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77,分139页显示 上一页 85 86 87 88 89 91 92 93 94 下一页
观察诸方行经
观想
十六观想
观想念佛
观想佛母般若菩萨经
观想佛母般若波罗蜜多菩萨经
观想曼拿罗净诸恶趣经
观罪性空
观虚空藏菩萨经
观像念佛
观练薰修
观遍计所执
观树
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
佛类词典(续上)
观察法忍观察诸方行经
观想
十六观想
观想念佛
观想佛母般若菩萨经
观想佛母般若波罗蜜多菩萨经
观想曼拿罗净诸恶趣经
观罪性空
观虚空藏菩萨经
观像念佛
观练薰修
观遍计所执
观树
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
观察法忍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二忍之一。观察诸法体性不生不灭,安然忍可而心不动者。见地持经五,三藏法数五。
【佛学常见辞汇】
二忍之一。(参见:二忍)
【三藏法数】
谓观察诸法体性虚幻,本无生灭,信解真实,心无妄动,安然忍可,是名观察法忍。
(术语)二忍之一。观察诸法体性不生不灭,安然忍可而心不动者。见地持经五,三藏法数五。
【佛学常见辞汇】
二忍之一。(参见:二忍)
【三藏法数】
谓观察诸法体性虚幻,本无生灭,信解真实,心无妄动,安然忍可,是名观察法忍。
二忍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众生忍,忍者忍耐也。诸众生以种种恶害加之,我能忍耐不起瞋恚,谓之众生忍。二、无生法忍,忍者安忍也。理原为不生不灭,今但言不生,又名无生,菩萨于无生之法,安忍而不动心,谓之无生法忍。见智度论六。【又】一、安受苦忍,安受诸苦而不动心者,即众生忍也。二、观察法忍,观察诸法深理而安然忍可者,即无生法忍也。见持地经五。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众生忍,于一切众生不瞋不恼,纵使彼加种种之害,我能忍耐于心而不瞋不报也。二无生法忍,安住于无生之法理,而不动心也。见智度论六。【又】一安受苦忍,逼于疾病水火刀杖等众苦,能安心忍受,恬然不动,即前之生忍也。二观察法忍,观察法而心安于实相之理,即前之法忍也。见地持经五。【又】一生忍,此有二:一于人之恭敬供养能忍而不执著。二于人之瞋骂打害,能忍而不生瞋恨。二法忍,此亦有二:一于非心法之寒热风雨饥渴老病死等能忍而不恼怨。二于心法之瞋恚忧愁等诸烦恼,能忍而不厌弃。见法界次第下之上。
【佛学常见辞汇】
1。众生忍和无生法忍。众生忍是忍受众生的种种加害而不起瞋恚的心;无生法忍是安住于无生的法理而不动心。2。安受苦忍和观察法忍。安受苦忍就是众生忍;观察法忍就是无生法忍。3。生忍和法忍。生忍是忍受有情的瞋骂捶打等凌辱;法忍是忍受寒热风雨饥渴老病等非情的祸害。
【三藏法数】
(出大智度论)
〔一、众生忍〕,忍即忍耐,亦安忍也。谓菩萨于一切众生不瞋不恼,如慈母爱子。又若一切众生以种种恶而加于我,心不瞋恚;以种种恭敬供养于我,心亦不喜,是名众生忍。
〔二、无生法忍〕,理本不生不灭,今但言不生,故名无生。谓菩萨于无生之法,忍可忍乐,不动不退,是名无生法忍。
【三藏法数】
(出地持经)
〔一、安受苦忍〕,谓疾病水火刀杖等众苦所逼,即能安心忍受,恬然不动,是名安受苦忍。
〔二、观察法忍〕,谓观察诸法体性虚幻,本无生灭,信解真实,心无妄动,安然忍可,是名观察法忍。
