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难住了(难住了)  拼音:nàn zhù le
事情或问题困难,使人无法解决。如:「你这个问题,真把我难住了。」《镜花缘》第一○回:「我们常在海外,这样怪鸟,倒也少见。向来九公最是知古知今,大约今日也要难住了。」
《国语辞典》:想法子  拼音:xiǎng fá zi
谋求解决的办法。《文明小史》第四一回:「等我穷到那步田地,你再和我想法子罢。」
《国语辞典》:慰安妇(慰安妇)  拼音:wèi ān fù
二次大战期间,日本军方为解决中国战区及太平洋战区日军之性需求,从占领区中国大陆、朝鲜、台湾、印尼等地强迫或诱骗等手段徵调妇女充当军妓,受到不人道待遇,在日本的文书上称为「慰安妇」。
《國語辭典》:釜底抽薪  拼音:fǔ dǐ chōu xīn
薪,柴火。釜底抽薪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儒林外史》第五回:「如今有个理,是『釜底抽薪』之法。」
《漢語大詞典》:圪塔
亦作“ 圪墶 ”。亦作“ 圪瘩 ”。
(1).皮肤上突起的或肌肉上结成的硬块。 王汶石 《风雪之夜》:“他拉着衣襟……果然满胸膛上的圪塔肉都露在外面。”
(2).线、绳或布条的结。
(3).比喻不易解决的问题。
(4).方言。量词。犹块。 李季 《王贵与李香香》第三部二:“一圪瘩石头两圪瘩砖,你不知道妹妹怎么难!”
(5).方言。坷垃,土块。 丁玲 《粮秣主任》:“后来才知道,人家已经自己找下‘对象’了,还不是一个耍土圪塔的。”
(6).方言。指性情固执的人。 李季 《当红军的哥哥回来了》一:“家在边区不象个边区人,我爹爹也是个顽固圪墶。”
(7).方言。地方。 高玉宝 《高玉宝》第十三章:“他一个孩子,又没出过远门,下了船知道往哪圪墶去?”
(8).形容动作急骤。 元 关汉卿 《单刀会》第一折:“那汉酒中劣性显英豪,圪塔的揪住寳带,没揣的举起钢刀。”
(9).小丘,矮冈。
《國語辭典》:对症下药(對症下藥)  拼音:duì zhèng xià yào
针对病症开方用药。比喻针对问题所在,做有效处理。《儿女英雄传》第三三回:「不想这樊迟是话不问,偏偏的要请学稼请学圃起来,夫子深恐他走入长沮桀溺的一路,倘然这班门弟子,都要这等起来,如苍生何,所以才对症下药,合他讲那上好礼的三句。」也作「对症发药」、「对症用药」。
《漢語大詞典》:对抗性矛盾(對抗性矛盾)
采取外部冲突形式才能解决的矛盾。
《國語辭典》:法医学(法醫學)  拼音:fǎ yī xué
由医学、药物学等学识技术,研究法律上各种问题,以鉴定创伤,受毒,判决生死等因的医学。
《国语辞典》:急人之困  拼音:jí rén zhī kùn
热心卖力的帮别人解决困难。《史记。卷七七。魏公子传》:「胜所以自附为婚姻者,以公子之高义,为能急人之困。」也作「急人之难」。
《國語辭典》:横生枝节(橫生枝節)  拼音:héng shēng zhī jié
原指树木旁生许多枝节。后比喻主要问题尚未解决,却又意外引来一些其他问题。《清史稿。卷四四二。周德润传》:「商可通,兵可撤,犹谓守约非背约也。五条外横生枝节,若犹迁就,其何能国?」
《國語辭典》:和平共处(和平共處)  拼音:hé píng gòng chǔ
制度不同的国家,或有争执的双方,以和平的方式解决彼此争端,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和平相处。
《國語辭典》:不痛不痒(不痛不癢)  拼音:bù tòng bù yǎng
1.做事不痛快、不俐落。如:「他做事的态度总是不痛不痒,令人气愤!」
2.没关系,不切中要害。《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八二回:「我听了,不觉十分纳闷。怎么说了半天,都是些不痛不痒的话,内中不知到底有什么原故。」
《漢語大詞典》:不疼不痒
比喻说话做事只是做样子应景,不解决实际问题。例如:不疼不痒的批评。
《漢語大詞典》:冰解的破
冰冻融解,箭靶射中。比喻问题解决,障碍消除。 清 曾国藩 《〈经史百家简编〉序》:“惟校讐之学,我朝独为卓絶, 乾 嘉 间巨儒辈出,讲求音声故训,校勘疑误,冰解的破,度越前世矣。”
《漢語大詞典》:车到山前必有路(車到山前必有路)
谚语。比喻虽有难处,但到一定时候,问题总会解决。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一部一:“真是常言说得好:车到山前必有路,老天爷饿不死没眼的家雀。” 梁斌 《播火记》二五:“他左思右想,猛地,把烟袋向上一扬,说:‘好!车到山前必有路。’”《收穫》1981年第6期:“多数人说:‘可着肚子吃,吃一顿算一顿,吃光了再想办法,车到山前自有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