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77,分139页显示 上一页 73 74 75 76 77 79 80 81 82 下一页
窟观
圆顿观
圆顿观解
圆顿止观
圆觉三观
圆观
园观
道场观
道观
道观双流
游戏观音
瑜伽观自在王如来修行法
杨柳观音
闻持观
佛类词典(续上)
慈悲观窟观
圆顿观
圆顿观解
圆顿止观
圆觉三观
圆观
园观
道场观
道观
道观双流
游戏观音
瑜伽观自在王如来修行法
杨柳观音
闻持观
慈悲观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五停心观之一。
【佛学常见辞汇】
慈悲一切众生的观法,为五停心之一。
(术语)五停心观之一。
【佛学常见辞汇】
慈悲一切众生的观法,为五停心之一。
窟观
【佛学大辞典】
(杂语)于石窟修观法。即坐禅也。
(杂语)于石窟修观法。即坐禅也。
圆顿观
【佛学大辞典】
(术语)圆顿止观之略称。
(术语)圆顿止观之略称。
圆顿观解
【佛学大辞典】
(术语)圆顿之观解,修圆顿止观之法也。
(术语)圆顿之观解,修圆顿止观之法也。
圆顿止观
【佛学大辞典】
(术语)略曰圆顿观。静止妄念曰止。真智通达曰观。由止成观。由观资止。止观不离。故略称止观。亦单曰观。此止观之法有三种。为渐次不定圆顿。法华所说之观法,为圆顿止观,天台大师宣说之,章安大师编集之,名为摩诃止观。十卷之大本是也。(参见:止观)。【又】(书名)摩诃止观,一名圆顿止观。以书中说圆顿止观之法义故也。
(术语)略曰圆顿观。静止妄念曰止。真智通达曰观。由止成观。由观资止。止观不离。故略称止观。亦单曰观。此止观之法有三种。为渐次不定圆顿。法华所说之观法,为圆顿止观,天台大师宣说之,章安大师编集之,名为摩诃止观。十卷之大本是也。(参见:止观)。【又】(书名)摩诃止观,一名圆顿止观。以书中说圆顿止观之法义故也。
圆觉三观
【佛学大辞典】
(名数)圆觉经说三种之观法,谓为圆觉之三观:一、奢摩他观。奢摩他,译言止,专静止心念而入于涅槃也。二、三摩钵底观。三摩钵底,译言观。观如幻之相而證幻化之净行也。三、禅那观。禅那,译言思惟。不取静相及幻化,思惟而證中道之实相也。此三观单复重叠,而为二十五种,称之为二十五清净定轮(经于二十五种一一说之)。经偈曰:「所谓奢摩他、三摩提禅那、三法顿渐修,有二十五种。十方诸如来,三世修行者,无不因此法,而得成菩提。」
【佛学次第统编】
圆觉三观者:
一、奢摩他 梵语奢摩他,华言止。止即止寂之义,谓欲求圆觉者,以净觉心,取净为行。而于染净等境,心不安缘,即是体真止,义当空观。故经云:「由寂静故,十方世界诸如来心,于中显现,如镜中像,此方便者名奢摩他。」
二、三摩钵提 梵语三摩钵提,华言等持。昏沈掉举皆离曰等,令心专注一境曰持。谓欲求圆觉者,以净觉心,知觉心性,及与根尘,皆因幻化而有。遂起幻修,以除诸幻,即是方便随缘止,义当假观。故经云:「所圆妙行,如土长苗,此方便者,名三摩钵提。」
三、禅那 梵语禅那,华言静虑。静即定,虑即慧也。谓欲求圆觉者,以静觉心,不取幻化,及诸静相,便能随顺寂灭境界,即是息二边止,义当中观。故经云:「自他身心所不能及,众生寿命皆为浮想,此方便者,名为禅那。」
