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77,分139页显示 上一页 56 57 58 59 60 62 63 64 65 下一页
五停心观
五停心观位
五轮观
五藏三摩地观
五观
食时五观
止观不二
不空罥索观音
不空钩观音
不定观
不定止观
不净观
不净观经
六大观
佛类词典(续上)
五教止观五停心观
五停心观位
五轮观
五藏三摩地观
五观
食时五观
止观不二
不空罥索观音
不空钩观音
不定观
不定止观
不净观
不净观经
六大观
五教止观
【佛学大辞典】
(书名)一卷,华严宗之初祖杜顺著。约五教而明止观。五教章冠经上一曰:「杜顺禅师乃文殊师利菩萨之化身。(中略)弘以华严训以一乘,遂造法界观一卷五教止观一卷,是华严根本之章,圆宗最初之观。彼五教止观者即约五教各别止观,故五教之名正始彼观。」
(书名)一卷,华严宗之初祖杜顺著。约五教而明止观。五教章冠经上一曰:「杜顺禅师乃文殊师利菩萨之化身。(中略)弘以华严训以一乘,遂造法界观一卷五教止观一卷,是华严根本之章,圆宗最初之观。彼五教止观者即约五教各别止观,故五教之名正始彼观。」
五停心观
【佛学大辞典】
(术语)小乘三贤之第一,修五种之观法而五种之过失停心也。是为声闻乘入道之初。有二种,一种:一、不净观,观境界不净之相,停止贪欲之法。贪著心多之人修之。二、慈悲观,向一切有情,观可怜之相,而停止瞋恚之法。瞋恚多之人修之。三、因缘观,观十二因缘,三世相续之理,而停止愚痴之法。愚痴多之人修之。四、界分别观,向诸法而分别六界或十八界,停止我见之法。我见多之人修之。五、数息观,计呼吸数以停止散乱心之法。散心多之人修之。又一种:以第四之界分别观与第三之因缘观相似,省之而加观佛。因观佛之相好。能治一切之烦恼故也。业障多之人修之。净影于大乘义章十二正明第一种,傍示第二种。曰:「问曰:有人诸患等分何以为治?成实法中十六特胜能为对治,依如观佛三昧经中观佛三昧能为对治,毗昙法中义亦同此,以佛相好非三毒境界故尔。」天台于四教仪、四念处、名第四观为界方便,而举第一种。于玄义、止观即、为念佛观,而举第二种。图示其次第并名字之不同,则如图。
【佛学常见辞汇】
能使五种过失停止于心的观法,亦即声闻乘人在最初入道时所修的五种观法。一、不净观,是观察一切根身器界皆属不净,以停止贪欲。二、慈悲观,是观察一切众生痛苦可怜之相,以停止瞋恚。三、因缘观,是观察一切法皆从因缘生,前因后果,历历分明,以停止愚痴。四、念佛观,是观察佛身相好,功德庄严,以停止业障。五、数息观,是观察呼吸出入之相,每一出入,皆暗数自一至十,以停止散乱。
(术语)小乘三贤之第一,修五种之观法而五种之过失停心也。是为声闻乘入道之初。有二种,一种:一、不净观,观境界不净之相,停止贪欲之法。贪著心多之人修之。二、慈悲观,向一切有情,观可怜之相,而停止瞋恚之法。瞋恚多之人修之。三、因缘观,观十二因缘,三世相续之理,而停止愚痴之法。愚痴多之人修之。四、界分别观,向诸法而分别六界或十八界,停止我见之法。我见多之人修之。五、数息观,计呼吸数以停止散乱心之法。散心多之人修之。又一种:以第四之界分别观与第三之因缘观相似,省之而加观佛。因观佛之相好。能治一切之烦恼故也。业障多之人修之。净影于大乘义章十二正明第一种,傍示第二种。曰:「问曰:有人诸患等分何以为治?成实法中十六特胜能为对治,依如观佛三昧经中观佛三昧能为对治,毗昙法中义亦同此,以佛相好非三毒境界故尔。」天台于四教仪、四念处、名第四观为界方便,而举第一种。于玄义、止观即、为念佛观,而举第二种。图示其次第并名字之不同,则如图。
