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77,分139页显示 上一页 77 78 79 80 81 83 84 85 86 下一页
体法念处观
观
观一切法空
观力
观不思议境
观支
观心
观心论
观心食法
观心释
观心诵经法记
观世音
观世音经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佛类词典(续上)
体空无生观法体法念处观
观
观一切法空
观力
观不思议境
观支
观心
观心论
观心食法
观心释
观心诵经法记
观世音
观世音经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体空无生观法
【佛学大辞典】
(术语)观一切诸法,观其体空无性,如梦幻如露亦如电之观法也。
(术语)观一切诸法,观其体空无性,如梦幻如露亦如电之观法也。
体法念处观
【佛学大辞典】
(术语)通教人所修之四念处观也。(参见:体法)。
(术语)通教人所修之四念处观也。(参见:体法)。
观
【佛学大辞典】
(术语)观察妄惑之谓,又达观真理也。即智之别名。梵之Vipas/yana%(毗婆舍那),又Vidars/ana%也。观经净影疏曰:「观者,系念思察,说以为观。」大乘义章二曰:「粗思名觉,细思名观。」净名经三观玄义上曰:「观以观穿为义,亦是观达为能,观穿者即是观穿见思恒沙无明之惑,故名观穿也。观达者达三谛之理。」游心法界记曰:「言观者观智,是法离诸情计故名为观也。」止观五曰:「法界洞朗,咸皆大明,名之为观。」
【佛学常见辞汇】
以正慧观察事理的意思。
【三藏法数】
观者,观察也。谓修观之时,于一一观法中,善能观察一一法相,而不證彼小乘寂灭解脱,直趣无上菩提也。(梵语菩提,华言道。)
(术语)观察妄惑之谓,又达观真理也。即智之别名。梵之Vipas/yana%(毗婆舍那),又Vidars/ana%也。观经净影疏曰:「观者,系念思察,说以为观。」大乘义章二曰:「粗思名觉,细思名观。」净名经三观玄义上曰:「观以观穿为义,亦是观达为能,观穿者即是观穿见思恒沙无明之惑,故名观穿也。观达者达三谛之理。」游心法界记曰:「言观者观智,是法离诸情计故名为观也。」止观五曰:「法界洞朗,咸皆大明,名之为观。」
【佛学常见辞汇】
以正慧观察事理的意思。
【三藏法数】
观者,观察也。谓修观之时,于一一观法中,善能观察一一法相,而不證彼小乘寂灭解脱,直趣无上菩提也。(梵语菩提,华言道。)
观一切法空
【佛学大辞典】
(杂语)法华经安乐行品曰:「菩萨摩诃萨,观一切法、空,如实相、不转倒、不动、不退、不转,如虚空,无所有性。」是说一切法真如实相之状也。
【三藏法数】
谓此菩萨,观一切诸法皆悉空寂,而未能得真善之法,是名观一切法空。(真善法者,即出世之善法,而非世间人天之善也。)
(杂语)法华经安乐行品曰:「菩萨摩诃萨,观一切法、空,如实相、不转倒、不动、不退、不转,如虚空,无所有性。」是说一切法真如实相之状也。
【三藏法数】
谓此菩萨,观一切诸法皆悉空寂,而未能得真善之法,是名观一切法空。(真善法者,即出世之善法,而非世间人天之善也。)
观力
【佛学大辞典】
(术语)观法之力。止观大意曰:如上诸境。并须观力。而调伏之。」
(术语)观法之力。止观大意曰:如上诸境。并须观力。而调伏之。」
观不思议境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十乘观法之第一。就一念之心而观不思议之理也。境者理之别名。对于理之智谓之境。不思议者即空即假即中也,此法三而一,一而三,三一互融,而不前不后,指此而云不思议也。此不思议之理,就于一念之妄心而观之也。要之照一念之妄心即三千三谛之妙理而已。四教仪曰:「观不思议境。谓观一念心。具足无减三千性相百界千如。即此之境即空即假即中。更不前后。广不圆满。横竖自在。」
