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不取正觉
【佛学常见辞汇】
佛得无上正等正觉,然后成佛,简称为正觉,不取正觉就是不成佛之义。
本觉智
【佛学常见辞汇】
一切众生本来就有的觉性智慧。
觉照
【佛学常见辞汇】
用觉悟的心来观照一切。
缘觉慧
【佛学次第统编】
梵语辟支迦罗,此翻独觉,亦翻缘觉。无佛世自能悟道,故名独觉。观十二因缘悟道,故名缘觉。然十二因缘,亦须佛说。秉说观察,功行成熟,所以出无佛世方能自悟。但此人根性稍利,不藉多闻,又以乐独善寂,不起烦恼,稍胜声闻人也。观十二因缘,所谓无明缘行,乃至生缘老死忧悲苦恼,此是十二因缘生相。无明灭则行灭,乃至生灭则老死忧悲苦恼灭,此是十二因缘灭相。是中无明、行、爱、取、有五支,还是集谛;识、名色、六入、触、受、生、老死七支,还是苦谛;因灭果灭,即是灭谛;观因缘生灭之智,即是道谛。而中乘根利,故先观集谛也。
因缘二种缘觉
【佛学次第统编】
四教仪云辟支迦罗,是天竺之言,此土翻为缘觉。此人宿世福德,神根胜利,学十二因缘以悟道也。缘觉有二种,一独觉,二因缘觉。
一、明独觉辟支迦罗 独觉辟支迦罗者,苦佛不出世,佛法已灭,是人先世因缘,能独出智慧,不从他闻,自以智慧得道,故名独觉。
二、明因缘觉 因缘觉者,是人道根淳熟,藉小因缘而能觉悟也。
小大二种缘觉
【佛学次第统编】
此二种辟支迦罗,皆有大小不同。今明独觉辟支迦罗,具有二种:
一、小辟支迦罗 小辟支迦罗者,本是学人。在人间生,是时无佛,佛法已灭。或须陀洹七生既满,不受八生,自悟成道。是人不名为佛,亦非罗汉,名曰小辟支迦罗。若论其道力,或有不如舍利弗等大罗汉也。
二、大辟支迦罗 大辟支迦罗,于二百劫中作功德,增长智慧,得三十二相分(见后文),或三十二相,或三十相二十九相,乃至一相。于九种阿罗汉中,智慧利胜,于诸深法总相别相,能知能入。久修习定,常乐独处,有如是相,名大辟支迦罗也。
皆历三种十二因缘,十种十二因缘,分别小大也,若因缘觉分别小大亦如是。
小大二种缘觉
(声闻五位修證表)
┌一、多贪不净观
│二、多瞋慈悲观
┌一、五停心┤三、多散数息观
│     │四、多痴因缘观
│     └五、多障念佛观
│     ┌一、观身不净
│     │二、观受是苦
┌一、资粮位┤二、别相念┤
│     │     │三、观心无常
│     │     └四、观法无我
│     │     ┌一、观身及受心法皆不净
│     │     │二、观受及身心法皆是苦
│     └三、总相念┤
│           │三、观心及身受法及无常
│           └四、观法及身受心皆无我
声闻五位修證┤     ┌一、煖位
│     │二、顶位
│二、加行位┤
│     │三、忍位…一、下忍 二、中忍 三、上忍
│     └四、世第一位
│三、通达位(又名见道位)…预流向、预流果
│            ┌一、一来向、一来果
│四、修习位(又名修道位)┤二、不还向、不还果
│            └三、罗汉向
└五、无学位…罗汉果
(声闻七方便四果)
┌五停心观┐
│别相念处├三贤 ┐
│总相念处┘   │
│煖   ┐   ├七方便
│顶   │   │
│    ├四善根┘
声闻七方便四果┤忍   │
│世第一法┘
│预流果……………┐
│一来果……………│
│        ├四果
│不还果……………│
└声闻果……………┘
觉不觉
【佛学次第统编】
阿黎耶识有二种义,能摄一切法,生一切法:一者觉义,二者不觉义。
本觉随染二相
【佛学次第统编】
复次本觉随染分别,生二种相,与彼本觉,不相舍离:一者智净相,二者不思议业相。
