正直,故名有觉有观三昧。(空、无相、无作,即三解脱门也。)
〔二、无觉有观三昧〕,谓以空、无相、无作相应心将入二禅之时,觉知之心已亡,分别禅味之念犹在。一切定观皆悉正直,故名无觉有观三昧。
〔三、无觉无观三昧〕,谓以空、无相、无作相应心入于三禅乃至灭受想定时,觉知之心、分别禅味之念俱亡,故名无觉无观三昧。
【三藏法数】
(出成实论)
〔一、分修三昧〕,谓定、慧二分,随修一分也。或修定不修慧,或修慧不修定,是名分修三昧。(梵语三昧,华言调直定,亦名正定、正受。)
〔二、共修三昧〕,谓修定亦兼修慧,修慧亦兼修定,是名共修三昧。
〔三、圣正三昧〕,自初果须陀洹已去,圣位所修,名为圣正。谓以定修心,因慧能破烦恼;以慧修心,因定能破烦恼。定慧一时具足,故名圣正三昧。(梵语须陀洹,华言预流。)
八种别解脱律仪无表色
【佛学大辞典】
(名数)依顺受戒作法,发动善性身口而生之别解脱律仪无表色,又有八种之别:一苾刍律仪无表色,依比丘受具足戒而发者。二苾刍尼律仪无表色,依比丘尼受具足戒而发者。三正学律仪无表色,依式叉摩那受六法而发者(式叉摩那,译曰正学女),四勤策律仪无表色,依沙弥受十戒而发者(沙弥,译曰勤策),五勤策女律仪无表色,依沙弥尼受十戒而发者。六近事律仪无表色,依优婆塞受八戒而发者。七近事女律仪无表色,依优婆夷受八戒而发者。八近住律仪无表色,依优婆塞优婆夷受五戒而发者。
(名数)依顺受戒作法,发动善性身口而生之别解脱律仪无表色,又有八种之别:一苾刍律仪无表色,依比丘受具足戒而发者。二苾刍尼律仪无表色,依比丘尼受具足戒而发者。三正学律仪无表色,依式叉摩那受六法而发者(式叉摩那,译曰正学女),四勤策律仪无表色,依沙弥受十戒而发者(沙弥,译曰勤策),五勤策女律仪无表色,依沙弥尼受十戒而发者。六近事律仪无表色,依优婆塞受八戒而发者。七近事女律仪无表色,依优婆夷受八戒而发者。八近住律仪无表色,依优婆塞优婆夷受五戒而发者。
无相解脱门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解脱之第二,与三三昧中无相三昧同。
【佛学常见辞汇】
三解脱门之一。
【三藏法数】
谓既知一切法空,故观男女、一异等相,实不可得;若能如是通达诸法无相,即得自在,故名无相解脱门。
(术语)三解脱之第二,与三三昧中无相三昧同。
【佛学常见辞汇】
三解脱门之一。
【三藏法数】
谓既知一切法空,故观男女、一异等相,实不可得;若能如是通达诸法无相,即得自在,故名无相解脱门。
无相无相解脱门
【佛学大辞典】
(术语)重三解脱门之第二。(参见:三三昧)中重三昧。
(术语)重三解脱门之第二。(参见:三三昧)中重三昧。
三三昧
【佛学大辞典】
(术语)是为旧称,新称云三三摩地,译曰三定,三等持,就能修之行而名之。仁王经谓之三空,此就所观之理而名之。十地论谓之三治,此就所断之障而名之。此三昧有有漏无漏二种:有漏定谓之三三昧,无漏定谓之三解脱门。解脱即涅槃,无漏为能入涅槃之门也。犹如有漏曰八背舍,无漏曰八解脱也。三三昧之义:一、空三昧与苦谛之空,无我,二行相相应之三昧也。观诸法为因缘生,无我无我所有。空此我我所二者,故名为空三昧。二、无相三昧,是与灭谛之灭,静,妙,离,四行相相应之三昧也。涅槃离色声香味触五法,男女二相,及三有为相(除住相)之十相,故名为无相。以无相为缘,故名为无相三昧。三、无愿三昧,旧云无作三昧,又云无起三昧。是与苦谛之苦,无常,二行相,集谛之因,集,生,缘,四行相相应之三昧也。