【佛学常见辞汇】
能使五种过失停止于心的观法,亦即声闻乘人在最初入道时所修的五种观法。一、不净观,是观察一切根身器界皆属不净,以停止贪欲。二、慈悲观,是观察一切众生痛苦可怜之相,以停止瞋恚。三、因缘观,是观察一切法皆从因缘生,前因后果,历历分明,以停止愚痴。四、念佛观,是观察佛身相好,功德庄严,以停止业障。五、数息观,是观察呼吸出入之相,每一出入,皆暗数自一至十,以停止散乱。
五停心观位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七贤位之第一。修五停心观法之位。
(术语)七贤位之第一。修五停心观法之位。
五轮观
【佛学大辞典】
(术语)地水火风空名五轮,其种子即之五字也。其形方,圆,三角,半月,团形,其色黄白赤黑青也。各圆满而具众德,故名为轮。五轮即五智,观之而其观成就,则自身即为五智如来也。又修法之时,欲吾身成为金刚轮,以此五字配于身中五处,而加持吾身,谓之五字严身观。其法如其次第,观于自身之腰下,脐轮,心上,额,顶上五处也。大日经疏十四曰:「凡阿阇梨欲建立大悲胎藏建立弟子时,当先住于瑜伽而观自身。从脐已下当作金刚轮,其色黄而坚;从脐以上至心当作水轮,其色白;次从心以上至咽当作火轮,其色赤;次从咽以上至顶当作风轮,其色黑;复次地轮正方,水轮圆,火轮三角,风轮半月形,最上虚空作一点。具种种色,在顶十字缝上置也,是此输形正与身分相称也。此五位者即是前所说五字,方中置阿字,圆中置嚩字,三角中置啰字,半月中置唅字,点中置欠字。」大日经义释八曰:「凡行者欲修观时,先当住瑜伽座以阿嚩啰贺祛五字加持自体。」大日经义释十一出五轮成身之图。【又】于地水火风空之五大。而得自在之禅定名日本黑谷语灯录曰:「大安寺有胜行上人者,修五轮观成就之人,居常每日入环堵中数刻而出。一日出迟,徒弟鉴壁偷眼,不见上人,唯见床上水之澄清。试以投石有声,弟子怪之。上人出定之后,自觉胸间有物楚痛难忍。召其徒曰:汝等见定相有何事乎?徒报以实。上人曰:汝待我更入定为取之去。上人翌日入定,徒复窥见床上有火,光焰炽然,乃探石取去。上人起定无后痛苦。」(参见:五字严身)
(术语)地水火风空名五轮,其种子即之五字也。其形方,圆,三角,半月,团形,其色黄白赤黑青也。各圆满而具众德,故名为轮。五轮即五智,观之而其观成就,则自身即为五智如来也。又修法之时,欲吾身成为金刚轮,以此五字配于身中五处,而加持吾身,谓之五字严身观。其法如其次第,观于自身之腰下,脐轮,心上,额,顶上五处也。大日经疏十四曰:「凡阿阇梨欲建立大悲胎藏建立弟子时,当先住于瑜伽而观自身。从脐已下当作金刚轮,其色黄而坚;从脐以上至心当作水轮,其色白;次从心以上至咽当作火轮,其色赤;次从咽以上至顶当作风轮,其色黑;复次地轮正方,水轮圆,火轮三角,风轮半月形,最上虚空作一点。具种种色,在顶十字缝上置也,是此输形正与身分相称也。此五位者即是前所说五字,方中置阿字,圆中置嚩字,三角中置啰字,半月中置唅字,点中置欠字。」大日经义释八曰:「凡行者欲修观时,先当住瑜伽座以阿嚩啰贺祛五字加持自体。」大日经义释十一出五轮成身之图。【又】于地水火风空之五大。而得自在之禅定名日本黑谷语灯录曰:「大安寺有胜行上人者,修五轮观成就之人,居常每日入环堵中数刻而出。一日出迟,徒弟鉴壁偷眼,不见上人,唯见床上水之澄清。试以投石有声,弟子怪之。上人出定之后,自觉胸间有物楚痛难忍。召其徒曰:汝等见定相有何事乎?徒报以实。上人曰:汝待我更入定为取之去。上人翌日入定,徒复窥见床上有火,光焰炽然,乃探石取去。上人起定无后痛苦。」(参见:五字严身)
