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大觉(大覺)  拼音:dà jué
澈底觉悟。《庄子。齐物论》:「且有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也。」《淮南子。俶真》:「今将有大觉,然后知今此之为大梦也。」
《漢語大詞典》:圆觉(圓覺)
佛教语。指佛家修成圆满正果的灵觉之道。 南朝 梁元帝 《扬州梁安寺碑序》:“旃檀散馥,无復圆觉之风。” 宋 曾慥 类说·佛书杂说·无漏法门:“人弗为恶,通乎昼夜之道,而即所谓圆觉也。”红楼梦第一二○回:“方知 石兄 下凡一次,磨出光明,修成圆觉,也可谓无復遗憾了!”
《國語辭典》:觉悟(覺悟)  拼音:jué wù
1.醒悟以往的困惑或过失。《荀子。成相》:「不觉悟,不知苦。」《汉书。卷四五。息夫躬传》:「欲令觉悟反正,推诚行善。」
2.佛教用语。指经由修行,證悟真理,而灭除无明、烦恼的圣者境界。《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卷六:「于诸法中觉悟者,唯愿当开甘露门。」
《國語辭典》:觉寤(覺寤)  拼音:jué wù
1.睡醒。《东观汉记。卷九。冯异传》:「觉寤,心中动悸。」
2.醒悟已往的困惑或过失。《淮南子。要略》:「终身颠顿乎混溟之中,而不知觉寤乎昭明之术矣。」《史记。卷七。项羽本纪》:「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
《漢語大詞典》:觉路(覺路)
佛教语。谓成佛的道路。《〈禅宗永嘉集〉序》:“慧门广闢,理絶色相之端;觉路遥登,跡晦名言之表。” 唐 李白 《春日归山寄孟浩然》诗:“金绳开觉路,寳筏渡迷川。” 明 陈汝元 《金莲记·湖赏》:“ 子瞻 ,你只会啟他人觉路,反不能豁自己迷途,可笑可笑!”
《高级汉语词典》:殊觉
特别觉得
《國語辭典》:发觉(發覺)  拼音:fā jué
1.阴谋或罪迹等被察觉。《史记。卷八。高祖本纪》:「九年,赵相贯高等事发觉,夷三族。」《儒林外史》第一三回:「查本犯未曾发觉之先,自潜迹逃往贵治。」
2.举发。《初刻拍案惊奇》卷一九:「我们只是查不著他的实踪迹,又怕他凶暴,所以不敢发觉。」
3.发现。如:「发觉人才」、「发觉事实」。
《漢語大詞典》:妙觉(妙覺)
佛家语。谓佛果的无上正觉。《三藏法教》:“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不可思议,故名妙觉性。” 唐 李邕 《楚州淮阴县婆罗树碑》:“妙觉常圆,什门上首。” 清 龚自珍 《法性即佛性论》:“法名不觉本无性,佛名妙觉觉法性。”
《國語辭典》:觉得(覺得)  拼音:jué de
1.感到。如:「我觉得有点冷。」《喻世明言。卷一。蒋兴哥重会珍珠衫》:「兴哥并无言语,三巧儿自己心虚,觉得满脸惭愧,不敢殷勤上前扳话。」
2.认为。如:「我觉得这样做最好。」《儒林外史》第三六回:「门生并不会作八股文章,……门生觉得自己时文到底不在行。」
《國語辭典》:觉知(覺知)  拼音:jué zhī
知觉。《史记。卷一一八。淮南王传》:「吏觉知,使长安尉奇等往捕开章。」《五代史平话。周史。卷下》:「非寻常行道所由之径,民间皆不觉知。」
《漢語大詞典》:觉非(覺非)
感觉到不是。多有悔悟意。亦慨叹人事遭遇。语出 晋 陶潜 《归去来辞》“觉今是而昨非”。 唐 刘商 《春日卧病》诗:“今日方知命,前身自觉非。不能忧岁计,无限故山薇。” 宋 苏轼 《华阴寄子由》诗:“三年无日不思归,梦里还家旋觉非。”
《國語辭典》:后觉(後覺)  拼音:hòu jué
较晚觉悟事理的人。《孟子。万章上》:「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也。」
分類:觉悟
《國語辭典》:独觉(獨覺)  拼音:dú jué
佛教用语。梵语pratyeka-buddha的意译。一种佛教修行者所證得的果位。参见「辟支佛」条。《瑜伽论记》卷八上:「如上说独觉者,是今世成道,自觉不从他闻,是名独觉辟支迦佛。」
《漢語大詞典》:觉心(覺心)
佛教语。谓能去迷悟道的心。 明 何良俊 四友斋丛说·尊生:“能照见其妄,而斩断念头,禪家谓之觉心。”
《國語辭典》:觉海(覺海)  拼音:jué hǎi
佛教用语:(1)證悟的境界。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六:「觉海性澄圆,圆澄觉元妙。」(2)佛法。隋。卢思道〈辽阳山寺愿文〉:「投心觉海,束意玄门。」
《骈字类编》:斗觉(斗觉)
唐 张谓 早春陪崔中丞浣花溪宴得暄字 旌节临溪口,寒郊斗觉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