(名数)一、众生忍,忍者忍耐也。诸众生以种种恶害加之,我能忍耐不起瞋恚,谓之众生忍。二、无生法忍,忍者安忍也。理原为不生不灭,今但言不生,又名无生,菩萨于无生之法,安忍而不动心,谓之无生法忍。见智度论六。【又】一、安受苦忍,安受诸苦而不动心者,即众生忍也。二、观察法忍,观察诸法深理而安然忍可者,即无生法忍也。见持地经五。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众生忍,于一切众生不瞋不恼,纵使彼加种种之害,我能忍耐于心而不瞋不报也。二无生法忍,安住于无生之法理,而不动心也。见智度论六。【又】一安受苦忍,逼于疾病水火刀杖等众苦,能安心忍受,恬然不动,即前之生忍也。二观察法忍,观察法而心安于实相之理,即前之法忍也。见地持经五。【又】一生忍,此有二:一于人之恭敬供养能忍而不执著。二于人之瞋骂打害,能忍而不生瞋恨。二法忍,此亦有二:一于非心法之寒热风雨饥渴老病死等能忍而不恼怨。二于心法之瞋恚忧愁等诸烦恼,能忍而不厌弃。见法界次第下之上。
【佛学常见辞汇】
1。众生忍和无生法忍。众生忍是忍受众生的种种加害而不起瞋恚的心;无生法忍是安住于无生的法理而不动心。2。安受苦忍和观察法忍。安受苦忍就是众生忍;观察法忍就是无生法忍。3。生忍和法忍。生忍是忍受有情的瞋骂捶打等凌辱;法忍是忍受寒热风雨饥渴老病等非情的祸害。
【三藏法数】
(出大智度论)
〔一、众生忍〕,忍即忍耐,亦安忍也。谓菩萨于一切众生不瞋不恼,如慈母爱子。又若一切众生以种种恶而加于我,心不瞋恚;以种种恭敬供养于我,心亦不喜,是名众生忍。
〔二、无生法忍〕,理本不生不灭,今但言不生,故名无生。谓菩萨于无生之法,忍可忍乐,不动不退,是名无生法忍。
【三藏法数】
(出地持经)
〔一、安受苦忍〕,谓疾病水火刀杖等众苦所逼,即能安心忍受,恬然不动,是名安受苦忍。
〔二、观察法忍〕,谓观察诸法体性虚幻,本无生灭,信解真实,心无妄动,安然忍可,是名观察法忍。
观察诸方行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四卷,隋阇那崛多译,为喜王菩萨说观察诸法行之三摩地者。
(经名)四卷,隋阇那崛多译,为喜王菩萨说观察诸法行之三摩地者。
观想
【佛学大辞典】
(术语)想浮于心也。观无量寿经曰:「名见无量寿佛极乐世界,是为普观想。」安像三昧仪轨经曰:「一心观想如来一切圆满之相。」
【佛学常见辞汇】
观察想念。
(术语)想浮于心也。观无量寿经曰:「名见无量寿佛极乐世界,是为普观想。」安像三昧仪轨经曰:「一心观想如来一切圆满之相。」
【佛学常见辞汇】
观察想念。
十六观想
【佛学大辞典】
(术语)观无量寿经所说,自净土境界至往生人分十六种而观想者。
(术语)观无量寿经所说,自净土境界至往生人分十六种而观想者。
观想念佛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四种念佛之一。观念阿弥陀佛之真身于心里也。观经之观佛当之。见普贤行观记,三藏法数十七。
【佛学常见辞汇】
四种念佛之一。(参见:四种念佛)
【三藏法数】
谓端坐正念,面向西方,心作妙观,或想阿弥陀佛眉间白玉毫相光,乃至足下千辐轮相,如是从上至下,从下至上,展转观之,观想纯熟,三昧现前,临命终时,决得往生极乐世界矣。(梵语三昧,华言正定。)
(术语)四种念佛之一。观念阿弥陀佛之真身于心里也。观经之观佛当之。见普贤行观记,三藏法数十七。
【佛学常见辞汇】
四种念佛之一。(参见:四种念佛)
【三藏法数】
谓端坐正念,面向西方,心作妙观,或想阿弥陀佛眉间白玉毫相光,乃至足下千辐轮相,如是从上至下,从下至上,展转观之,观想纯熟,三昧现前,临命终时,决得往生极乐世界矣。(梵语三昧,华言正定。)
观想佛母般若菩萨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观想佛母般若波罗蜜多菩萨经之略名。
(经名)观想佛母般若波罗蜜多菩萨经之略名。