五藏三摩地观
【佛学大辞典】
(术语)是三种秘密仪轨所说,观吾五藏为五大即五如来,而即身成佛之三摩地也。仪轨曰:「阿字(地大)者,金刚部,主肝;鍐字(水大)者,莲华部,主肺;览字(火大)者,宝部,主心;唅字(风大)者,羯磨部,主胃;欠字(空大)者,虚空部(虚空者佛之异名)主脾。(中略)阿字者东方阿閦如来,鍐字者西方阿弥陀如来,览字者东方宝生如来,唅字者北方不空成就如来,欠字者上方毗卢那大日如来。」如是五脏即为五大,而五大即为五智如来,则依此五藏三摩地,而得即身成佛也。因而又名五轮(五轮者五大之德名)三摩地,亦曰五物观。
(术语)是三种秘密仪轨所说,观吾五藏为五大即五如来,而即身成佛之三摩地也。仪轨曰:「阿字(地大)者,金刚部,主肝;鍐字(水大)者,莲华部,主肺;览字(火大)者,宝部,主心;唅字(风大)者,羯磨部,主胃;欠字(空大)者,虚空部(虚空者佛之异名)主脾。(中略)阿字者东方阿閦如来,鍐字者西方阿弥陀如来,览字者东方宝生如来,唅字者北方不空成就如来,欠字者上方毗卢那大日如来。」如是五脏即为五大,而五大即为五智如来,则依此五藏三摩地,而得即身成佛也。因而又名五轮(五轮者五大之德名)三摩地,亦曰五物观。
五观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真观,观真谛之理而断见思之惑之空观也。二、清净观,于既除见思粪秽之清净身,断尘沙之惑之假观也。三、广大智慧观,断无明之惑得广大之智慧之中观也。四、悲观,以上三观观众生,拔众生苦之谓也。五、慈观。以上三观观众生而与众生以乐之谓也。法华经普门品曰:「真观清净观,广大智慧观,悲观及慈观,常愿常瞻仰。」【又】食时之五观,五眼之观照,华严宗五教之观法。
【佛学常见辞汇】
一、真观,即观察真谛的道理以断见思之惑的空观;二、清净观,即既已断见思之惑,再断尘沙之惑的假观;三、广大智慧观,即断了无明之惑之后,而得广大智慧的中观;四、悲观,以上面三种观观众生,而愿拔众生之苦;五、慈观,即以上面三种观观众生,而愿给众生快乐。
【佛学次第统编】
五观者:
一、真观 观真谛之理,断见思之惑之空观。
二、清净观 既除见思之粪秽,则为清净之身,断尘妙之假观。
三、广大智慧观 断无明之惑,得广大智慧之中观。
四、悲观 以上之三观观众生,用拔众生之苦。
五、慈观 以上之三观观众生,与乐众生也。
(名数)一、真观,观真谛之理而断见思之惑之空观也。二、清净观,于既除见思粪秽之清净身,断尘沙之惑之假观也。三、广大智慧观,断无明之惑得广大之智慧之中观也。四、悲观,以上三观观众生,拔众生苦之谓也。五、慈观。以上三观观众生而与众生以乐之谓也。法华经普门品曰:「真观清净观,广大智慧观,悲观及慈观,常愿常瞻仰。」【又】食时之五观,五眼之观照,华严宗五教之观法。
【佛学常见辞汇】
一、真观,即观察真谛的道理以断见思之惑的空观;二、清净观,即既已断见思之惑,再断尘沙之惑的假观;三、广大智慧观,即断了无明之惑之后,而得广大智慧的中观;四、悲观,以上面三种观观众生,而愿拔众生之苦;五、慈观,即以上面三种观观众生,而愿给众生快乐。
【佛学次第统编】
五观者:
一、真观 观真谛之理,断见思之惑之空观。
二、清净观 既除见思之粪秽,则为清净之身,断尘妙之假观。
三、广大智慧观 断无明之惑,得广大智慧之中观。
四、悲观 以上之三观观众生,用拔众生之苦。
五、慈观 以上之三观观众生,与乐众生也。
食时五观
【佛学大辞典】
