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不觉三相
【佛学次第统编】
复次,依不觉故,生三种相,与彼不觉,相应不离。
一者、无明业相 以依不觉故心动,说名为业,觉则不动,动则有苦,果不离因故。
二者、能见相 以依动故能见,不动则无见。
三者、境界相 以依能见,故境界妄现,离见则无境界。
不觉六相
【佛学次第统编】
不觉以有境界缘故,复生六种相,云何为六。
一者、智相 依于境界,心起分别,爱与不爱故。
二者、相续相 依于智故,生其苦乐,觉心起念,相应不断故。
三者、执取相 依于相续,缘念境界,住持苦乐,心起著故。
四者、计名字相 依于妄执,分别假名言相故。
五者、起业相 依于名字,寻名取著,造种种业故。
六者、业系苦相 以依业报,不自在故。
当知无明能生一切染法,以一切染法皆是不觉相故。
觉不觉二相
【佛学次第统编】
复次觉与不觉,有二种相,一者同相,二者异相。
一、同相者 譬如种种瓦器,皆同微尘性相,如是无漏无明种种业幻,皆同真如性相。是故修多罗中,依于此义,说一切众生,本来常住,入于涅槃,菩提之法,非可修相,非可作相,毕竟无得,亦无色相可见。而有见色相者,唯是随染业幻所作,非是智色不空之性,以智相无可见故。
二、异相者 如种种瓦器,各各不同,如是无漏无明,随染幻差别性染幻差别故。
等觉位
【佛学次第统编】
经云:「如来逆流,如是菩萨顺行而至,觉际入交,名为等觉。」疏云:「此位将明菩萨始觉,等于如来妙觉,故先举如来,而言逆流者。盖谓如来,已先證入妙觉果海,无复进取,但惟不舍众生,倒驾慈航,逆流而出。而此菩萨,乃言顺行而至者,谓其进取未竟,方趣果海,顺流而入也。觉际入交者,菩萨始觉,与佛妙觉,分齐正齐,但顺背之不同耳。」
不知不觉
【俗语佛源】
鸠摩罗什所译《维摩诘经·不思议品》说:「若菩萨住是解脱者,以须弥(山名)之高广,内(纳)芥子中,无所增减,须弥山王本相如故;而四天王、忉利诸天,不觉不知已之所入。唯应度者,乃见须弥入芥子中,是名不可思议法门。」后因以用「不知不觉」形容不经意,没有觉察到。如《野叟曝言》第三回:「两人不及细说,将身上衣裳略搅掉些水气,不知不觉,天已昏黑。」又如茅盾《色盲》二:「林白霜手里的笔,不知不觉就停下来了。」(李明权)
三种发相──觉观三种发相
【三藏法数】
(出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
初心在缘曰觉,细心分别曰观。
〔一、明利心中觉观发相〕,谓修禅之人,宿无善根,现修定时,善法不起。但觉观攀缘念念不住,三毒之中,或缘贪,或缘瞋,或缘痴,如是经年累月,而不得定。此为明利心中觉观发相。
〔二、半明半昏觉观发相〕,谓修禅之人,于摄念时,虽了觉观烦恼念念不住,但随所缘,或明或昏;明则觉观攀缘起诸思想,昏则无记瞪瞢,无所觉知,是为半明半昏觉观发相。
〔三、一向沉昏觉观发相〕,谓修禅之人,于修禅定时,心虽一向昏闇犹如睡眠,然于昏昏之中,切切攀缘觉观不住,是名沉昏觉观发相。
三观──圆觉三观
【三藏法数】
(出圆觉经略疏)
〔一、奢摩他〕,梵语奢摩他,华言止。止即止寂之义。谓欲求圆觉者,以净觉心,取静为行,而于染净等境,心不妄缘,即是体真止,义当空观。故经云:由寂静故,十方世界诸如来心于中显现,如镜中像。此方便者,名奢摩他。(体真止者,谓体达无明颠倒之妄,即是实相之真也。)
〔二、三摩钵提〕,梵语三摩钵提,华言等持。昏沉掉举皆离曰等,令心专注一境曰持。谓欲求圆觉者,以净觉心,知觉心性及与根尘,皆因幻化而有,遂起幻修以除诸幻,即是方便随缘止,义当假观。故经云:所圆妙行,如土长苗,此方便者,名三摩钵提。(方便随缘止者,谓随缘历境,安心不动也。)
