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77,分139页显示 上一页 54 55 56 57 58 60 61 62 63 下一页
三种观法
三观
华严宗三观
南山三观
慈恩三观
千手观音
千手观音曼荼罗
千手观音二十八部众
千手观音小咒印言
千手千眼观音
千眼千臂观世音
千眼千臂观世音菩萨陀罗尼神咒经
千转观世音咒经
大方广佛华严经入法界品四十二字观门
佛类词典(续上)
三种止观三种观法
三观
华严宗三观
南山三观
慈恩三观
千手观音
千手观音曼荼罗
千手观音二十八部众
千手观音小咒印言
千手千眼观音
千眼千臂观世音
千眼千臂观世音菩萨陀罗尼神咒经
千转观世音咒经
大方广佛华严经入法界品四十二字观门
三种止观
【佛学大辞典】
(名数)渐次,不定,圆顿也。(参见:止观)
【佛学大辞典】
(名数)天台大师由南岳传受三种之止观:一渐次止观,初浅,后深,如彼梯磴,初持戒,次修禅定,后渐修实相也。大师依之说禅波罗蜜十卷。二不定止观,前后互更,如金刚宝置日中,现像不定,无别之阶位,随众生之根或前浅后深,或前深后浅,或浅深事理渐顿不定,大师依之说六妙门一卷。三圆顿止观,初后不二也。如通者之腾虚空,自初缘实相而行解共顿也,大师依之说摩诃止观十卷。其关于止观之著述,有二十馀种。(参见:摩诃止观)下。
(名数)渐次,不定,圆顿也。(参见:止观)
【佛学大辞典】
(名数)天台大师由南岳传受三种之止观:一渐次止观,初浅,后深,如彼梯磴,初持戒,次修禅定,后渐修实相也。大师依之说禅波罗蜜十卷。二不定止观,前后互更,如金刚宝置日中,现像不定,无别之阶位,随众生之根或前浅后深,或前深后浅,或浅深事理渐顿不定,大师依之说六妙门一卷。三圆顿止观,初后不二也。如通者之腾虚空,自初缘实相而行解共顿也,大师依之说摩诃止观十卷。其关于止观之著述,有二十馀种。(参见:摩诃止观)下。
三种观法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观法)
【佛学大辞典】
(名数)天台所立观心之法规,有三种:一、托事观,又名历事观,事相一一入于心而于实理成观也。如观王舍城为心王,观万二千声闻于十二入各具千如而为万二千。文句一曰:「一一句入心成观,故云观与经合。」辅行二曰:「槃特扫帚。支佛华飞。并是托事具理之明文也。」四释中之观心释是也。二、附法观,佛所说之四谛十二因缘等法门入于心而观实理也。是亦如前不别限定能观之智与所观之境。释签一曰:「观心者,随闻一句,摄事成理,不待观境,方名修观。」三、约行观,又名从行观,直达观。一念之心,定为所观之境,于其心性观为即空即假即中也。就之而立十乘,是为异于前二而专于观行者,故又名从行或约行。配此三种于三大部,则文句者托事观也,玄义者附法观也,止观者约行观也。止观义例下曰:「夫三观义唯三种:一者从行,唯于万境观于一心。万境虽殊,妙观理等,如观阴等,即其意也。二约法相,如约四谛五行之文,入一念心。以为圆观,三托事相,如王舍耆阇,名从事立,借事为观,以导执情。」
【三藏法数】
(出止观义例)
三种观法者,谓修行用观之法也。前托事、附法二种,乃是天台智者大师讲法华经时,为座下听众,有修观行者,随历一事,皆以观法表对,令其修习,名托事观;或遇一切法相处,亦附彼法相立其观法,令其修习,名附法观。后之一种,专约行门。复说摩诃止观,兼明诸经所有行法,名约行观。故有三种之不同也。
〔一、托事观法〕,谓托王舍、耆阇崛山等事而为观也。名从事立,借事为观,以导执情,故名托事观。(王舍等事,表对观法者,王表心王,舍表五阴舍,即是令观五阴也。梵语耆阇崛,华言灵鹫。若表对者,灵表心王,鹫表受想行,山表色阴,亦是令观五阴也。)