苦谛之苦,无常及集谛可厌恶,又道谛之道,如,行,出,四行相如船筏之必舍故总不愿乐之,故以之为缘,谓之无愿三昧。又于诸法无所愿乐,则无所造作,故谓为无,名为无起。但苦谛之空无我二行相与涅槃之相相似,非可厌舍,故无愿三昧中,不取之也。法华经信解品曰:「世尊往昔说法既久,我时在座,身体疲懈,但念空无相无作。」无量寿经上曰:「超越声闻缘觉之地,得空无相无愿三昧。」同下曰:「住空无相无愿之法,无作无起观法如化。」智度论十九曰:「于三界中智慧不著,一切三界转为空无相无作,解脱门。」同二十曰:「涅槃城有三门,所谓空无相无作。(中略)行此法得解脱,到无馀涅槃,以是故名解脱门。」俱舍论二十八曰:「空谓非我,无相谓灭四,无愿谓馀十,诸行相相应,此通净无漏无漏三脱门。」大乘义章二曰:「言无愿者,经中或复名为无作,亦名无起。(中略)此三经论名解脱门,亦名三治,亦名三空义,或复说为三三昧门。三脱三昧经论同说,三治一门如地论说。言三空者,如仁王经,言三脱者就果名也。三障对治,故名三治。言三空者就理彰名,三三昧者,就行名也。」
【佛学常见辞汇】
三种的三昧、即空三昧、无相三昧、无愿三昧。三昧是定的意思。空三昧是观察世间的一切法都是缘生的,也都是虚妄不实的;无相三昧是观察世间的一切形相都是虚妄假有;无愿三昧又名无作三昧,即观一切法幻有,而无所愿求。
【佛学次第统编】
法界次第云三三昧:梵语三昧,华言正定,亦云正心行处。谓众生之心,从无始已来,常不正直,得是三昧,心行正直,故名三昧。
一、有觉有观三昧 谓初心在禅曰见,细心分别禅味曰观。以空无相无作相应心,入于初禅,则一切觉观,皆悉正直,故名有觉有观三昧。
二、无觉有观三昧 谓以空无相无作相应心,将入二禅之时,觉知之心已亡,分别禅昧之念犹在,一切定观,皆悉正直,故名无觉有观三昧。
三、无觉无观三昧 谓以空无相无作相应心,入于三禅,乃至灭受想定时,觉知之心,分别禅味之念俱亡,故名无觉无观三昧。
【三藏法数】
(出法界次第)
梵语三昧,华言正定,亦云正心行处。谓众生之心,从无始已来,常不正直,得是三昧,心行正直,故名三昧。
〔一、有觉有观三昧〕,谓初心在禅曰觉,细心分别禅味曰观。以空、无相、无作相应心入于初禅,则一切觉、观皆悉正直,故名有觉有观三昧。(空、无相、无作,即三解脱门也。)
〔二、无觉有观三昧〕,谓以空、无相、无作相应心将入二禅之时,觉知之心已亡,分别禅味之念犹在。一切定观皆悉正直,故名无觉有观三昧。
〔三、无觉无观三昧〕,谓以空、无相、无作相应心入于三禅乃至灭受想定时,觉知之心、分别禅味之念俱亡,故名无觉无观三昧。
【三藏法数】
(出成实论)
〔一、分修三昧〕,谓定、慧二分,随修一分也。或修定不修慧,或修慧不修定,是名分修三昧。(梵语三昧,华言调直定,亦名正定、正受。)
〔二、共修三昧〕,谓修定亦兼修慧,修慧亦兼修定,是名共修三昧。
〔三、圣正三昧〕,自初果须陀洹已去,圣位所修,名为圣正。谓以定修心,因慧能破烦恼;以慧修心,因定能破烦恼。定慧一时具足,故名圣正三昧。(梵语须陀洹,华言预流。)