(名数)行事钞下二曰:「今故约食时立观以开心道,略作五门,明了论如此分之:初计功多少量他来处,二自忖己身德行,三防心离过,四正事良药,五为成业道。」资持记下二之三曰:「境虽有五,总束为三:初即观食,二是观身,三并观心,从疏至亲观法次第。」
(名数)行事钞下二曰:「今故约食时立观以开心道,略作五门,明了论如此分之:初计功多少量他来处,二自忖己身德行,三防心离过,四正事良药,五为成业道。」资持记下二之三曰:「境虽有五,总束为三:初即观食,二是观身,三并观心,从疏至亲观法次第。」
止观不二
【佛学大辞典】
(术语)法性寂然为止,寂而常照为观,止如明镜止水,观如明镜止水影现万象,故止与观者,不二一体也。辅行一曰:「中道即法界,法界即止观,止观不二,境智冥一。」
(术语)法性寂然为止,寂而常照为观,止如明镜止水,观如明镜止水影现万象,故止与观者,不二一体也。辅行一曰:「中道即法界,法界即止观,止观不二,境智冥一。」
不空罥索观音
【佛学大辞典】
(菩萨)梵名阿牟伽皤赊Amoghapa%s!a,译为不空罥索。胎藏界观音院之一尊也。或列为六观音之一。此尊持不空之罥索,钩取人天之鱼于菩提之岸,以此标帜而得名,罥索譬菩萨之四摄法,其罥索必有所获,故云不空。陀罗尼集经四曰:「阿牟伽皤赊,唐言不空罥索。」大日经疏五曰:「罥索是菩提心中四摄方便。」玄奘译之不空罥索咒心经后序曰:「题不空等者,别众经之殊号也。至如掷罥取兽,时或索空。玆教动桴罔不玄会,故立斯目也。」演密钞五曰:「四摄是法,罥索是喻,诸佛菩萨以四摄法摄取众生,无空过者。世间罥索索取诸兽少有所失,故以为喻。又此罥索名不空,世间罥索索取兽时,或中或不中,四摄罥索摄取众生无不中者故。」
(菩萨)梵名阿牟伽皤赊Amoghapa%s!a,译为不空罥索。胎藏界观音院之一尊也。或列为六观音之一。此尊持不空之罥索,钩取人天之鱼于菩提之岸,以此标帜而得名,罥索譬菩萨之四摄法,其罥索必有所获,故云不空。陀罗尼集经四曰:「阿牟伽皤赊,唐言不空罥索。」大日经疏五曰:「罥索是菩提心中四摄方便。」玄奘译之不空罥索咒心经后序曰:「题不空等者,别众经之殊号也。至如掷罥取兽,时或索空。玆教动桴罔不玄会,故立斯目也。」演密钞五曰:「四摄是法,罥索是喻,诸佛菩萨以四摄法摄取众生,无空过者。世间罥索索取诸兽少有所失,故以为喻。又此罥索名不空,世间罥索索取兽时,或中或不中,四摄罥索摄取众生无不中者故。」
不空钩观音
【佛学大辞典】
(菩萨)梵名曰央俱舍Amogha%nkus!a,与不空罥索观音同体。在胎藏界之观音院,谓之不空罥索,在虚空藏院谓之不空钩观音。钩者,标帜之意,同于罥索。不空罥索神变真言经,所谓清净莲华明王央俱舍是也。
(菩萨)梵名曰央俱舍Amogha%nkus!a,与不空罥索观音同体。在胎藏界之观音院,谓之不空罥索,在虚空藏院谓之不空钩观音。钩者,标帜之意,同于罥索。不空罥索神变真言经,所谓清净莲华明王央俱舍是也。
不定观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台家所立三种观门之一。非初观实相,又非次第由浅至深,无论修何法,过去宿习之所发,豁然开悟,而證实相,谓之不定观,天台大师为陈尚书令毛喜所著,修禅六妙门是不定观之法也。法华玄义十曰:「不定观者,从过去佛深种善根。今修證十二门,豁然开悟得无生忍,即是毒在乳中,即能杀人也。(中略)学无作四圣行谛法华般舟等四种三昧,豁然心悟得无生忍,即是醍醐行中杀人也。」