〔二、附法观法〕,谓附四谛等法,入一念心,以为观法,故名附法观。(四谛者,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也。)
〔三、约行观法〕,谓专约行门而修观也。故止观义例云:唯于万境观一心,万境虽殊,妙观理一,故名约行观。
(名数)(参见:观法)
【佛学大辞典】
(名数)天台所立观心之法规,有三种:一、托事观,又名历事观,事相一一入于心而于实理成观也。如观王舍城为心王,观万二千声闻于十二入各具千如而为万二千。文句一曰:「一一句入心成观,故云观与经合。」辅行二曰:「槃特扫帚。支佛华飞。并是托事具理之明文也。」四释中之观心释是也。二、附法观,佛所说之四谛十二因缘等法门入于心而观实理也。是亦如前不别限定能观之智与所观之境。释签一曰:「观心者,随闻一句,摄事成理,不待观境,方名修观。」三、约行观,又名从行观,直达观。一念之心,定为所观之境,于其心性观为即空即假即中也。就之而立十乘,是为异于前二而专于观行者,故又名从行或约行。配此三种于三大部,则文句者托事观也,玄义者附法观也,止观者约行观也。止观义例下曰:「夫三观义唯三种:一者从行,唯于万境观于一心。万境虽殊,妙观理等,如观阴等,即其意也。二约法相,如约四谛五行之文,入一念心。以为圆观,三托事相,如王舍耆阇,名从事立,借事为观,以导执情。」
【三藏法数】
(出止观义例)
三种观法者,谓修行用观之法也。前托事、附法二种,乃是天台智者大师讲法华经时,为座下听众,有修观行者,随历一事,皆以观法表对,令其修习,名托事观;或遇一切法相处,亦附彼法相立其观法,令其修习,名附法观。后之一种,专约行门。复说摩诃止观,兼明诸经所有行法,名约行观。故有三种之不同也。
〔一、托事观法〕,谓托王舍、耆阇崛山等事而为观也。名从事立,借事为观,以导执情,故名托事观。(王舍等事,表对观法者,王表心王,舍表五阴舍,即是令观五阴也。梵语耆阇崛,华言灵鹫。若表对者,灵表心王,鹫表受想行,山表色阴,亦是令观五阴也。)
〔二、附法观法〕,谓附四谛等法,入一念心,以为观法,故名附法观。(四谛者,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也。)
〔三、约行观法〕,谓专约行门而修观也。故止观义例云:唯于万境观一心,万境虽殊,妙观理一,故名约行观。
三观
【佛学大辞典】
(名数)诸家说三观,以天台之三观为最普通:一、空观,观诸法之空谛也。二、假观,观诸法之假谛也。三、中观,此有二。观诸法亦非空,亦非假,即是中,谓为双非之中观,观诸法亦空亦假,即是中,谓为双照之观。又就性德之理而谓为三谛,就修德之智而谓为三观,以吾人凡常之一心为所观之境而观之,则谓为一心三观。而三谛三观有别圆二教相违。(参见:三谛)
【佛学常见辞汇】
1。指天台宗三观,即空观、假观、中观。空观是观诸法缘生无性,当体即空;假观是观诸法虽同幻化,但有假相和作用;中观是观诸法非空亦非假,亦空亦假之中道实理。修此三观,能破三惑,證三智,成三德。兹列下表说明。2。指华严宗三观,即真空观、理事无碍观、周遍含容观。真空观是观一切法界的事相,皆以空为性,惟此空不是无的空,乃是真如的理性,超然而离诸相;理事无碍观是观真如的理性能生万法,故万法也就是真如,犹如水即是波,波也就是水一样;周遍含容观是观诸法互相含摄,重重无尽,不相妨碍,一可摄多,多亦含一,大小互容,举一全收,具足而相应。3。指南山三观,即性空观、相空观、唯识观。性空观是观诸法缘生性空;相空观是观诸法的相皆空无虚妄;唯识观是观诸法唯识所现。4。指慈恩三观,即有观、空观、中观。有观是观依他圆成之二性为有;空观是观遍计之一性为空;中观是观诸法以遍记性之故,非有,以依他圆成之故,非空,即是非有非空之中道。
