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一切无上觉者句
【佛学大辞典】
(真言)称百光遍照真言之暗字。大日经六曰:「此一切无上觉者句,于寺门尊处诸佛所说心。」
一生入妙觉
【佛学大辞典】
(术语)天台宗所说。三论,唯识等他宗之法门,非经三大阿僧祇劫,不得至于佛位(妙觉),然天台以圆顿之妙觉,信之,行之,则于现在世中得自凡夫位一跃直达于妙觉之佛果。谓之一生入妙觉。
【佛学常见辞汇】
在此一生中即能登入妙觉之佛位。天台宗说三论唯识等各宗的法门,非经三大阿僧祇劫不能达到佛位,而天台宗的圆顿妙觉,若信之行之,即能在此一生中由凡夫的地位,一跃而登于妙觉之佛位。他如密宗等亦主张三密相应,即生成佛的。
一宿觉
【佛学大辞典】
(术语)称永嘉玄觉禅师也。传灯录曰:「永嘉禅师诣曹溪,语契六祖。六祖叹曰:善哉善哉,少留一宿。时谓之一宿觉。」
【俗语佛源】
《二程全书》卷十八中有一段问答。问:「释氏有一宿觉,言下觉之说,如何?」答:「古人云: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若于言下即悟,何啻读十年书!」这是理学家借用禅宗公案,谓迅速领悟。「一宿觉」出于《坛经·机缘品》。唐代有位精通天台宗止观法门的玄觉禅师,诵《维摩诘经》有悟,到曹溪求六祖慧能大师印可。玄觉机锋迭出,颇受慧能赞许。玄觉欲告辞,慧能更进一步,以双关语问道:「返太速乎?」玄觉答道:「本自非动,岂有速耶!」谓就实相而言,事物原无动静去来。(可参阅晋·僧肇《物不迁论》及《坛经》一段)于是,两位高僧口吐莲花,又展开了一番精彩的问答。当玄觉说出「分别亦非意」时,慧能叹道:「善哉!」留玄觉住了一宿。这段故事,在丛林中流传,被称为「一宿觉」,成为禅宗「顿悟」的著名公案。 (李明权)
一觉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与觉同。即一悟也。金刚三昧经曰:「诸佛如来,常以一觉,而转诸识,入庵摩罗。」起信论曰:「本来平等,同一觉故。」
【三藏法数】
(出起信论)
一觉者,十界众生本性之觉也。谓六道众生,业惑所覆,不能觉了,名为不觉。三乘之人,断惑證理,未能究竟,名随分觉。惟佛一人,诸惑净尽,彻见本性,名究竟觉。迷悟虽殊,觉体本一。论云:本来平等同一觉故。是也。(十界者,佛界、菩萨界、缘觉界、声闻界、天界、人界、阿修罗界、饿鬼界、畜生界、地狱界也。佛亦名众生者,佛为无上众生也。六道者,天道、人道、脩罗道、饿鬼道、畜生道、地狱道也。三乘者,菩萨乘、缘觉乘、声闻乘也。)
二种独觉
【佛学大辞典】
(名数)麟喻独觉,部行独觉也。
【三藏法数】
(出析玄记)
大论云:独觉出无佛世,观外因缘,无师自悟,故名独觉。(观外因缘者,谓观外物之凋零,觉内心之生灭也。)
〔一、部行〕,部即部类。谓此独觉,稍有为人之心;如鹿行走,而能回顾后群,故名部行。
〔二、麟喻〕,谓此独觉,但欲自度,略无为人之心;譬如麒麟,唯有一角,故名麟喻。
二觉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一、本觉,众生之心体,本来离妄念而灵明虚廓,等于虚空界,无处不遍,即是如来之平等法身也。此名本觉。二、始觉,众生本觉之心源由无明之熏动而为觉不觉,在于多劫迷者,本觉熏于内,修治资于外,渐渐觉悟,名为始觉,始觉之究竟,即成佛也。起信论曰:「所言觉义者,谓心体离念,离念相者等虚空界无所不遍,法界一相,即是如来平等法身,依此法身说名本觉。(中略)始觉义者,依本觉故而有不觉,依不觉故说有始觉。」【又】一、等觉,大乘行位五十二位中之第五十一位,等似之觉位也。又去佛之妙觉一等之位也。二、妙觉,五十二位之终极佛陀之觉位也。仁王经立五十一位而略等觉,本业璎珞经立五十二位而开等觉。【又】一、自觉,诸佛自开觉而成妙道者。二、觉他,既觉而运无缘之慈,广说诸法,开悟一切众生者,此二觉圆满名佛陀。善见论四曰:「佛者名自觉,亦能觉他,是名为佛。」性灵集八曰:「二觉,寂照没驮之号也。」