(名数)圆觉经说三种之观法,谓为圆觉之三观:一、奢摩他观。奢摩他,译言止,专静止心念而入于涅槃也。二、三摩钵底观。三摩钵底,译言观。观如幻之相而證幻化之净行也。三、禅那观。禅那,译言思惟。不取静相及幻化,思惟而證中道之实相也。此三观单复重叠,而为二十五种,称之为二十五清净定轮(经于二十五种一一说之)。经偈曰:「所谓奢摩他、三摩提禅那、三法顿渐修,有二十五种。十方诸如来,三世修行者,无不因此法,而得成菩提。」
【佛学次第统编】
圆觉三观者:
一、奢摩他 梵语奢摩他,华言止。止即止寂之义,谓欲求圆觉者,以净觉心,取净为行。而于染净等境,心不安缘,即是体真止,义当空观。故经云:「由寂静故,十方世界诸如来心,于中显现,如镜中像,此方便者名奢摩他。」
二、三摩钵提 梵语三摩钵提,华言等持。昏沈掉举皆离曰等,令心专注一境曰持。谓欲求圆觉者,以净觉心,知觉心性,及与根尘,皆因幻化而有。遂起幻修,以除诸幻,即是方便随缘止,义当假观。故经云:「所圆妙行,如土长苗,此方便者,名三摩钵提。」
三、禅那 梵语禅那,华言静虑。静即定,虑即慧也。谓欲求圆觉者,以静觉心,不取幻化,及诸静相,便能随顺寂灭境界,即是息二边止,义当中观。故经云:「自他身心所不能及,众生寿命皆为浮想,此方便者,名为禅那。」
圆观
【佛学大辞典】
(术语)天台宗圆教所说之观法,即圆顿之观法也。圆者,圆融圆满圆顿等之义。(参见:圆教)
(术语)天台宗圆教所说之观法,即圆顿之观法也。圆者,圆融圆满圆顿等之义。(参见:圆教)
园观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园者园林,观者高台也。法华经譬喻品曰:「常处地狱,如游园观。」
(术语)园者园林,观者高台也。法华经譬喻品曰:「常处地狱,如游园观。」
道场观
【佛学大辞典】
(术语)真言行者观所住之道场及所信之佛身,谓为道场观。其所住之道场,分器界与道场之二段。而就其器界言之。则显密诸教所明,有三轮五轮之不同。今明其中三轮,则初为风轮,次为水轮,次为地轮。此三轮之种子为。摄大轨上曰:「最初于下位,思惟彼风轮,贺字所安住,黑光焰流布。归命欠。次上安水轮,其色如雪乳,啭字所安住。归命鍐。复于水轮上,观作金刚轮,忽置本初字,四方通黄色。归命阿。」但地轮之中,有字字字之三重。三重虽为不同,然并是地轮之摄,故总称为地轮。初字为金轮之种子,次字为火轮之种子,后字为八叶莲华之种子,八叶莲华者,须弥山也。苏悉地出现品曰:「行者一缘想八峰弥卢山。」青龙轨曰:「一缘而观总八峰弥卢山。」略出经曰:「其山众宝所成而有八角。」大日经疏十二曰:「先想八峰须弥山王,八峰谓四面周匝作于峰。」八峰八角为八叶之标帜,故以须弥山为八叶莲华。是即于字金轮上㳽满八功德水,于其中出生大莲华王,即须弥山也。而于两字之中间观字者,军荼利轨曰:「为成变化莲华故,当观览字门,流散赤焰而成火轮,其形三角,渐引量同水轮。忽然之间,从金龟背跃出八叶大莲华,金刚为茎。」是为成莲华故。观字也。已上为器界,已下为坛场,其八叶莲华上有八柱之楼阁。千手仪轨曰:「于莲华上有八大金刚柱,成宝楼阁。」即每叶有一柱,阁内安坛。其坛形量随行者之意可也。