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1023,分69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5  6  7  8 下一页
词典(续上)
解说
解携
解识
解绶
免解
解发
讲解
不解事
解网
解严
注解
注解
注解
求解
解散
《漢語大詞典》:解说(解説)
解脱,解下。周礼·春官·司常“建廞车之旌” 汉 郑玄 注:“葬云建之,则行廞车解説之。” 陆德明 释文:“説,吐活反。”
分類:解脱解下
《國語辭典》:解携(解攜)  拼音:jiě xī
分手、别离。唐。高适宋中遇林虑杨十七山人因而有别〉诗:「游子益思归,罢琴伤解携。」唐。杜甫水宿遣兴奉呈群公〉诗:「异县惊虚往,同人惜解携。」
《漢語大詞典》:解识(解識)
(1).犹解释。 宋 本《〈颜氏家训〉序》:“余曰:‘凡字以詮义,字犹未识,义安能见?旋云小小,颇亦怱怱。’众乃谢余,令为解识。余遂作音义以晓之。”
(2).知晓;熟悉。 宋 蔡绦 铁围山丛谈卷六:“举筯,沙鱼线甚俊。 吕丞相 喜问:‘君解识此物耶?’” 清 吴伟业 《夜游虎丘剑池》诗:“轆轤夜半语空中,无人解识兴亡意。” 陈少白 《兴中会革命史别录》:“予操普通语相与周旋,谓居 中国 久,言语风习,解识不少,近则经商于 香港 也。”
《國語辭典》:解绶(解綬)  拼音:jiě shòu
解下印绶,即辞官卸任。南朝梁。萧统 陶渊明传:「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喻世明言。卷四○。沈小霞相会出师表》:「休解绶,慢投簪,从来日月岂常阴?」也作「解龟」。
《漢語大詞典》:解印绶(解印綬)
解下印绶。谓辞免官职。汉书·薛宣传:“ 游 ( 谢游 )得檄,亦解印綬去。” 宋 岳珂 桯史·李敬子:“ 敬子 解其意。一夕,解印綬遁去。” 梁启超 《匈牙利爱国者噶苏士传》第十二节:“ 噶苏士 既解印綬,旋察 古鲁家 之异志,知事不可为,乃避难于 突厥 。”亦省作“ 解綬 ”、“ 解印 ”。 汉 蔡邕 《文范先生陈仲弓铭》:“郡政有错,争之不从,即解綬去。” 唐 王维 《济上四贤咏》:“解印归田里,贤哉此丈夫。” 元 张可久 《朱履曲·归兴》曲:“堂上先生解印,松边稚子迎门。” 清 李渔 《慎鸾交·谲讽》:“下官 苏州 太守 卜康民 ,地处衝繁,事多盘错,未得掛冠之便,难萌解綬之心。”
《漢語大詞典》:免解
宋 承 五代 后唐 制,举人获准不经解试(荐名于朝廷的地方考试),直接参加礼部试,称“免解”。宋史·选举志三:“旧,太学遇覃恩无免解法, 孝宗 始创行之。” 宋 赵昇 朝野类要·举业:“﹝十岁以下﹞若能通五经以上,则可以州官荐入於朝廷,而必送中书省覆试,中,则可免解。”
《國語辭典》:解发(解發)  拼音:jiè fā
押送。如:「解发要犯赴京城。」宋。赵升《朝野类要。卷一。故事。等子》:「军头引见司等子,旧是诸州解发强勇之人,经由递传至京师。」
《國語辭典》:讲解(講解)  拼音:jiǎng jiě
1.解说分析。《宋史。卷三二九。常秩传》:「秩长于《春秋》,至斥孙复所学为不近人情。著讲解数十篇,自谓『圣人之道,皆在于是。』」
2.和解、讲和。《史记。卷七。项羽本纪》:「项王、范增疑沛公之有天下,业已讲解,又恶负约,恐诸侯叛之。」
《國語辭典》:不解事  拼音:bù jiě shì