(术语)台家所立三种观门之一。非初观实相,又非次第由浅至深,无论修何法,过去宿习之所发,豁然开悟,而證实相,谓之不定观,天台大师为陈尚书令毛喜所著,修禅六妙门是不定观之法也。法华玄义十曰:「不定观者,从过去佛深种善根。今修證十二门,豁然开悟得无生忍,即是毒在乳中,即能杀人也。(中略)学无作四圣行谛法华般舟等四种三昧,豁然心悟得无生忍,即是醍醐行中杀人也。」
不定止观
【佛学大辞典】
(术语)天台三种止观之一。(参见:不定观)
(术语)天台三种止观之一。(参见:不定观)
不净观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五停心观之一。为治贪心,观身之不净也。此中有二:一者观自身之不净,二者观他身之不净。观自身不净,有九相:一死想,二胀想,三青瘀想,四脓烂想,五坏想,六血涂想,七虫啖想,八骨锁想,九分散想。智度论中加烧想,而缺死想((参见:九想))。观他身不净有五不净:一种子不净,是身以过去之结业为种,现以父母之精血为种。二住处不净,在母胎不净之处。三自相不净,是身具有九孔,常流出唾涕大小便等不净。四自体不净,由三十六种之不净物所合成。五终竟不净,此身死竟,埋则成土,虫啖成粪,火烧则为灰,究竟推求,无一净相。出于智度论十九,俱舍论二十二,大乘义章十二。
【佛学常见辞汇】
五停心观之一,即观察自己和他人的身体皆污秽不净,可治贪欲。
(术语)五停心观之一。为治贪心,观身之不净也。此中有二:一者观自身之不净,二者观他身之不净。观自身不净,有九相:一死想,二胀想,三青瘀想,四脓烂想,五坏想,六血涂想,七虫啖想,八骨锁想,九分散想。智度论中加烧想,而缺死想((参见:九想))。观他身不净有五不净:一种子不净,是身以过去之结业为种,现以父母之精血为种。二住处不净,在母胎不净之处。三自相不净,是身具有九孔,常流出唾涕大小便等不净。四自体不净,由三十六种之不净物所合成。五终竟不净,此身死竟,埋则成土,虫啖成粪,火烧则为灰,究竟推求,无一净相。出于智度论十九,俱舍论二十二,大乘义章十二。
【佛学常见辞汇】
五停心观之一,即观察自己和他人的身体皆污秽不净,可治贪欲。
九想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又作九相。于人之尸相,起九种之观想也。是为观禅不净观之一种。即使贪著五欲之法,起美好耽恋之迷想者,觉知人之不净,除其贪欲之观想也。一、胀想Vya%dbma%takasam%jn^a%,死尸之膨胀也。二、青瘀想Vinilakasam%jn^a%,风吹日曝而死尸之色变也。三、壤想Vipadumakasam%jn^a%,死尸之破坏也。四、血涂想Vilohitakasam%jn^a%,破坏已,而血肉涂地也。五、脓烂想Vipu%yakasam%jn^a%,脓烂腐败也。六、啖想Vikha%ditakasam%jn^a%,鸟兽来啖死尸也。七、散想Viks!iptakasam%jn^a%,鸟兽啖后而筋骨头手分裂破散也。八、骨想Asthisam%jn^a%,血肉既尽,祇有白骨狼籍也。九、烧想Vidagdhakasam%jn^a%,白骨又火烧归于灰土也。智度论二十一举经文曰:「九想:胀想、坏想、血涂想、脓烂想、青想、啖想、散想、骨想、烧想。」同四十四之经文曰:「九相:胀相、血相、坏相、脓烂相、青相、啖相、散相、骨相、烧相。」大乘义章十三曰:「死相、胀相、青淤相、脓烂相、坏相、血涂相、虫食相、骨锁相、分散相。」此加死相除烧相者。智者之禅波罗蜜门九曰:「膨胀想、青瘀想、坏相、血涂漫想、脓烂想、虫啖想、散想、骨想、烧想。」