【三藏法数】
观即能观,境即所观。所观者何?不出色、心。色从心造,全体是心。故经云:三界无别法,唯是一心作。即众生日用现前,以根对尘,所起一念之妄心也。此心既全真成妄,今达妄即真,即此妄心,具足诸法,无有缺减。即心是一切法,一切法是心,非一非异,不前不后,玄妙寂绝,非识所识,非言所言,故指此心为不思议境也。于此一心,念念以即空、即假、即中三观观之。若观一法即一切法,假观也;观一切法即一法,空观也;非一非一切,而一而一切,中观也。空观破见、思惑,證般若德;假观破尘沙惑,證解脱德;中观破无明惑,證法身德。三观既即一而三,三惑岂前后而破,三德非次第而證。说之次第,理非次第。由證三德,即入初住。所谓上根之人,唯用一法,即指此初观也。(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以根对尘者,谓以眼耳鼻舌身意之六根,对色声香味触法之六尘也。不前不后者,一心不在前,诸法不在后也。空假中者,离性离相谓之空,无法不备谓之假,非空非假谓之中也。非一非一切者,中观双遮空假也;而一而一切者,中观双照空假也。见、思惑者,谓意根对法尘而起分别曰见惑,眼等五根对色等五尘起诸贪染曰思惑。尘沙惑者,谓众生之惑,种类数多如尘若沙也。无明惑者,谓于中道之理,无所明了也。三德者,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也。)
(术语)十乘观法之第一。就一念之心而观不思议之理也。境者理之别名。对于理之智谓之境。不思议者即空即假即中也,此法三而一,一而三,三一互融,而不前不后,指此而云不思议也。此不思议之理,就于一念之妄心而观之也。要之照一念之妄心即三千三谛之妙理而已。四教仪曰:「观不思议境。谓观一念心。具足无减三千性相百界千如。即此之境即空即假即中。更不前后。广不圆满。横竖自在。」
【三藏法数】
观即能观,境即所观。所观者何?不出色、心。色从心造,全体是心。故经云:三界无别法,唯是一心作。即众生日用现前,以根对尘,所起一念之妄心也。此心既全真成妄,今达妄即真,即此妄心,具足诸法,无有缺减。即心是一切法,一切法是心,非一非异,不前不后,玄妙寂绝,非识所识,非言所言,故指此心为不思议境也。于此一心,念念以即空、即假、即中三观观之。若观一法即一切法,假观也;观一切法即一法,空观也;非一非一切,而一而一切,中观也。空观破见、思惑,證般若德;假观破尘沙惑,證解脱德;中观破无明惑,證法身德。三观既即一而三,三惑岂前后而破,三德非次第而證。说之次第,理非次第。由證三德,即入初住。所谓上根之人,唯用一法,即指此初观也。(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以根对尘者,谓以眼耳鼻舌身意之六根,对色声香味触法之六尘也。不前不后者,一心不在前,诸法不在后也。空假中者,离性离相谓之空,无法不备谓之假,非空非假谓之中也。非一非一切者,中观双遮空假也;而一而一切者,中观双照空假也。见、思惑者,谓意根对法尘而起分别曰见惑,眼等五根对色等五尘起诸贪染曰思惑。尘沙惑者,谓众生之惑,种类数多如尘若沙也。无明惑者,谓于中道之理,无所明了也。三德者,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也。)
观支
【佛学大辞典】
(术语)观法之部分。止观五上曰:「禅有观支,因生邪慧。逸观于法,僻起诸倒。」同十上曰:「如是见慧从何处出?由禅中有观支。」
【三藏法数】
细心分别为观。谓行者既證初禅,即以细心分别禅中诸妙功德,境界分明,故名观支。
【三藏法数】
细心分别名观,谓行者既證初禅功德,即以细心分别此禅定中色法,诸妙功德,境界分明,是欲界之所未有也。
