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觉悟心
【佛学大辞典】
(术语)自觉之心也。心地观经发菩提心品曰:「自觉悟心能发菩提,此觉悟心无有二相。自觉悟心有四相,云何为四?谓诸凡夫二种心:一者眼识乃至意识同缘自境名自悟心,二者离五根心心所法和合缘境名自悟心。如是二心能发菩提。诸佛菩萨有二种心:一者观真实理智,二者观一切境智。」是凡夫之自悟心约于识,贤圣之自悟心约于智,而识中如次第为五同缘意识与独头意识之二,智中如次第为如理智如量智之二也。
(术语)自觉之心也。心地观经发菩提心品曰:「自觉悟心能发菩提,此觉悟心无有二相。自觉悟心有四相,云何为四?谓诸凡夫二种心:一者眼识乃至意识同缘自境名自悟心,二者离五根心心所法和合缘境名自悟心。如是二心能发菩提。诸佛菩萨有二种心:一者观真实理智,二者观一切境智。」是凡夫之自悟心约于识,贤圣之自悟心约于智,而识中如次第为五同缘意识与独头意识之二,智中如次第为如理智如量智之二也。
觉悟
【佛学大辞典】
(术语)会得真理也。开真智也。南本涅槃经十六曰:「佛者名觉,既自觉悟,复能觉他。」六十华严经七曰:「彼光觉悟命终者,念佛三昧必见佛。」
【俗语佛源】
觉,梵语菩提Bodhi,鸠摩罗什译作「道」,玄奘译作「觉」。「觉」有觉察、觉悟两层意思:觉察即察知恶事,觉悟即开悟智慧。佛家说:会得真理以开真智为「觉悟」。隋·慧远《大乘义章》卷二十:「觉察名觉,如人觉贼;觉悟名觉,如人睡寤。」同书又说:「既能自觉,复能觉他,觉行圆满,故名为佛。道言自觉,简异凡夫,云言觉他,明异二乘,觉行究满,彰异菩萨,是故独此偏名佛矣。」中国先秦原有「觉悟」一词,见《荀子·成相》:「不觉悟,不知苦,迷惑失指易上下。」意为醒悟。然而此词广泛流行,乃在佛教传入以后。《隋书·经籍志》载,释迦「舍太子位,出家学道,勤行增进,觉悟一切种智,而谓之佛。」所谓「佛」,就是完全、彻底的觉悟者。后谓认识以前的错误为「觉悟」。如鲁迅《而已集·革命时代的文学》:「至于富于反抗性,蕴有力量的民族,因为叫苦没用,他便觉悟起来,由哀音而变为怒吼。」今常指政治方面的认识水平。如:政治觉悟、革命觉悟。(李明权)
(术语)会得真理也。开真智也。南本涅槃经十六曰:「佛者名觉,既自觉悟,复能觉他。」六十华严经七曰:「彼光觉悟命终者,念佛三昧必见佛。」
【俗语佛源】
觉,梵语菩提Bodhi,鸠摩罗什译作「道」,玄奘译作「觉」。「觉」有觉察、觉悟两层意思:觉察即察知恶事,觉悟即开悟智慧。佛家说:会得真理以开真智为「觉悟」。隋·慧远《大乘义章》卷二十:「觉察名觉,如人觉贼;觉悟名觉,如人睡寤。」同书又说:「既能自觉,复能觉他,觉行圆满,故名为佛。道言自觉,简异凡夫,云言觉他,明异二乘,觉行究满,彰异菩萨,是故独此偏名佛矣。」中国先秦原有「觉悟」一词,见《荀子·成相》:「不觉悟,不知苦,迷惑失指易上下。」意为醒悟。然而此词广泛流行,乃在佛教传入以后。《隋书·经籍志》载,释迦「舍太子位,出家学道,勤行增进,觉悟一切种智,而谓之佛。」所谓「佛」,就是完全、彻底的觉悟者。后谓认识以前的错误为「觉悟」。如鲁迅《而已集·革命时代的文学》:「至于富于反抗性,蕴有力量的民族,因为叫苦没用,他便觉悟起来,由哀音而变为怒吼。」今常指政治方面的认识水平。如:政治觉悟、革命觉悟。(李明权)
觉悟知
【佛学大辞典】
(术语)佛智能了达诸法,故云觉悟智。金刚顶经一曰:「一切金刚界觉悟智。」
(术语)佛智能了达诸法,故云觉悟智。金刚顶经一曰:「一切金刚界觉悟智。」
觉悟方便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十种方便)
【三藏法数】
谓修菩萨行者,以无碍智慧,开示一切众生,令其了悟本有觉性,无所疑惑,是为觉悟方便也。
(术语)(参见:十种方便)
【三藏法数】
谓修菩萨行者,以无碍智慧,开示一切众生,令其了悟本有觉性,无所疑惑,是为觉悟方便也。
能觉悟有情
【三藏法数】
菩萨出现于世,以智慧方便,开导有情,咸使觉悟;如日行空,融和明丽,能令一切池沼莲华,悉得开敷也。
菩萨出现于世,以智慧方便,开导有情,咸使觉悟;如日行空,融和明丽,能令一切池沼莲华,悉得开敷也。
眠者得觉悟
【三藏法数】
谓如来无畏说法,为令一切众生为无明迷惑之所覆障者,悉皆开晓。犹师子震吼,令群辈睡眠,皆得觉悟也。
谓如来无畏说法,为令一切众生为无明迷惑之所覆障者,悉皆开晓。犹师子震吼,令群辈睡眠,皆得觉悟也。
觉悟随眠
【三藏法数】
谓能觉知一切烦恼与业果,俱时流转,虽能觉悟而未能断,故名觉悟随眠。
谓能觉知一切烦恼与业果,俱时流转,虽能觉悟而未能断,故名觉悟随眠。
不觉悟随眠
【三藏法数】
谓一切烦恼缠缚,随逐根识,不相舍离,而无所知觉,故名不觉悟随眠。
谓一切烦恼缠缚,随逐根识,不相舍离,而无所知觉,故名不觉悟随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