此依智度论,而第七青想改为第二次,第较善者。又法华玄义四上,加死想而除散想,以此九想对治六欲故也。死想破威仪,言语之两欲,胀想坏想啖想破形貌欲,血涂想青瘀想脓烂想破色欲,骨想烧想破细滑欲,九想通破忻著之人相欲,此九想为观练熏修四种禅之第一也。(参见:禅)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九相,即对人的尸体作九种的观想,以便去除人们对幻躯的留恋,以及觉知人身的不净,为观禅中的不净观。一、新死想,即观初死的人,身硬肉冷,面目可怖,形状堪哀。二、青瘀想,即观数日未歛,瘀紫发臭,目不忍睹,手不敢触。三、脓血想,即观死尸溃烂,肉腐成脓,肠胃融化,膏血欲滴。四、绛汁想,即观腐脓再化,成为血水,处处流出,臭不可闻。五、虫啖想,即观腐尸日久,遍体生蛆,穿筋齧骨,身如蜂窠。六、筋缠想,即观皮肉钻尽,筋骨犹存,如绳束薪,得以不散。七、骨散想,即观筋亦烂坏,骨节纵横,零落骷髅,不成人状。八、白骨想,即观骨骼日久,白如珂雪,雨淋日曝,暴露原野。九、烧灰想,即观白骨被焚,成为灰烬,如沙如土,还归大地。
【佛学次第统编】
禅波罗密门云:「九想,谓佛为众生贪著世间五欲,以为美好,耽恋沉迷,轮回生死,无有出期。是故令修此九种不净观法,想念纯熟,心不分散。若得三昧成就,自然贪欲除灭,惑业消尽,得證道果。」此之九种,虽是假想作观,然用之,能成大事。譬如大海中死尸,溺人附之,即得度也。
一、胖胀想 谓修行之人,心想死尸,见其胖胀,如革囊盛风,异于本相,是为胖胀想。
二、青瘀想 谓修行之人,观胖胀已,复观死尸,风吹日曝,皮肉黄赤瘀黑青黤,是为青瘀想。
三、坏想 谓修行之人,观青瘀已,复观死尸风日所变,皮肉裂坏,六分破碎,五脏腐败,臭秽流溢,是为坏想。
四、血涂漫想 谓修行之人,既观坏已,复观死尸,从头至足,遍身脓血流溢,污秽涂漫,是为血涂漫想。
五、脓烂想 谓修行之人,观涂漫已,复观死尸,身上九孔,虫脓流出,皮肉坏烂,狼藉在地,臭气转增,是为脓烂想。
六、虫啖想 谓修行之人,观脓烂已,复观死尸,虫蛆唼食,鸟兽蛆嚼,残缺剥落,是为虫啖想。
七、散想 谓修行之人,观虫啖已,复观死尸,为禽兽所食,分裂破散,筋断骨离,头足交横,是为散想。
八、骨想 谓修行之人,既观散已,复观死尸,形骸暴露,皮肉已尽,但见白骨狼籍,如贝如珂,是为骨想。
九、烧想 谓修行之人,既观骨已,复观死尸,为火所烧,爆裂烟臭,白骨俱然,薪尽火灭,同于灰土,是为烧想。
【三藏法数】
(出禅波罗蜜门)
谓佛为众生贪著世间五欲,以为美好,耽恋沉迷,轮回生死,无有出期,是故令修此九种不净观法,想念纯熟,心不分散。若得三昧成就,自然贪欲除灭,惑业消尽,得證道果。此之九种,虽是假想作观,然用之能成大事。譬如大海中死尸,溺人附之,即得度也。(五欲者,色欲、声欲、香欲、味欲、触欲也。梵语三昧,华言正定。)
〔一、胖胀想〕(胖,普降切。胀,知亮切),谓修行之人,心想死尸,见其胖胀,如韦囊盛风,异于本相,是为胖胀想。(韦囊者,皮囊也。囊本空虚,盛风则满。以譬死尸胖胀之状也。)
〔二、青瘀想〕(瘀,依据切),谓修行之人,观胖胀已,复观死尸,风吹日曝,皮肉黄赤,瘀黑青黯(依槛切),是为青瘀想。
〔三、坏想〕,谓修行之人,观青瘀已,复观死尸,风日所变,皮肉裂坏,六分破碎,五藏腐败,臭秽流溢,是为坏想。(六分者,头身手足也。五藏者,脾肺肝心肾也。)
〔四、血涂漫想〕,谓修行之人,既观坏已,复观死尸,从头至足,遍身脓血流溢污秽涂漫,是为血涂漫想。