(术语)观法之部分。止观五上曰:「禅有观支,因生邪慧。逸观于法,僻起诸倒。」同十上曰:「如是见慧从何处出?由禅中有观支。」
【三藏法数】
细心分别为观。谓行者既證初禅,即以细心分别禅中诸妙功德,境界分明,故名观支。
【三藏法数】
细心分别名观,谓行者既證初禅功德,即以细心分别此禅定中色法,诸妙功德,境界分明,是欲界之所未有也。
观心
【佛学大辞典】
(术语)观察心性如何,谓之观心。心为万法之主,无一事漏于心者,故观察心,即观察一切也。因而凡究事观理,尽称为观心。对于是而商量释迦一代之教法,谓之教相。此二者,大乘诸宗,无不具备,法相宗三时之判为教相,五重唯识为观心,乃至天台之五时八教为教相,一心三观为观心,十界二门曰:「劝心乃是教行枢机。」同指要钞上曰:「一代教门,皆以观心为要。」教观纲宗上曰:「佛祖之要,教观而已矣。观非教不正,教非观不传。有教无观则罔,有观无教则殆。」台宗观心之法有三种。(参见:观法)
【佛学常见辞汇】
观察自己的心性。
(术语)观察心性如何,谓之观心。心为万法之主,无一事漏于心者,故观察心,即观察一切也。因而凡究事观理,尽称为观心。对于是而商量释迦一代之教法,谓之教相。此二者,大乘诸宗,无不具备,法相宗三时之判为教相,五重唯识为观心,乃至天台之五时八教为教相,一心三观为观心,十界二门曰:「劝心乃是教行枢机。」同指要钞上曰:「一代教门,皆以观心为要。」教观纲宗上曰:「佛祖之要,教观而已矣。观非教不正,教非观不传。有教无观则罔,有观无教则殆。」台宗观心之法有三种。(参见:观法)
【佛学常见辞汇】
观察自己的心性。
观心论
【佛学大辞典】
(书名)一卷,隋智顗述。发三十六问而切劝观心。灌顶有疏五卷。
(书名)一卷,隋智顗述。发三十六问而切劝观心。灌顶有疏五卷。
观心食法
【佛学大辞典】
(书名)一卷,隋智顗述。
(书名)一卷,隋智顗述。
观心释
【佛学大辞典】
(术语)天台四释之一。(参见:四释)附录。
(术语)天台四释之一。(参见:四释)附录。
观心诵经法记
【佛学大辞典】
(书名)一卷,隋智顗说,唐湛然述。
(书名)一卷,隋智顗说,唐湛然述。
观世音
【佛学大辞典】
(菩萨)略称观音。法华经曰:「苦恼众生,一心称名。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以是名观世音。」按观世音像,世俗多作妇人。胡石麟笔丛,王世贞观音本纪,皆谓古时无作妇人像者。陔馀丛考据南北史驳之,盖六朝时已然矣。(参见:观音)
【佛学常见辞汇】
简称观音,菩萨名,因此菩萨时常观察世人称念他的名号或痛苦的声音而去垂救,故名。
(菩萨)略称观音。法华经曰:「苦恼众生,一心称名。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以是名观世音。」按观世音像,世俗多作妇人。胡石麟笔丛,王世贞观音本纪,皆谓古时无作妇人像者。陔馀丛考据南北史驳之,盖六朝时已然矣。(参见:观音)
【佛学常见辞汇】
简称观音,菩萨名,因此菩萨时常观察世人称念他的名号或痛苦的声音而去垂救,故名。
观世音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即观音经。
(经名)即观音经。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佛学大辞典】
(经名)法华经第二十五品之名。说观世音菩萨开周遍法界之门而济度众生者,河西王沮渠蒙逊之代,使别行此一品,称为观音经。
(经名)法华经第二十五品之名。说观世音菩萨开周遍法界之门而济度众生者,河西王沮渠蒙逊之代,使别行此一品,称为观音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