观想佛母般若波罗蜜多菩萨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佛说观想佛母般若波罗蜜多菩萨经,一卷,宋天息灾译。说般若菩萨之咒与观门者。
(经名)佛说观想佛母般若波罗蜜多菩萨经,一卷,宋天息灾译。说般若菩萨之咒与观门者。
观想曼拿罗净诸恶趣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具名,佛说大乘观想曼拿罗净诸恶趣经,二卷,赵宋法贤译。备说理观之仪。
(经名)具名,佛说大乘观想曼拿罗净诸恶趣经,二卷,赵宋法贤译。备说理观之仪。
观罪性空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七种忏悔心)
【三藏法数】
谓修行之人,从无始来,不知诸法本性空寂,广造诸恶;今则了知贪瞋痴等一切恶行,起于妄念,妄念起于颠倒,颠倒起于人我之见。今既了达我心本空,罪性无依,以此翻破无明昏闇之心也。
(术语)(参见:七种忏悔心)
【三藏法数】
谓修行之人,从无始来,不知诸法本性空寂,广造诸恶;今则了知贪瞋痴等一切恶行,起于妄念,妄念起于颠倒,颠倒起于人我之见。今既了达我心本空,罪性无依,以此翻破无明昏闇之心也。
观虚空藏菩萨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宋昙摩蜜多译。说欲治人罪者,应先决定毗尼,观想虚空藏菩萨。
(经名)一卷,宋昙摩蜜多译。说欲治人罪者,应先决定毗尼,观想虚空藏菩萨。
观像念佛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四种念佛之一。观念阿弥陀佛化身之形像于心也。见普贤行观记,三藏法数十七。
【佛学常见辞汇】
四种念佛之一。(参见:四种念佛)
【三藏法数】
谓观阿弥陀佛形像相好,口称佛名,则心不散乱。心不散乱,则本性佛从而显现。如是则念念不断,纯一无杂,临命终时,定见彼佛现身迎接,决得往生极乐世界矣。
(术语)四种念佛之一。观念阿弥陀佛化身之形像于心也。见普贤行观记,三藏法数十七。
【佛学常见辞汇】
四种念佛之一。(参见:四种念佛)
【三藏法数】
谓观阿弥陀佛形像相好,口称佛名,则心不散乱。心不散乱,则本性佛从而显现。如是则念念不断,纯一无杂,临命终时,定见彼佛现身迎接,决得往生极乐世界矣。
观练薰修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种禅中第二出世间禅之四种:一、观禅,九想八背舍,八胜处,十一切处也。此四通观法相,故名观禅。二、练禅,四禅四空灭尽定之九次第定也。于上之观禅,虽得色无色之八定,而入于此,则有垢滓之间离,今欲纯熟而自初浅至后深,次第而入,中间无有垢滓之间杂,使不次第而为次第,故名次第。亦是练无漏有漏而除诸间秽,故名练禅。三、熏禅,狮子奋迅三昧也。于前之九次第定,虽得入次第无间,而不能出逆次无间,今入次第无间,亦能出于无间,因能除粗间味禅法爱之念,犹如狮子之能进能却而奋诸尘土。行者入出于此法,而能遍薰诸禅,悉使通利,转变自在,如薰皮使熟,随意作物。故名薰禅。四、修禅,超越三昧也。是更修得前之九次第定而使精妙,因得近远(如自初禅入三禅,近也,又如自初禅入灭尽定,远也)超入,近远超出,近远超住自在,故名修禅。是功德最深,故又名顶禅。复次,以八背舍观四念处,名观禅,以九次第定练四念处,名练禅,以奋迅三昧薰习四念处,名薰禅,以超越三昧修四念处,名修禅。法华玄签讲述四上曰:「私记四本云观练薰修,名由何处检?今谓义出大品,名始南岳。此是一字相传禅法,不必求名出处可也。净名疏四云:观练薰修四出大品,此南岳所出。」