〔五、脓烂想〕,谓修行之人,观涂漫已,复观死尸,身上九孔,虫脓流出,皮肉坏烂,狼藉在地;臭气转增,是为脓烂想。(九孔者,两眼、两耳、两鼻孔、口、大便、小便也。)
〔六、虫啖想〕,谓修行之人,观脓烂已,复观死尸,虫蛆(子余切)唼(色甲切)食,鸟兽咀(在吕切)嚼(疾雀切),残缺剥落,是为虫啖想。
〔七、散想〕,谓修行之人,观虫啖已,复观死尸,为禽兽所食,分裂破散,筋断骨离,头足交横,是为散想。
〔八、骨想〕,谓修行之人,既观散已,复观死尸,形骸暴露,皮肉已尽,但见白骨狼藉,如贝如珂,是为骨想。(贝,海中甲虫也。珂,螺之类也。)
〔九、烧想〕,谓修行之人,既观骨已,复观死尸,为火所烧,爆裂烟臭,白骨俱然,薪尽火灭,同于灰土,是为烧想。
(名数)又作九相。于人之尸相,起九种之观想也。是为观禅不净观之一种。即使贪著五欲之法,起美好耽恋之迷想者,觉知人之不净,除其贪欲之观想也。一、胀想Vya%dbma%takasam%jn^a%,死尸之膨胀也。二、青瘀想Vinilakasam%jn^a%,风吹日曝而死尸之色变也。三、壤想Vipadumakasam%jn^a%,死尸之破坏也。四、血涂想Vilohitakasam%jn^a%,破坏已,而血肉涂地也。五、脓烂想Vipu%yakasam%jn^a%,脓烂腐败也。六、啖想Vikha%ditakasam%jn^a%,鸟兽来啖死尸也。七、散想Viks!iptakasam%jn^a%,鸟兽啖后而筋骨头手分裂破散也。八、骨想Asthisam%jn^a%,血肉既尽,祇有白骨狼籍也。九、烧想Vidagdhakasam%jn^a%,白骨又火烧归于灰土也。智度论二十一举经文曰:「九想:胀想、坏想、血涂想、脓烂想、青想、啖想、散想、骨想、烧想。」同四十四之经文曰:「九相:胀相、血相、坏相、脓烂相、青相、啖相、散相、骨相、烧相。」大乘义章十三曰:「死相、胀相、青淤相、脓烂相、坏相、血涂相、虫食相、骨锁相、分散相。」此加死相除烧相者。智者之禅波罗蜜门九曰:「膨胀想、青瘀想、坏相、血涂漫想、脓烂想、虫啖想、散想、骨想、烧想。」此依智度论,而第七青想改为第二次,第较善者。又法华玄义四上,加死想而除散想,以此九想对治六欲故也。死想破威仪,言语之两欲,胀想坏想啖想破形貌欲,血涂想青瘀想脓烂想破色欲,骨想烧想破细滑欲,九想通破忻著之人相欲,此九想为观练熏修四种禅之第一也。(参见:禅)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九相,即对人的尸体作九种的观想,以便去除人们对幻躯的留恋,以及觉知人身的不净,为观禅中的不净观。一、新死想,即观初死的人,身硬肉冷,面目可怖,形状堪哀。二、青瘀想,即观数日未歛,瘀紫发臭,目不忍睹,手不敢触。三、脓血想,即观死尸溃烂,肉腐成脓,肠胃融化,膏血欲滴。四、绛汁想,即观腐脓再化,成为血水,处处流出,臭不可闻。五、虫啖想,即观腐尸日久,遍体生蛆,穿筋齧骨,身如蜂窠。六、筋缠想,即观皮肉钻尽,筋骨犹存,如绳束薪,得以不散。七、骨散想,即观筋亦烂坏,骨节纵横,零落骷髅,不成人状。八、白骨想,即观骨骼日久,白如珂雪,雨淋日曝,暴露原野。九、烧灰想,即观白骨被焚,成为灰烬,如沙如土,还归大地。
【佛学次第统编】
禅波罗密门云:「九想,谓佛为众生贪著世间五欲,以为美好,耽恋沉迷,轮回生死,无有出期。是故令修此九种不净观法,想念纯熟,心不分散。若得三昧成就,自然贪欲除灭,惑业消尽,得證道果。」此之九种,虽是假想作观,然用之,能成大事。譬如大海中死尸,溺人附之,即得度也。
一、胖胀想 谓修行之人,心想死尸,见其胖胀,如革囊盛风,异于本相,是为胖胀想。