(修三观) (破三惑) (證三智) (成三德)
生 ┌修空观────破见思惑────證一切智────成般若德┐ 菩
死─┤修假观────破尘沙惑────證道种智────成解脱德├─提
烦 └修中观────破无明惑────證一切种智───成法身德┘ 涅
恼 槃
【佛学次第统编】
三观者:
一、空观 观诸法之空谛也。一切法依因缘生,即自性空。以诸法若有自性,不待依因缘而生,而可自有也。
二、假观 观诸法之假谛也。依因缘而是假有之相,故谓之为假。
一、因成假 若实有者,应不待他而后成,待他因而成故,谓因成假。
二、相续假 若实有者,应不待相续而成,待相续成故,谓相续假。
三、相待假 若实有者,不待对待而成,待对待成故,谓相待假。
三、中观 此有二,观诸法亦非空亦非假,即是中,谓为双非之中观。观诸法亦空亦假,即是中,谓为双照之中观。即诸法以空之故,非为实有。以假之故,非为实空。又以空谛之故为实空,以假谛之故为假有也。如是非假有非实空,亦实空亦假有,即是中也。
以吾人凡常之一心,为所观之境而观之,则谓为一心三观。
(名数)诸家说三观,以天台之三观为最普通:一、空观,观诸法之空谛也。二、假观,观诸法之假谛也。三、中观,此有二。观诸法亦非空,亦非假,即是中,谓为双非之中观,观诸法亦空亦假,即是中,谓为双照之观。又就性德之理而谓为三谛,就修德之智而谓为三观,以吾人凡常之一心为所观之境而观之,则谓为一心三观。而三谛三观有别圆二教相违。(参见:三谛)
【佛学常见辞汇】
1。指天台宗三观,即空观、假观、中观。空观是观诸法缘生无性,当体即空;假观是观诸法虽同幻化,但有假相和作用;中观是观诸法非空亦非假,亦空亦假之中道实理。修此三观,能破三惑,證三智,成三德。兹列下表说明。2。指华严宗三观,即真空观、理事无碍观、周遍含容观。真空观是观一切法界的事相,皆以空为性,惟此空不是无的空,乃是真如的理性,超然而离诸相;理事无碍观是观真如的理性能生万法,故万法也就是真如,犹如水即是波,波也就是水一样;周遍含容观是观诸法互相含摄,重重无尽,不相妨碍,一可摄多,多亦含一,大小互容,举一全收,具足而相应。3。指南山三观,即性空观、相空观、唯识观。性空观是观诸法缘生性空;相空观是观诸法的相皆空无虚妄;唯识观是观诸法唯识所现。4。指慈恩三观,即有观、空观、中观。有观是观依他圆成之二性为有;空观是观遍计之一性为空;中观是观诸法以遍记性之故,非有,以依他圆成之故,非空,即是非有非空之中道。
(修三观) (破三惑) (證三智) (成三德)
生 ┌修空观────破见思惑────證一切智────成般若德┐ 菩
死─┤修假观────破尘沙惑────證道种智────成解脱德├─提
烦 └修中观────破无明惑────證一切种智───成法身德┘ 涅
恼 槃
【佛学次第统编】
三观者:
一、空观 观诸法之空谛也。一切法依因缘生,即自性空。以诸法若有自性,不待依因缘而生,而可自有也。
二、假观 观诸法之假谛也。依因缘而是假有之相,故谓之为假。
一、因成假 若实有者,应不待他而后成,待他因而成故,谓因成假。
二、相续假 若实有者,应不待相续而成,待相续成故,谓相续假。
三、相待假 若实有者,不待对待而成,待对待成故,谓相待假。
三、中观 此有二,观诸法亦非空亦非假,即是中,谓为双非之中观。观诸法亦空亦假,即是中,谓为双照之中观。即诸法以空之故,非为实有。以假之故,非为实空。又以空谛之故为实空,以假谛之故为假有也。如是非假有非实空,亦实空亦假有,即是中也。
以吾人凡常之一心,为所观之境而观之,则谓为一心三观。
华严宗三观
【佛学大辞典】