(术语)是为旧称,新称云三三摩地,译曰三定,三等持,就能修之行而名之。仁王经谓之三空,此就所观之理而名之。十地论谓之三治,此就所断之障而名之。此三昧有有漏无漏二种:有漏定谓之三三昧,无漏定谓之三解脱门。解脱即涅槃,无漏为能入涅槃之门也。犹如有漏曰八背舍,无漏曰八解脱也。三三昧之义:一、空三昧与苦谛之空,无我,二行相相应之三昧也。观诸法为因缘生,无我无我所有。空此我我所二者,故名为空三昧。二、无相三昧,是与灭谛之灭,静,妙,离,四行相相应之三昧也。涅槃离色声香味触五法,男女二相,及三有为相(除住相)之十相,故名为无相。以无相为缘,故名为无相三昧。三、无愿三昧,旧云无作三昧,又云无起三昧。是与苦谛之苦,无常,二行相,集谛之因,集,生,缘,四行相相应之三昧也。苦谛之苦,无常及集谛可厌恶,又道谛之道,如,行,出,四行相如船筏之必舍故总不愿乐之,故以之为缘,谓之无愿三昧。又于诸法无所愿乐,则无所造作,故谓为无,名为无起。但苦谛之空无我二行相与涅槃之相相似,非可厌舍,故无愿三昧中,不取之也。法华经信解品曰:「世尊往昔说法既久,我时在座,身体疲懈,但念空无相无作。」无量寿经上曰:「超越声闻缘觉之地,得空无相无愿三昧。」同下曰:「住空无相无愿之法,无作无起观法如化。」智度论十九曰:「于三界中智慧不著,一切三界转为空无相无作,解脱门。」同二十曰:「涅槃城有三门,所谓空无相无作。(中略)行此法得解脱,到无馀涅槃,以是故名解脱门。」俱舍论二十八曰:「空谓非我,无相谓灭四,无愿谓馀十,诸行相相应,此通净无漏无漏三脱门。」大乘义章二曰:「言无愿者,经中或复名为无作,亦名无起。(中略)此三经论名解脱门,亦名三治,亦名三空义,或复说为三三昧门。三脱三昧经论同说,三治一门如地论说。言三空者,如仁王经,言三脱者就果名也。三障对治,故名三治。言三空者就理彰名,三三昧者,就行名也。」
【佛学常见辞汇】
三种的三昧、即空三昧、无相三昧、无愿三昧。三昧是定的意思。空三昧是观察世间的一切法都是缘生的,也都是虚妄不实的;无相三昧是观察世间的一切形相都是虚妄假有;无愿三昧又名无作三昧,即观一切法幻有,而无所愿求。
【佛学次第统编】
法界次第云三三昧:梵语三昧,华言正定,亦云正心行处。谓众生之心,从无始已来,常不正直,得是三昧,心行正直,故名三昧。
一、有觉有观三昧 谓初心在禅曰见,细心分别禅味曰观。以空无相无作相应心,入于初禅,则一切觉观,皆悉正直,故名有觉有观三昧。
二、无觉有观三昧 谓以空无相无作相应心,将入二禅之时,觉知之心已亡,分别禅昧之念犹在,一切定观,皆悉正直,故名无觉有观三昧。
三、无觉无观三昧 谓以空无相无作相应心,入于三禅,乃至灭受想定时,觉知之心,分别禅味之念俱亡,故名无觉无观三昧。
【三藏法数】
(出法界次第)
梵语三昧,华言正定,亦云正心行处。谓众生之心,从无始已来,常不正直,得是三昧,心行正直,故名三昧。
〔一、有觉有观三昧〕,谓初心在禅曰觉,细心分别禅味曰观。以空、无相、无作相应心入于初禅,则一切觉、观皆悉正直,故名有觉有观三昧。(空、无相、无作,即三解脱门也。)
〔二、无觉有观三昧〕,谓以空、无相、无作相应心将入二禅之时,觉知之心已亡,分别禅味之念犹在。一切定观皆悉正直,故名无觉有观三昧。
〔三、无觉无观三昧〕,谓以空、无相、无作相应心入于三禅乃至灭受想定时,觉知之心、分别禅味之念俱亡,故名无觉无观三昧。
【三藏法数】
(出成实论)
〔一、分修三昧〕,谓定、慧二分,随修一分也。或修定不修慧,或修慧不修定,是名分修三昧。(梵语三昧,华言调直定,亦名正定、正受。)
〔二、共修三昧〕,谓修定亦兼修慧,修慧亦兼修定,是名共修三昧。
〔三、圣正三昧〕,自初果须陀洹已去,圣位所修,名为圣正。谓以定修心,因慧能破烦恼;以慧修心,因定能破烦恼。定慧一时具足,故名圣正三昧。(梵语须陀洹,华言预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