不明事理。如:「你怎么这般不解事。」
分類:不懂事
《國語辭典》:解网(解網)  拼音:jiě wǎng
古代田猎围捕野兽时,收去三面网,只留下一面,不忍赶尽杀绝。比喻宽厚有仁德。《南史。卷二六。袁湛传》:「幸因约法之弘,承解网之宥,犹当降等薪粲。」《乐府诗集。卷二○。鼓吹曲辞五。南朝梁。沈约。汉东流》:「至仁解网,穷鸟入怀。」
《國語辭典》:解严(解嚴)  拼音:jiě yán
解除戒严,恢复平常的状态。《南史。卷一。宋武帝本纪》:「十四年正月壬戌,帝至彭城,解严息甲。」《旧唐书。卷二四。礼仪志四》:「及边陲罢警,戎务解严,方奖励于易象。」
《漢語大詞典》:注解(註解)
神鬼名。民间传说指阴司第一阎王殿中职掌解送鬼魂并令其注册者。 清 李斗 《扬州画舫录·新城北录中》:“一为 关帝 、二十四功曹、二十四註解、北极、五祖、天师出跡。”
《漢語大詞典》:注解(註解)
(1).用文字来解释字句。 明 李贽 《答邓石阳书》:“昨者復书‘真空’十六字,已説得无渗漏矣,今復为註解以请正,何如?”镜花缘第九三回:“不是《博雅》《方言》的别名,就是山海经拾遗记的冷名,先要註解,岂能雅俗共赏。”
(2).解释字句的文字。 元 无名氏 《端正好》套曲:“初学篤志真心爱,广看些经书註解,忽然间心地悟豁然开。” 明 吕楠 《朱四子抄释》卷一:“读书须是将本文熟读,且咀嚼有味,若有理会不得处,然后将註解看,方是有益。” 清 朱之瑜 《答桐山知几书》:“故不肖於古文子史中註解时有批抹者,此惟可与知者道耳,与庸人言,无不抵掌而笑。”
《國語辭典》:注解  拼音:zhù jiě
1.解释字句的意义。《后汉书。卷七九。儒林传上。杨伦传》:「扶风杜林传古文尚书,林同郡贾逵为之作训,马融作传,郑玄注解,由是古文尚书遂显于世。」宋。邢炳 孝经注疏序:「诸家注解,皆荣华其言,妄生穿凿。」
2.解释字句意义的文字。三国吴。陆绩 述玄:「后数年专精读之,半岁閒粗觉其意,于是草创注解。」宋。赵与时《宾退录》卷一:「灵素被旨修道书,改正诸家醮仪,校雠丹经、灵篇,删修注解。」
《國語辭典》:求解  拼音:qiú jiě
1.请求解除祸难。《史记。卷七五。孟尝君传》:「囚孟尝君,谋欲杀之。孟尝君使人抵昭王幸姬求解。」《醒世恒言。卷二九。卢太学诗酒傲王侯》:「却说汪知县几日间连接数十封书札,都是替卢楠求解的。」
2.求得明白、解悟。南朝宋。谢灵运 辨宗论:「同游诸道人,并业心神道,求解言外。」
3.请求解答。《初刻拍案惊奇》卷一九:「此间孀妇谢小娥示我十二字谜语,每来寺中求解。」
《國語辭典》:解散  拼音:jiě sàn
1.离散。《汉书。卷七六。张敞传》:「由是盗贼解散,传相捕斩。」《文选。孔安国。尚书序》:「焚书坑儒,天下学士逃难解散。」
2.一种口令。为疏散群集的人群时所使用。
3.以强制力消除已结合的团体。如:「解散国会」。
《漢語大詞典》:解散髻
古代的一种束发形式。南齐书·王俭传:“﹝ 王俭 ﹞作解散髻,斜插幘簪,朝野慕之,相与放効。” 清 洪亮吉 《解散髻》诗:“一代风流比 谢安 ,插簪散髻解朝冠。”自注:“ 王俭 为国子祭酒,作解散髻斜插簪,尝谓人曰:‘ 江 左风流宰相,惟有 谢安 。’意以自比。”南史·王俭传作“解散幘”。亦省作“ 解散 ”。 唐 陆龟蒙 《和酒病偶作》:“唯欠白綃笼解散, 洛 生閒咏两三声。”
分類:束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