(术语)初祖杜顺依华严经而立。谓之法界三观。法界者所观之境,三观者能观之心也。一、真空观,穷尽法界之事相,无一有自尔之别性,皆归于平等之空性,以空为性也。空者非顽无之空,真如之理性超然而离诸相,故名为空观。吾人所见之森罗万象,悉为妄情之偏计,犹如空华之实性为虚空,于口泯亡妄情所见之事相,显真空之妙体,名为真空观。真空即四法界中之理法界也。二、理事无碍观,今显实空,泯情所见之事相,以显真如之空性。然共此真如,非凝然无为之顽体,具不变随缘之二义,虽以不变之故,常往无作,然以随缘之故变造一切诸法。然则吾人所见之万象皆为真如之随缘,随缘之万象即真如也。犹如水即为波,波即为水。所谓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也。如是观真如性起万法,万法一一以真如为性,名为事理无碍观。此四法界中事理无碍法界也。三、周遍含容观,既知法界一一之事相为真如之随缘性起矣。而其起也。非分取真如之性,性为一味平等,不可分取。一微一尘,悉完具真如之全体也。故完具理之一一事相,如其理性之法界融通,一一事相亦遍含容一切法界而重重无尽也。此名周遍法界性。是为四法界中之事事无碍法界,随缘观之至极也。详见华严法界观。
【佛学常见辞汇】
(参见:三观)
(术语)初祖杜顺依华严经而立。谓之法界三观。法界者所观之境,三观者能观之心也。一、真空观,穷尽法界之事相,无一有自尔之别性,皆归于平等之空性,以空为性也。空者非顽无之空,真如之理性超然而离诸相,故名为空观。吾人所见之森罗万象,悉为妄情之偏计,犹如空华之实性为虚空,于口泯亡妄情所见之事相,显真空之妙体,名为真空观。真空即四法界中之理法界也。二、理事无碍观,今显实空,泯情所见之事相,以显真如之空性。然共此真如,非凝然无为之顽体,具不变随缘之二义,虽以不变之故,常往无作,然以随缘之故变造一切诸法。然则吾人所见之万象皆为真如之随缘,随缘之万象即真如也。犹如水即为波,波即为水。所谓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也。如是观真如性起万法,万法一一以真如为性,名为事理无碍观。此四法界中事理无碍法界也。三、周遍含容观,既知法界一一之事相为真如之随缘性起矣。而其起也。非分取真如之性,性为一味平等,不可分取。一微一尘,悉完具真如之全体也。故完具理之一一事相,如其理性之法界融通,一一事相亦遍含容一切法界而重重无尽也。此名周遍法界性。是为四法界中之事事无碍法界,随缘观之至极也。详见华严法界观。
【佛学常见辞汇】
(参见:三观)
南山三观
【佛学大辞典】
(名数)四分律宗南山所立:一、性空观,阿含经所说小乘之观法也。观诸法为因缘生,性空无我也。许因缘生之相许为实有而观性之空无,故名性空观。二、相空观,般若经所说大乘之初门也。观诸法之相为空也。视为有实之相,尚为凡夫之妄见,如实无其相,而指空华为实有也。此更进而空无诸法之相,故名相空观。三、唯识观,华严法华等所说。大乘至极之观法也。观一切万法各为自识之所变,故万法惟为心识之影像,所归唯一心识。此不止如前之性空相空空于一边,心外诸法,性相皆空,惟心内万法,性相皆非空也。行事钞四曰:「然理大要不出三种:一者诸法性空无我,此理照心,名为小乘。二者诸法本相是空,唯情妄见,此理照用,属小菩萨。三者诸法外尘本无,实唯有识,此理深妙,建意缘知,是大菩萨佛果證行。」
【佛学大辞典】
(名数)谓性空观,相空观,唯识观也。摩诃止观辅行所说。
【佛学常见辞汇】
性空观、相空观、唯识观。(参见:三观)
【佛学次第统编】
止观辅行云南山三观:即终南山宣律师之所立也。
一、性空观 性,即性分也。谓声闻缘觉小乘之人,观因缘所生一切诸法,其性本空,皆无有我。常以此理,照察自心,故名性空观。
二、相空观 相,即相状也。谓藏通二教菩萨,观因缘所生一切诸法,其相本空。但众生情执,妄见种种差别之相。常以此理,照察自心,故名相空观。