【佛学常见辞汇】
1。本觉和始觉。本觉是本有的觉,非是修而后得,九界众生,皆有此觉,虽经无量劫的生死流转,而不动不变,与佛无异;始觉是因为本觉随缘,现垢染相,又因为一向垢染,今日开始悔悟,生起觉心,所以谓之始觉。其实本始同是一觉,譬如油灯,原是光明的,此名本明,中间一度,被风吹灭了火,呈黑暗现象,此名不明,后来又把它再点亮了,因为第二度的明,是暗后复明,所以名为始明,其实本明始明,其明相同。2。等觉和妙觉。等觉是与佛差不多相等的觉悟;妙觉是微妙至极的觉悟,也就是佛的觉悟。3。自觉和觉他。自觉是使自己觉悟,但要把界内见思惑和界外尘沙无明惑,悉皆断除,才是达到自觉的地位;觉他是将自己所觉悟的真理,转而觉悟他人。此二觉圆满,便称为佛。
【三藏法数】
(出翻译名义)
〔一、自觉〕,谓觉知过去、未来、现在三世一切诸法常无常等,悟性真空,了惑虚妄,功成妙智,能自开觉,故名自觉。
〔二、觉他〕,谓自既觉已,运无缘慈,广说诸法,开悟众生,皆令离生死苦,得涅槃乐,故名觉他。
【三藏法数】
(出起信论)
〔一、本觉〕,谓众生心体灵明虚廓,本来离念,等虚空界,无处不遍,即是如来平等法身,是名本觉。
〔二、始觉〕,谓众生本觉心源,由无明熏动,觉成不觉,多劫在迷,今始觉悟,是名始觉,始觉究竟,即成佛也。
七等觉支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七觉支)
【佛学常见辞汇】
(参见:七觉分)
七声觉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七觉支也。涅槃经十一曰:「有七圣觉故名圣人。」(参见:七觉支)
七觉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七觉分)
七觉支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七觉分)
【佛学大辞典】
(术语)觉法有七种,故云七觉支。即七菩提分也。
【佛学次第统编】
七支觉者,又谓之七觉分、七菩提分。法界次第云:「七觉分:觉、即觉了,谓觉了所修之法,是真是伪也。」分即支分,谓此七种法,各有支派分齐,不相杂乱,故名七觉分,亦名七觉支。择进喜三觉分属慧,除舍定三觉分属定,念觉分兼属定慧。故摩诃止观云:「修此七觉,即得入道是也。」
一、择 择法觉分,以智慧简择法之真伪也。又择谓拣择,谓用智慧观察诸法之时,善能择别真伪,而不谬取虚伪之法,故名择法觉分。
二、进 精进觉分,以勇猛之心,离邪行而行真法也。又不杂名精,无间名进,谓修诸道法之时,善能觉了,不行无益苦行,而于真正法中,常能用心专一,无有间歇,故名精进觉分。
三、喜 喜觉分,心得善法而生欢喜也。又喜即欢喜,谓心契真法,得欢喜时,善能觉了,此喜不从颠倒而生,住真法喜,故名喜觉分。
四、除 除觉分,亦名轻安觉支。断除身心粗重,而身心轻利安适也。又除即断除,谓断除诸见烦恼之时,善能觉了,除去虚伪之法,增长真正善根,故名除觉分。
五、舍 舍觉分,又名行舍觉支。舍诸谬妄一切之法,皆平心坦怀,更不追忆也。此行蕴所摄舍之心所,故云行舍。又舍即舍离,谓舍离所见念著之境,善能觉了,虚伪不实,永不追忆,故名舍觉分。
六、定 定觉分,心住一境而不散乱也。又定即禅定,谓发禅定之时,善能觉了诸禅,不生烦恼妄想,是名定觉分。
七、念 念觉分,常明记定慧而不忘,使定慧均等。又念即思念,谓修诸道法之时,善能觉了,常使定慧均平。若心昏沉之时,常念用择法、精进、喜、三觉分,观察诸法,令不昏沉。若心浮动之时,当念用除觉分,除身口之过非;用舍觉分,舍于观智;用定觉分,入正禅定,摄其散心,令不浮动,是名念觉分。
总之于此七法,行者之心浮动时,用除、舍、定之三觉支而摄之。若心沉没时,则用择法、精进、喜之三觉支起之。念觉支常念定慧,不可废退。以此七事,得證无学果。