〔三、禅那〕,梵语禅那,华言静虑。静即定,虑即慧也。谓欲求圆觉者,以净觉心,不取幻化及诸静相,便能随顺寂灭境界,即是息二边止,义当中观。故经云:自他身心所不能及,众生寿命皆为浮想,此方便者,名为禅那。(息二边止者,谓不分别生死、涅槃、止息、有无等二边之相也。)
四觉──起信四觉
【三藏法数】
(出起信论)
〔一、本觉〕,谓一切众生自性清净心源,离于妄念,即寂而照,等虚空界,无所不遍,法界一相,即是如来平等法身,故名本觉。
〔二、相似觉〕,谓圆教十信位中,由始觉之功,见、思粗惑既已断竟,尚馀无明细惑未破,所觉之理,非真本觉,唯得名为相似,故名相似觉。(十信者,信心、念心、精进心、慧心、定心、不退心、护法心、回向心、戒心、愿心也。)
〔三、随分觉〕,谓圆教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位中,分破无明之惑,故得分分是真本觉,故名随分觉。(十住者,发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贵住、方便具足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法王子住、灌顶住也。十行者,欢喜行、饶益行、无瞋恨行、无尽行、离痴乱行、善现行、无著行、尊重行、善法行、真实行也。十回向者,救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不坏回向、等一切佛回向、至一切处回向、无尽功德藏回向、随顺平等善根回向、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真如相回向、无缚解脱回向、法界无量回向也。十地者,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也。)
〔四、究竟觉〕,谓圆教极果,妙觉位中,无明之惑既尽,本觉之体全彰,得心见性,心即常住,是名究竟觉。
审因心果觉
【三藏法数】
佛语阿难:若欲捐舍小乘,入佛知见,应当审观因地发心,与果地觉,为同为异者。盖为阿难不知众生本具之因心,即如来所證之果觉,如来所證之果觉,即众生本具之因心;故令其谛审观察,决定知因心果觉本来不异也。若能即此不异之心,而为立行进修之本,则无上菩提,决定成就矣。(梵语菩提,华言道。)
上合诸佛本觉妙心
【三藏法数】
本觉妙心,即诸佛本然觉了妙明真心也。谓菩萨极證寂灭,十方圆明,体同诸佛。故能起同体大慈,与众生乐。显应十方,现身说法,圣凡等度,有愿必从,是为殊胜。
觉行圆满
【三藏法数】
谓三惑净尽,众德悉备,位登妙觉,行满果圆,故名觉行圆满。(三惑者,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也。)
明利心中觉观发相
【三藏法数】
谓修禅之人,宿无善根,现修定时,善法不起。但觉观攀缘念念不住,三毒之中,或缘贪,或缘瞋,或缘痴,如是经年累月,而不得定。此为明利心中觉观发相。
半明半昏觉观发相
【三藏法数】
谓修禅之人,于摄念时,虽了觉观烦恼念念不住,但随所缘,或明或昏;明则觉观攀缘起诸思想,昏则无记瞪瞢,无所觉知,是为半明半昏觉观发相。
一向沉昏觉观发相
【三藏法数】
谓修禅之人,于修禅定时,心虽一向昏闇犹如睡眠,然于昏昏之中,切切攀缘觉观不住,是名沉昏觉观发相。
觉法自性性意生身
【三藏法数】
谓通教第八地菩萨,觉了一切诸法自性之性,如幻如化,悉无所有;以无量神力,普入一切佛刹,迅疾如意,自在无碍,是名觉法自性性意生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