三、惟识观 识,即心识也。谓别圆二教大菩萨,皆了世间一切外尘诸法,自性清净,本来无实。此理深妙,惟意缘知,故名惟识观。
(名数)四分律宗南山所立:一、性空观,阿含经所说小乘之观法也。观诸法为因缘生,性空无我也。许因缘生之相许为实有而观性之空无,故名性空观。二、相空观,般若经所说大乘之初门也。观诸法之相为空也。视为有实之相,尚为凡夫之妄见,如实无其相,而指空华为实有也。此更进而空无诸法之相,故名相空观。三、唯识观,华严法华等所说。大乘至极之观法也。观一切万法各为自识之所变,故万法惟为心识之影像,所归唯一心识。此不止如前之性空相空空于一边,心外诸法,性相皆空,惟心内万法,性相皆非空也。行事钞四曰:「然理大要不出三种:一者诸法性空无我,此理照心,名为小乘。二者诸法本相是空,唯情妄见,此理照用,属小菩萨。三者诸法外尘本无,实唯有识,此理深妙,建意缘知,是大菩萨佛果證行。」
【佛学大辞典】
(名数)谓性空观,相空观,唯识观也。摩诃止观辅行所说。
【佛学常见辞汇】
性空观、相空观、唯识观。(参见:三观)
【佛学次第统编】
止观辅行云南山三观:即终南山宣律师之所立也。
一、性空观 性,即性分也。谓声闻缘觉小乘之人,观因缘所生一切诸法,其性本空,皆无有我。常以此理,照察自心,故名性空观。
二、相空观 相,即相状也。谓藏通二教菩萨,观因缘所生一切诸法,其相本空。但众生情执,妄见种种差别之相。常以此理,照察自心,故名相空观。
三、惟识观 识,即心识也。谓别圆二教大菩萨,皆了世间一切外尘诸法,自性清净,本来无实。此理深妙,惟意缘知,故名惟识观。
慈恩三观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一、有观,观依他圆成之二性为有也。二、空观,观遍计之一性为空也。三、中观,观诸法以遍计性之故非有,以依他圆成之故非空,即非有非空之中道也。然此中道有二。对望中道者,如上所云,三性对望立非有非空之中道也。一法中道者,三性一一有非有非空中道之义也。其先遍计性为情有理无之法,故以情有之故非空,以理无之故非有,即非有非空之中道也。其次依他圆成之二性为情无理有,妄情所执之依圆,其体性非有,离迷情之圣智之境,体性宛然,而非空,故亦非有非空之中道也。见义林章一本,观心觉梦钞。
【佛学常见辞汇】
(参见:三观)
(术语)一、有观,观依他圆成之二性为有也。二、空观,观遍计之一性为空也。三、中观,观诸法以遍计性之故非有,以依他圆成之故非空,即非有非空之中道也。然此中道有二。对望中道者,如上所云,三性对望立非有非空之中道也。一法中道者,三性一一有非有非空中道之义也。其先遍计性为情有理无之法,故以情有之故非空,以理无之故非有,即非有非空之中道也。其次依他圆成之二性为情无理有,妄情所执之依圆,其体性非有,离迷情之圣智之境,体性宛然,而非空,故亦非有非空之中道也。见义林章一本,观心觉梦钞。
【佛学常见辞汇】
(参见:三观)
千手观音
【佛学大辞典】
(菩萨)具名千手千眼观世音,又名千眼千臂观世音Sahasrabhujasahasranetra,六观音之一。两眼两手外左右各具二十手,手中各有一眼,四十手四十眼配于二十五有,而成千手千眼。表度一切众生有无碍之大用也。为伽梵达磨译之千手经所说。通途之千手观音是也。若依智通及菩提流支译之千手经,则面具三眼,体具千臂,掌中各有一眼。又秘藏记曰:「千手千眼观世音具二十七面,有千手千眼,黄金色。」按楞严经。观世音菩萨,以修證圆通。无上道故。能现众多妙容,由一首三首乃至一百八首,千首,万首,八万四千烁迦罗首。由二臂四臂乃至一百八臂,千臂,万臂,八万四千母陀罗臂。由二目三目乃至一百八目,千目,万目,八万四千清净宝目云。