其形随方圆三角半月等法而不同。其量有大小重重。如摄真经所说。于坛上更观八叶之白莲华,已上明所住之道场。已下为能住之佛身。即观吾身而为佛身也。先于腰下想字,是即地轮黄色也。于腰想字。水轮白色也。于胸想字,日轮火轮赤色也。于发际想字,风轮黑色也。于顶上想字,虚空轮青色也。阿字是本不生理之种子,落种子于地轮,则待水土之缘始萌,是故地轮上有水轮,虽有水土之缘,然必待日轮之暖气,茎叶始具,故上有日轮(即火轮),虽有水土日轮之缘,然必待解脱之风而得具足生长,故上有风轮。纵有水土日风,然皆悉坚实,何能使物生长?故最上有空轮。如是观五字于五处,即所谓五字严身也。下自地轮,上至虚空,重重观置,而五大相互融通矣。此率都婆放光,周遍于法界,为毗卢遮那之身,有种种之庄严。坐于白莲华台,宝冠有五佛,舍那之身著白纱。我自始至终种种之事亦如是。若以本尊为本,则可以我为影。以吾为本,则可以本尊为影。观诸佛亦如是相融。是三平等观之义也。见秘藏记本。道场观有二种:一理观,二事观。于行者之身内观之,谓为理观,于身外观之,谓为事观。器界及道场观为事观,佛身观乃理观也。见秘藏记钞三。为此道场观,用不空成就之成所作智定。三摩地仪轨曰:「行者次应以成所作智三摩地想,于己身前观。无尽乳海,出生大莲华王金刚为茎,量同法界。上想七宝珍宝楼阁殿,如意珠以为庄饰。(中略)毗卢遮那如来身色如月,首戴如来冠,垂妙縠天衣,璎珞庄严,光明普照,无量无数大菩萨众前后围绕以为眷属。」
(术语)真言行者观所住之道场及所信之佛身,谓为道场观。其所住之道场,分器界与道场之二段。而就其器界言之。则显密诸教所明,有三轮五轮之不同。今明其中三轮,则初为风轮,次为水轮,次为地轮。此三轮之种子为。摄大轨上曰:「最初于下位,思惟彼风轮,贺字所安住,黑光焰流布。归命欠。次上安水轮,其色如雪乳,啭字所安住。归命鍐。复于水轮上,观作金刚轮,忽置本初字,四方通黄色。归命阿。」但地轮之中,有字字字之三重。三重虽为不同,然并是地轮之摄,故总称为地轮。初字为金轮之种子,次字为火轮之种子,后字为八叶莲华之种子,八叶莲华者,须弥山也。苏悉地出现品曰:「行者一缘想八峰弥卢山。」青龙轨曰:「一缘而观总八峰弥卢山。」略出经曰:「其山众宝所成而有八角。」大日经疏十二曰:「先想八峰须弥山王,八峰谓四面周匝作于峰。」八峰八角为八叶之标帜,故以须弥山为八叶莲华。是即于字金轮上㳽满八功德水,于其中出生大莲华王,即须弥山也。而于两字之中间观字者,军荼利轨曰:「为成变化莲华故,当观览字门,流散赤焰而成火轮,其形三角,渐引量同水轮。忽然之间,从金龟背跃出八叶大莲华,金刚为茎。」是为成莲华故。观字也。已上为器界,已下为坛场,其八叶莲华上有八柱之楼阁。千手仪轨曰:「于莲华上有八大金刚柱,成宝楼阁。」即每叶有一柱,阁内安坛。其坛形量随行者之意可也。其形随方圆三角半月等法而不同。其量有大小重重。如摄真经所说。于坛上更观八叶之白莲华,已上明所住之道场。已下为能住之佛身。即观吾身而为佛身也。先于腰下想字,是即地轮黄色也。于腰想字。水轮白色也。于胸想字,日轮火轮赤色也。于发际想字,风轮黑色也。于顶上想字,虚空轮青色也。