二、青瘀想 谓修行之人,观胖胀已,复观死尸,风吹日曝,皮肉黄赤瘀黑青黤,是为青瘀想。
三、坏想 谓修行之人,观青瘀已,复观死尸风日所变,皮肉裂坏,六分破碎,五脏腐败,臭秽流溢,是为坏想。
四、血涂漫想 谓修行之人,既观坏已,复观死尸,从头至足,遍身脓血流溢,污秽涂漫,是为血涂漫想。
五、脓烂想 谓修行之人,观涂漫已,复观死尸,身上九孔,虫脓流出,皮肉坏烂,狼藉在地,臭气转增,是为脓烂想。
六、虫啖想 谓修行之人,观脓烂已,复观死尸,虫蛆唼食,鸟兽蛆嚼,残缺剥落,是为虫啖想。
七、散想 谓修行之人,观虫啖已,复观死尸,为禽兽所食,分裂破散,筋断骨离,头足交横,是为散想。
八、骨想 谓修行之人,既观散已,复观死尸,形骸暴露,皮肉已尽,但见白骨狼籍,如贝如珂,是为骨想。
九、烧想 谓修行之人,既观骨已,复观死尸,为火所烧,爆裂烟臭,白骨俱然,薪尽火灭,同于灰土,是为烧想。
【三藏法数】
(出禅波罗蜜门)
谓佛为众生贪著世间五欲,以为美好,耽恋沉迷,轮回生死,无有出期,是故令修此九种不净观法,想念纯熟,心不分散。若得三昧成就,自然贪欲除灭,惑业消尽,得證道果。此之九种,虽是假想作观,然用之能成大事。譬如大海中死尸,溺人附之,即得度也。(五欲者,色欲、声欲、香欲、味欲、触欲也。梵语三昧,华言正定。)
〔一、胖胀想〕(胖,普降切。胀,知亮切),谓修行之人,心想死尸,见其胖胀,如韦囊盛风,异于本相,是为胖胀想。(韦囊者,皮囊也。囊本空虚,盛风则满。以譬死尸胖胀之状也。)
〔二、青瘀想〕(瘀,依据切),谓修行之人,观胖胀已,复观死尸,风吹日曝,皮肉黄赤,瘀黑青黯(依槛切),是为青瘀想。
〔三、坏想〕,谓修行之人,观青瘀已,复观死尸,风日所变,皮肉裂坏,六分破碎,五藏腐败,臭秽流溢,是为坏想。(六分者,头身手足也。五藏者,脾肺肝心肾也。)
〔四、血涂漫想〕,谓修行之人,既观坏已,复观死尸,从头至足,遍身脓血流溢污秽涂漫,是为血涂漫想。
〔五、脓烂想〕,谓修行之人,观涂漫已,复观死尸,身上九孔,虫脓流出,皮肉坏烂,狼藉在地;臭气转增,是为脓烂想。(九孔者,两眼、两耳、两鼻孔、口、大便、小便也。)
〔六、虫啖想〕,谓修行之人,观脓烂已,复观死尸,虫蛆(子余切)唼(色甲切)食,鸟兽咀(在吕切)嚼(疾雀切),残缺剥落,是为虫啖想。
〔七、散想〕,谓修行之人,观虫啖已,复观死尸,为禽兽所食,分裂破散,筋断骨离,头足交横,是为散想。
〔八、骨想〕,谓修行之人,既观散已,复观死尸,形骸暴露,皮肉已尽,但见白骨狼藉,如贝如珂,是为骨想。(贝,海中甲虫也。珂,螺之类也。)
〔九、烧想〕,谓修行之人,既观骨已,复观死尸,为火所烧,爆裂烟臭,白骨俱然,薪尽火灭,同于灰土,是为烧想。
不净观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达磨多罗禅经之异名。
(经名)达磨多罗禅经之异名。
六大观
【佛学大辞典】
(名数)在显教,观六大之空不净也。在密教,观六大之圆融无碍也。嘉祥仁王经五曰:「作六大观,四大空识也。」
【佛学常见辞汇】
观察六大的行法,在显教是观察六大之空与不净,在密教是观察六大之圆融无碍。
(名数)在显教,观六大之空不净也。在密教,观六大之圆融无碍也。嘉祥仁王经五曰:「作六大观,四大空识也。」
【佛学常见辞汇】
观察六大的行法,在显教是观察六大之空与不净,在密教是观察六大之圆融无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