(菩萨)具名千手千眼观世音,又名千眼千臂观世音Sahasrabhujasahasranetra,六观音之一。两眼两手外左右各具二十手,手中各有一眼,四十手四十眼配于二十五有,而成千手千眼。表度一切众生有无碍之大用也。为伽梵达磨译之千手经所说。通途之千手观音是也。若依智通及菩提流支译之千手经,则面具三眼,体具千臂,掌中各有一眼。又秘藏记曰:「千手千眼观世音具二十七面,有千手千眼,黄金色。」按楞严经。观世音菩萨,以修證圆通。无上道故。能现众多妙容,由一首三首乃至一百八首,千首,万首,八万四千烁迦罗首。由二臂四臂乃至一百八臂,千臂,万臂,八万四千母陀罗臂。由二目三目乃至一百八目,千目,万目,八万四千清净宝目云。
千手观音曼荼罗
【佛学大辞典】
(图像)第一内心地有九净月轮,中央之月轮中安置施无畏观音(是二十五观音中南大洲之观音但今取千体之总本尊),妙色超三界,具金色晖曜,首戴发髻冠,自冠下垂绀发,顶上有十一面,诸头之宝冠中,安住化佛身。菩萨身上具足四十手。一一手掌中各有一慈眼,随诸众类而执持杂宝物,住莲华台,放大光明。左手持日轮,右手持月轮,又左宫殿,右五色云,左戟槊,右锡状。左罥索,右宝剑,左宝弓,右宝箭,左红莲,右紫莲,左白莲,右青莲,左军持,右胡瓶,左玉环,右金轮,左宝箧,右经,左铁钩,右钺斧,左金刚杵,右三钴,左宝螺,右蒲桃,左白拂,右杨柳,左宝铎,右宝印,左如意珠,右施无畏,左化佛,右顶上化佛,左宝镜,右髑髅,左榜棑,右珠数,左宝钵,右合掌。各各妙宝臂犹如尼瞿枝,臂上悬环钏,天衣及璎珞,庄严大悲之体,圆光有微妙色,跏趺右押左,次前当月轮,金刚观自在,南方之月轮中,与愿观自在,西方之西轮中,数珠观自在,北方月轮中,钩召观自在。以此本尊及四尊表五智五部。次除怖观自在(即施无畏),在东南月轮,宝剑观自在,在西南月轮。宝印观自在,在西北月轮,不退转金轮观自在,在东北月轮。是四大观音也。表法利因语,已上九月轮以五钴杵为界云云。亦有四月轮,是为内院。金刚舞菩萨等住于是。次为第二院,金刚钩等住于是。已上八供三摄菩萨之本形如金刚界。亦于东西南北四门之两边,各有四观音,合三十二尊,此为第三院。除内院中之本尊,合其馀之八尊,即五八尊也。次为第三院,置伊舍那,帝释等十二天。其内院之地为绀青色,散金色花,自内至第二院间,以独钴杵为界。第二院之地为浅黑色,散银色花,至第三院间,以白银之三钴为界。第三院之地,即青色。第四院之大地,以莲华庄严之。
(图像)第一内心地有九净月轮,中央之月轮中安置施无畏观音(是二十五观音中南大洲之观音但今取千体之总本尊),妙色超三界,具金色晖曜,首戴发髻冠,自冠下垂绀发,顶上有十一面,诸头之宝冠中,安住化佛身。菩萨身上具足四十手。一一手掌中各有一慈眼,随诸众类而执持杂宝物,住莲华台,放大光明。左手持日轮,右手持月轮,又左宫殿,右五色云,左戟槊,右锡状。左罥索,右宝剑,左宝弓,右宝箭,左红莲,右紫莲,左白莲,右青莲,左军持,右胡瓶,左玉环,右金轮,左宝箧,右经,左铁钩,右钺斧,左金刚杵,右三钴,左宝螺,右蒲桃,左白拂,右杨柳,左宝铎,右宝印,左如意珠,右施无畏,左化佛,右顶上化佛,左宝镜,右髑髅,左榜棑,右珠数,左宝钵,右合掌。各各妙宝臂犹如尼瞿枝,臂上悬环钏,天衣及璎珞,庄严大悲之体,圆光有微妙色,跏趺右押左,次前当月轮,金刚观自在,南方之月轮中,与愿观自在,西方之西轮中,数珠观自在,北方月轮中,钩召观自在。以此本尊及四尊表五智五部。次除怖观自在(即施无畏),在东南月轮,宝剑观自在,在西南月轮。宝印观自在,在西北月轮,不退转金轮观自在,在东北月轮。是四大观音也。表法利因语,已上九月轮以五钴杵为界云云。亦有四月轮,是为内院。金刚舞菩萨等住于是。次为第二院,金刚钩等住于是。已上八供三摄菩萨之本形如金刚界。亦于东西南北四门之两边,各有四观音,合三十二尊,此为第三院。除内院中之本尊,合其馀之八尊,即五八尊也。次为第三院,置伊舍那,帝释等十二天。其内院之地为绀青色,散金色花,自内至第二院间,以独钴杵为界。第二院之地为浅黑色,散银色花,至第三院间,以白银之三钴为界。第三院之地,即青色。第四院之大地,以莲华庄严之。