阿字是本不生理之种子,落种子于地轮,则待水土之缘始萌,是故地轮上有水轮,虽有水土之缘,然必待日轮之暖气,茎叶始具,故上有日轮(即火轮),虽有水土日轮之缘,然必待解脱之风而得具足生长,故上有风轮。纵有水土日风,然皆悉坚实,何能使物生长?故最上有空轮。如是观五字于五处,即所谓五字严身也。下自地轮,上至虚空,重重观置,而五大相互融通矣。此率都婆放光,周遍于法界,为毗卢遮那之身,有种种之庄严。坐于白莲华台,宝冠有五佛,舍那之身著白纱。我自始至终种种之事亦如是。若以本尊为本,则可以我为影。以吾为本,则可以本尊为影。观诸佛亦如是相融。是三平等观之义也。见秘藏记本。道场观有二种:一理观,二事观。于行者之身内观之,谓为理观,于身外观之,谓为事观。器界及道场观为事观,佛身观乃理观也。见秘藏记钞三。为此道场观,用不空成就之成所作智定。三摩地仪轨曰:「行者次应以成所作智三摩地想,于己身前观。无尽乳海,出生大莲华王金刚为茎,量同法界。上想七宝珍宝楼阁殿,如意珠以为庄饰。(中略)毗卢遮那如来身色如月,首戴如来冠,垂妙縠天衣,璎珞庄严,光明普照,无量无数大菩萨众前后围绕以为眷属。」
道观
【佛学大辞典】
(术语)道为化道,谓教化他也。观为空观,谓自观空理也。自住于空理而向他行化道,谓为道观双流。是菩萨之正行也。止观六曰:「菩萨者,福慧深利,道观双流。」四教仪集注下曰:「道观双流者,道谓化道,观谓空观,带空出假,故曰双流。」金光明文句五曰:「通教八地,别教十回向,圆教亦在初住,皆是道观双流,自他俱益之位也。」同记曰:「道谓外化,观谓内行。」
【佛学常见辞汇】
道是化道,教化他人的意思,观是空观,即观察万法性空的道理。自己安住于空的道理而又向他人劝说教化,叫做道观双流。
(术语)道为化道,谓教化他也。观为空观,谓自观空理也。自住于空理而向他行化道,谓为道观双流。是菩萨之正行也。止观六曰:「菩萨者,福慧深利,道观双流。」四教仪集注下曰:「道观双流者,道谓化道,观谓空观,带空出假,故曰双流。」金光明文句五曰:「通教八地,别教十回向,圆教亦在初住,皆是道观双流,自他俱益之位也。」同记曰:「道谓外化,观谓内行。」
【佛学常见辞汇】
道是化道,教化他人的意思,观是空观,即观察万法性空的道理。自己安住于空的道理而又向他人劝说教化,叫做道观双流。
道观双流
【佛学大辞典】
(术语)自修空观,同时出假观,化道众生也。
【佛学常见辞汇】
(参见:道观)
(术语)自修空观,同时出假观,化道众生也。
【佛学常见辞汇】
(参见:道观)
游戏观音
【佛学大辞典】
(菩萨)三十三观音之一。乘五色云。左手安偏膝,游观法界之相。
(菩萨)三十三观音之一。乘五色云。左手安偏膝,游观法界之相。
瑜伽观自在王如来修行法
【佛学大辞典】
(经名)金刚顶经瑜伽观自在王如来修行法之略名。
(经名)金刚顶经瑜伽观自在王如来修行法之略名。
杨柳观音
【佛学大辞典】
(菩萨)三十三观音之一。以杨柳为三昧耶形之观音也。杨柳取其柔顺,不知起因。
(菩萨)三十三观音之一。以杨柳为三昧耶形之观音也。杨柳取其柔顺,不知起因。
闻持观
【佛学大辞典】
(术语)修求闻持法之观法也。(参见:求闻持法)
(术语)修求闻持法之观法也。(参见:求闻持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