七觉分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又曰七菩提分,七觉支。俱舍论谓之七等觉支。七科道品中之第六也。觉有觉了觉察之义。此为使定慧均等之法,故名等觉。觉法分七种,故曰支,或曰分。一,择法觉支,以智慧简择法之真伪。二,精进觉支,以勇猛之心离邪行行真法。三,喜觉支,心得善法即生欢喜。四,轻安觉支,止观及法界次第名为除觉分,断除身心粗重,使身心轻利安适。五,念觉支,常明记定慧而不忘,使之均等。六,定觉支,使心住于一境而不散乱。七,行舍觉支,舍诸妄谬,舍一切法,平心坦怀,更不追忆,是行蕴所摄之舍之心所,故名行舍。此七法,若行者之心浮动时,可用除舍定之三觉支摄之,若心沈没时可用择法精进喜之三觉支起之。念觉支常念定慧,不可废退。是故除念觉外,他六觉随行人之要而用之。以此七事得證无学果。止观七曰:「心浮动时以除觉除身口之粗,以舍觉观智,以定心入禅,若心沈时以精进择喜起之,念通缘两处。」同辅行曰:「定慧各三,随用一得益便止,无假遍修,若全无益,方趣后品,念能通持定慧六分,是故念品通于两处。」梵Saptabodhyan%ga。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七菩提分、七觉支、七等觉支,为五根五力所显发的七种觉悟。一、择法菩提分,即以智慧简择法的真伪。二、精进菩提分,即以勇猛心,力行正法。三、喜菩提分,即心得善法,而生欢喜。四、轻安菩提分,即除去身心粗重烦恼,而得轻快安乐。五、念菩提分,即时刻观念正法,而令定慧均等。六、定菩提分,即心唯一境,而不散乱。七、舍菩提分,即舍离一切虚妄的法,而力行正法。
【三藏法数】
(出法界次第)
觉,即觉了。谓觉了所修之法是真是伪也。分即支分,谓此七种法,各有支派分齐,不相杂乱,故名七觉分,亦名七觉支。择、进、喜三觉分,属慧;除、舍、定三觉分,属定;念觉分兼属定、慧。故摩诃止观云:修此七觉,即得入道。是也。
〔一、择法觉分〕,择,即拣择。谓用智慧观察诸法之时,善能简别真伪,而不谬取虚伪之法,故名择法觉分。
〔二、精进觉分〕,不杂名精,无间名进。谓修诸道法之时,善能觉了不行无益苦行,而于真正法中,常能用心专一,无有间歇,故名精进觉分。
〔三、喜觉分〕,喜,即欢喜。谓心契悟真法,得欢喜时,善能觉了此喜不从颠倒法生,住真法喜,故名喜觉分。
〔四、除觉分〕,除,即断除。谓断除诸见烦恼之时,善能觉了,除去虚伪之法,增长真正善根,故名除觉分。
〔五、舍觉分〕,舍,即舍离。谓舍离所见念著之境,善能觉了虚伪不实,永不追忆,故名舍觉分。
〔六、定觉分〕,定,即禅定。谓发禅定之时,善能觉了诸禅,不生烦恼妄想,是名定觉分。
〔七、念觉分〕,念,即思念。谓修诸道法之时,善能觉了,常使定慧均平。若心昏沉之时,当念用择法精进喜三觉分,观察诸法,令不昏沉;若心浮动之时,当念用除觉分除身口之过非,用舍觉分舍于观智;用定觉分入正禅定,摄其散心,令不浮动,是名念觉分。
【三藏法数】
觉即觉了,分即支分。谓此七法,各有支派分齐也。一、择觉分,谓拣择诸法之真伪也。二、精进觉分,谓修诸道法,无有间杂也。三、喜觉分,谓契悟真法,得欢喜也。四、除觉分,谓断除诸见烦恼也。五、舍觉分,谓舍离所见念著之境也。六、定觉分,谓觉了所发之禅定也。七、念觉分,谓思惟所修之道法也。
八大人觉
【佛学大辞典】
(名数)有八法。菩萨,声闻,缘觉之大力量人所觉悟,故名八大人觉。一世间无常觉,二多欲为苦觉,三心无厌足觉,四懈怠堕落觉,五愚痴生死觉,六贫苦多怨觉,七五欲过患觉,八生死炽然苦恼无量觉。见八大人觉经。
【三藏法数】
(出佛遗教经论)
觉,即觉悟。谓此八法乃是菩萨、缘觉、声闻大力量人之所觉悟,故名八大人觉。(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
〔一、少欲觉〕,谓人寡欲,乃得心安。是则,卧觉一榻之宽,覆觉一衾之温,食觉一餐之饱,处觉容膝之适,心无过想,是名少欲觉。