(术语)三种禅中第二出世间禅之四种:一、观禅,九想八背舍,八胜处,十一切处也。此四通观法相,故名观禅。二、练禅,四禅四空灭尽定之九次第定也。于上之观禅,虽得色无色之八定,而入于此,则有垢滓之间离,今欲纯熟而自初浅至后深,次第而入,中间无有垢滓之间杂,使不次第而为次第,故名次第。亦是练无漏有漏而除诸间秽,故名练禅。三、熏禅,狮子奋迅三昧也。于前之九次第定,虽得入次第无间,而不能出逆次无间,今入次第无间,亦能出于无间,因能除粗间味禅法爱之念,犹如狮子之能进能却而奋诸尘土。行者入出于此法,而能遍薰诸禅,悉使通利,转变自在,如薰皮使熟,随意作物。故名薰禅。四、修禅,超越三昧也。是更修得前之九次第定而使精妙,因得近远(如自初禅入三禅,近也,又如自初禅入灭尽定,远也)超入,近远超出,近远超住自在,故名修禅。是功德最深,故又名顶禅。复次,以八背舍观四念处,名观禅,以九次第定练四念处,名练禅,以奋迅三昧薰习四念处,名薰禅,以超越三昧修四念处,名修禅。法华玄签讲述四上曰:「私记四本云观练薰修,名由何处检?今谓义出大品,名始南岳。此是一字相传禅法,不必求名出处可也。净名疏四云:观练薰修四出大品,此南岳所出。」
观遍计所执
【佛学大辞典】
(术语)法苑义林章一末曰:「略有五重:一遣虚存实识,观遍计所执,唯虚妄起,都无体用。应正遣空,情有理无故。观依他圆成诸法体实二智境界,应正存有,理有情无故。」此法相宗观万法唯识之理,自粗及细,立五重观中第一重遣虚存实之唯识观也。遣虚存实者,观三性中遍计所执性体性空无而拨遣之,依他起性与圆成实性非虚无而存留之也。遍计所执性者,一止于凡夫之迷情,无其体性,恰如见绳而思为蛇,蛇但为妄想,无蛇之实体。依他起性者,依因缘而起之假事物,此因缘所生之法,虽非实有,而亦决非空无,如尚有绳之假相。圆成实性者,真性之体性,此性周遍万有而为实有,如绳之麻。因之而遍计者空无,依他者假有,圆成者实有也。分别此三性,第一重之唯识观也。
(术语)法苑义林章一末曰:「略有五重:一遣虚存实识,观遍计所执,唯虚妄起,都无体用。应正遣空,情有理无故。观依他圆成诸法体实二智境界,应正存有,理有情无故。」此法相宗观万法唯识之理,自粗及细,立五重观中第一重遣虚存实之唯识观也。遣虚存实者,观三性中遍计所执性体性空无而拨遣之,依他起性与圆成实性非虚无而存留之也。遍计所执性者,一止于凡夫之迷情,无其体性,恰如见绳而思为蛇,蛇但为妄想,无蛇之实体。依他起性者,依因缘而起之假事物,此因缘所生之法,虽非实有,而亦决非空无,如尚有绳之假相。圆成实性者,真性之体性,此性周遍万有而为实有,如绳之麻。因之而遍计者空无,依他者假有,圆成者实有也。分别此三性,第一重之唯识观也。
观树
【佛学大辞典】
(杂名)释尊成道已,起金刚座,观菩提树也。法华经方便品曰:「我始坐道场,观树亦经行。」文句五上曰:「感树恩故观察,念地德故经行。」嘉祥义疏四曰:「有人言:此是随从世法,即世界悉檀也。世人思惟凡有二种:一观物思惟。二经行思惟。今随从世法,亦作此二也。」玄赞四曰:「观树喜自道圆,经行思惟利物,又观树心凝妙理,经行想化群生。」
(杂名)释尊成道已,起金刚座,观菩提树也。法华经方便品曰:「我始坐道场,观树亦经行。」文句五上曰:「感树恩故观察,念地德故经行。」嘉祥义疏四曰:「有人言:此是随从世法,即世界悉檀也。世人思惟凡有二种:一观物思惟。二经行思惟。今随从世法,亦作此二也。」玄赞四曰:「观树喜自道圆,经行思惟利物,又观树心凝妙理,经行想化群生。」
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宋畺良耶舍译。佛在青莲华池精舍放眼光照二菩萨之顶,现十方之佛事,二菩萨各说咒,献璎珞于佛。佛授二菩萨成佛之记,次说其观法,说五十三佛之名,终为阿难说二菩萨往昔之因缘。
(经名)一卷,宋畺良耶舍译。佛在青莲华池精舍放眼光照二菩萨之顶,现十方之佛事,二菩萨各说咒,献璎珞于佛。佛授二菩萨成佛之记,次说其观法,说五十三佛之名,终为阿难说二菩萨往昔之因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