一、智净相者 谓依法力熏习,如实修行,满足方便故。破和合识相,灭相续心相,显现法身,智淳净故。此义云何?以一切心识之相,皆是无明。无明之相,不离觉性,非可坏,非不可坏。如大海水,因风波动,水相风相,不相舍离,而水非动性,若风止灭,动相则灭,湿性不坏故。如是众生自性清净心,因无明风动,心与无明,俱无形相,不相舍离,而心非动性,若无明灭,相续则灭,智性不坏故。
二、不思议业相者 以依智净相,能作一切胜妙境界,所谓无量功德之相,常无断绝,随众生根,自然相应,种种而现,得利益故。
觉体四相
【佛学次第统编】
复次,觉体相者,有四种大义,与虚空等,犹如净镜。
一者、如实空镜 远离一切心境界相,无法可现,非觉照义故。
二者、因熏习镜 谓如实不空,一切世间境界,悉于中现,不出不入,不失不坏,常住一心,以一切法,即真实性故。又一切染法,所不能染,智体不动,具足无漏熏众生故。
三者、法出离镜 谓不空法,出烦恼碍智碍,离和合相,淳净明故。
四者、缘熏习镜 谓依法出离故,遍照众生之心,令修善根,随念示现故。
不觉三相
【佛学次第统编】
复次,依不觉故,生三种相,与彼不觉,相应不离。
一者、无明业相 以依不觉故心动,说名为业,觉则不动,动则有苦,果不离因故。
二者、能见相 以依动故能见,不动则无见。
三者、境界相 以依能见,故境界妄现,离见则无境界。
不觉六相
【佛学次第统编】
不觉以有境界缘故,复生六种相,云何为六。
一者、智相 依于境界,心起分别,爱与不爱故。
二者、相续相 依于智故,生其苦乐,觉心起念,相应不断故。
三者、执取相 依于相续,缘念境界,住持苦乐,心起著故。
四者、计名字相 依于妄执,分别假名言相故。
五者、起业相 依于名字,寻名取著,造种种业故。
六者、业系苦相 以依业报,不自在故。
当知无明能生一切染法,以一切染法皆是不觉相故。
觉不觉二相
【佛学次第统编】
复次觉与不觉,有二种相,一者同相,二者异相。
一、同相者 譬如种种瓦器,皆同微尘性相,如是无漏无明种种业幻,皆同真如性相。是故修多罗中,依于此义,说一切众生,本来常住,入于涅槃,菩提之法,非可修相,非可作相,毕竟无得,亦无色相可见。而有见色相者,唯是随染业幻所作,非是智色不空之性,以智相无可见故。
二、异相者 如种种瓦器,各各不同,如是无漏无明,随染幻差别性染幻差别故。
等觉位
【佛学次第统编】
经云:「如来逆流,如是菩萨顺行而至,觉际入交,名为等觉。」疏云:「此位将明菩萨始觉,等于如来妙觉,故先举如来,而言逆流者。盖谓如来,已先證入妙觉果海,无复进取,但惟不舍众生,倒驾慈航,逆流而出。而此菩萨,乃言顺行而至者,谓其进取未竟,方趣果海,顺流而入也。觉际入交者,菩萨始觉,与佛妙觉,分齐正齐,但顺背之不同耳。」
不知不觉
【俗语佛源】
鸠摩罗什所译《维摩诘经·不思议品》说:「若菩萨住是解脱者,以须弥(山名)之高广,内(纳)芥子中,无所增减,须弥山王本相如故;而四天王、忉利诸天,不觉不知已之所入。唯应度者,乃见须弥入芥子中,是名不可思议法门。」后因以用「不知不觉」形容不经意,没有觉察到。如《野叟曝言》第三回:「两人不及细说,将身上衣裳略搅掉些水气,不知不觉,天已昏黑。」又如茅盾《色盲》二:「林白霜手里的笔,不知不觉就停下来了。」(李明权)
三种发相──觉观三种发相
【三藏法数】
(出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
初心在缘曰觉,细心分别曰观。
〔一、明利心中觉观发相〕,谓修禅之人,宿无善根,现修定时,善法不起。但觉观攀缘念念不住,三毒之中,或缘贪,或缘瞋,或缘痴,如是经年累月,而不得定。此为明利心中觉观发相。
〔二、半明半昏觉观发相〕,谓修禅之人,于摄念时,虽了觉观烦恼念念不住,但随所缘,或明或昏;明则觉观攀缘起诸思想,昏则无记瞪瞢,无所觉知,是为半明半昏觉观发相。
〔三、一向沉昏觉观发相〕,谓修禅之人,于修禅定时,心虽一向昏闇犹如睡眠,然于昏昏之中,切切攀缘觉观不住,是名沉昏觉观发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