〔二、知足觉〕,谓人虽贫乏,常知止足,是则虽服粗弊,而有狐貉之温;虽食藜糗,而有膏梁之美;虽居蓬荜,而有厦屋之安,是名知足觉。
〔三、寂静觉〕,谓人离众愦闹,閒居独处,厌世缠缚,思灭贪欲之苦本,而能断除烦恼,寂静其心,是名寂静觉。
〔四、正念觉〕,谓人思念正道,一心专注,无有间杂,不起邪想,是名正念觉。
〔五、正定觉〕,谓人修习禅定,摄诸乱想,而得身心寂静,三昧现前,是名正定觉。(梵语三昧,华言正定。)
〔六、精进觉〕,谓人勇猛精勤,修习善法,不令间断,则道业日进,无有退失,是名精进觉。
〔七、正慧觉〕,谓人欲入道者,必须从闻而思,从思而修,以此三者而自增益,则智慧真正,离诸邪见,断惑證果,是名正慧觉。
〔八、无戏论觉〕,以言嘲谑名为戏论。谓人欲得涅槃寂静之乐,必须清净口业,舍诸戏论,一循正语,是名无戏论觉。(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八大人觉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后汉安世高译。八大人觉者,有八法为菩萨声闻缘觉大力量人所觉悟,故名。其注解列下。○八大人觉经略解。一卷。明智旭解。○八大人觉经疏。一卷。续法述。○八大人觉经笺注,一卷。丁福保注。
八觉
【佛学大辞典】
(名数)八种之恶觉也,觉犹言念:一、欲觉,贪欲之念也。二、瞋觉,瞋恚之念也。三、恼觉,恼害他之念也。四、亲里觉,常忆亲戚乡里之念也。五、国土觉,常忆国土安危之念也。六、不死觉,富有财宝常忆不死之念也。七、族姓觉,常忆族姓高贵之念也。八、轻侮觉,恃己才德常轻侮他之念也。见华严经十三。
【佛学常见辞汇】
八种的恶觉,即瞋觉、恼觉、亲里觉、国土觉、不死觉、族姓觉、轻侮觉。
【佛学次第统编】
佛遗教经论八大人觉:觉即觉悟,谓此八法,乃是菩萨缘觉声闻大力量人之所觉悟,故名八大人觉。
一、少欲觉 谓人寡欲,乃得心安。是则卧觉一榻之宽,覆觉一衾之温,食觉一餐之饱,处觉容膝之适,心无过想,是名少欲觉。
二、知足觉 谓人虽贫乏,常知止足。是则虽服粗弊,而有狐貉之温。虽食藜糗,而有膏粱之美。虽居蓬荜,而有厦屋之安。是名知足觉。
三、寂静觉 谓人离众愦闹,閒居独处,厌世缠缚,思灭贪欲之苦本。而能断除烦恼,寂静其心,是名寂静觉。
四、正念觉 谓人思念正道,一心专注,无有间杂,不起邪想,是名正念觉。
五、正定觉 谓人修习禅定,摄诸乱想,而得身心寂静,三昧现前,是名正定觉。
六、精进觉 谓人勇猛精勤,修习善法,不令间断,则道业日进,无有退失,是名精进觉。
七、正慧觉 谓人欲入道者,必须从闻而思,从思而修,以此三者而自增益,则智慧真正。离诸邪见,断惑證果,是名正慧觉。
八、无戏论觉 以言嘲谑,名为戏论。谓人欲得涅槃寂静之乐,必须清净口业,舍诸戏论,一循正语,是名无戏论觉。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疏)
觉,犹念也。因此八种,引起一切烦恼,即恶觉也。
〔一、欲觉〕,欲,即贪欲。谓贪欲心起,常念可意之事,故名欲觉。
〔二、瞋觉〕,瞋,即瞋恨。谓瞋恚心起,常念忿恨于他,故名瞋觉。
〔三、恼觉〕,恼,即恼害。谓憎嫉心起,常念恼害于他,故名恼觉。
〔四、亲里觉〕,谓常忆念亲戚乡里,故名亲里觉。
〔五、国土觉〕,谓常念国土安危,故名国土觉。
〔六、不死觉〕,谓因多财资养,常念不死,故名不死觉。
〔七、族姓觉〕,族,即姓族。姓,即种姓。谓矜诞心起,常念世族种姓有高有下,故名族姓觉。(矜诞者,誇大之谓也。)
〔八、轻侮觉〕,侮,即慢也。谓恃己才德,常念轻慢于人,故名轻侮觉。
九品觉王
【佛学大辞典】
(佛名)阿弥陀佛也。是九品净土之教主。
【佛学常见辞汇】
指阿弥佛陀,因阿弥陀佛是九品净土的教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