千手观音二十八部众
【佛学大辞典】
(名数)千手观音造次第法仪轨曰:「其尊之正面天冠上有三重。(中略)第三重有二十八部众,有各各本形。一、密迹金刚士,二、乌刍君荼央俱尸,三、魔醯那罗达,四、金毗罗陀迦毗罗,五、婆馺婆楼那,六、满善车钵真陀罗,七、萨遮摩和罗,八、鸠兰单托半祇罗,九、毕婆伽罗王,十、应德毗多萨和罗,十一、梵摩三钵罗,十二、五部净居天,十三、释王三十三,十四、大辩功德天,十五、提头赖吒王,十六、神母女,十七、毗楼勒叉王,十八、毗楼博叉王,十九、毗沙门天王,二十、金色孔雀王,二十一、二十八部大仙众,二十二、摩尼跋陀罗,二十三、散支大将,二十四、难陀跋难陀,二十五、修罗、乾闼婆、迦楼罗王、紧那罗、摩睺罗伽,二十六、水火雷电神,二十七、鸠槃荼王,二十八、毗舍阇。
(名数)千手观音造次第法仪轨曰:「其尊之正面天冠上有三重。(中略)第三重有二十八部众,有各各本形。一、密迹金刚士,二、乌刍君荼央俱尸,三、魔醯那罗达,四、金毗罗陀迦毗罗,五、婆馺婆楼那,六、满善车钵真陀罗,七、萨遮摩和罗,八、鸠兰单托半祇罗,九、毕婆伽罗王,十、应德毗多萨和罗,十一、梵摩三钵罗,十二、五部净居天,十三、释王三十三,十四、大辩功德天,十五、提头赖吒王,十六、神母女,十七、毗楼勒叉王,十八、毗楼博叉王,十九、毗沙门天王,二十、金色孔雀王,二十一、二十八部大仙众,二十二、摩尼跋陀罗,二十三、散支大将,二十四、难陀跋难陀,二十五、修罗、乾闼婆、迦楼罗王、紧那罗、摩睺罗伽,二十六、水火雷电神,二十七、鸠槃荼王,二十八、毗舍阇。
千手观音小咒印言
【佛学大辞典】
(真言)无量寿仪轨曰:「即结观自在菩萨印,加持四处所谓心额喉顶,其印以二手外相叉,二头指相拄,如莲华叶,二大指并竖,即成。即诵观自在菩萨真言曰:唵(归命),嚩日啰(金刚),达磨(法),纥哩(观音种子)。由结此印及诵真言加持心额喉顶故即自身等同观自在菩萨。」
(真言)无量寿仪轨曰:「即结观自在菩萨印,加持四处所谓心额喉顶,其印以二手外相叉,二头指相拄,如莲华叶,二大指并竖,即成。即诵观自在菩萨真言曰:唵(归命),嚩日啰(金刚),达磨(法),纥哩(观音种子)。由结此印及诵真言加持心额喉顶故即自身等同观自在菩萨。」
千手千眼观音
【佛学大辞典】
(菩萨)即千手观音。
(菩萨)即千手观音。
千眼千臂观世音
【佛学大辞典】
(菩萨)与千手千眼观世音同。
(菩萨)与千手千眼观世音同。
千眼千臂观世音菩萨陀罗尼神咒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唐智通译。与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姥陀罗尼身经同本。
(经名)一卷,唐智通译。与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姥陀罗尼身经同本。
千转观世音咒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千转陀罗尼观世音菩萨咒之异名。一卷,唐知通译。
(经名)千转陀罗尼观世音菩萨咒之异名。一卷,唐知通译。
大方广佛华严经入法界品四十二字观门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唐不空译。具出经文及梵字四十二。
(经名)一卷,唐不空译。具出经文及梵字四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