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77,分139页显示 上一页 51 52 53 54 55 57 58 59 60 下一页
七观音
八大观音
八不中观
八不正观
八忍八观
八叶莲华观
九面观音
九想观
十一面观音
十一面观自在法
十一面观世音神咒经
十一面观自在菩萨心密言念诵仪轨经
生灭二观
顺逆二观
佛类词典(续上)
七星如意轮观音七观音
八大观音
八不中观
八不正观
八忍八观
八叶莲华观
九面观音
九想观
十一面观音
十一面观自在法
十一面观世音神咒经
十一面观自在菩萨心密言念诵仪轨经
生灭二观
顺逆二观
七星如意轮观音
【佛学大辞典】
(菩萨)如意轮观音为本尊,七星为眷属故名。即如意轮王菩萨也。见七星如意轮秘密要经。
(菩萨)如意轮观音为本尊,七星为眷属故名。即如意轮王菩萨也。见七星如意轮秘密要经。
七观音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观音)
(名数)(参见:观音)
八大观音
【佛学大辞典】
(名数)真言宗所立,据大本如意经之说。一圆满意愿明王菩萨,二白衣自在,三髻罗刹女,四四面观音,五马头罗刹,六毗俱胝,七大势至,八陀罗观音也。
(名数)真言宗所立,据大本如意经之说。一圆满意愿明王菩萨,二白衣自在,三髻罗刹女,四四面观音,五马头罗刹,六毗俱胝,七大势至,八陀罗观音也。
八不中观
【佛学大辞典】
(术语)八不中道之观法也。
【佛学常见辞汇】
八不中道的观法。
(术语)八不中道之观法也。
【佛学常见辞汇】
八不中道的观法。
八不正观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论宗所说之八不正观也。(参见:八不中道)
【佛学常见辞汇】
(参见:八不中道)
(术语)三论宗所说之八不正观也。(参见:八不中道)
【佛学常见辞汇】
(参见:八不中道)
八不中道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又曰:八不正观、八不中观。中道,就所作之理而言。正观中观,就能證之智而言。又对于偏,谓之中。对于邪,谓之正。三论宗以之为至极之宗旨。八不者:不生不灭,不断不常,不一不异,不来不出之八句四对也。反之则为生灭断常,一异去来,谓之八迷。又曰:八计,不门虽无量,今姑寄于八不而该摄一切焉。此八不为众生之得源,亦为群生之失本。悟八不,故有三乘之众生。迷八不,故有六趣之纷然。但因悟有高下,迷有浅深,故成六趣之别,三乘之异。何则?诸佛说法,不出真世二谛。真世二谛,该摄一切之佛法。佛说此二谛,使众生依世谛而成方便,依真谛而得般若也。然众生于此二谛,每执八迷,不得方便般若。故今就真世谛,破各八迷,以显二谛之中道焉。不者,有泯之义,有破之义。就体言,谓之泯;就情言,谓之破。是言虽属空门,其意则在于显中。如成论师,乃单就世谛以明真谛之中道。嘉祥师,则依本业经,就真世二谛,而各明八不之中道。其言曰:破世谛之八迷,治凡夫之有病;破真俗八迷,治大乘中方广道人之空病。一、不生不灭,先言俗谛之中道。俗谛之生灭,非实生实灭,但由因缘而假生,依因缘而假灭,故不生不灭也。是之谓世谛中道,如外道小乘,违此不生不灭之中道,而执世谛实生实灭,故世谛堕于有之偏邪。今因破之曰不生不灭,是显世谛之中道也。次言真谛之不生不灭,对于俗谛之有假生假灭,故说真谛之假不生假不灭。何则?空以有为世谛,有以空为真谛,二谛相依相即也。可知空以有为世谛,则世谛即是假生假灭也。有以空为真谛,则真谛即假不生假不灭也。此中对于世谛之生,说真谛之不生;对于世谛之不灭,说真谛之不灭,;故世谛之生灭是假,真谛之不生不灭亦是假也。指此假不生假不灭,为真谛之不生不灭。不生之言,显假不灭;不灭之言,显假不生;假不生假不灭即是真谛之中道也。大乘之方广道人,不了此真谛之假不生假不灭,执真谛破世谛之假生与假灭,方为不生不灭;故真谛堕于空之偏邪,实则真谛之不生要破世谛之假生,因假生而明其为假不生。因世谛之假灭,而明其为假不灭,以显真谛之中道也。故经云:不坏假名而说诸法实相。或问何故先就不生不灭,而明中道耶?答曰:世谛以因果相生为根本,因果若成即一切皆成,因果若坏则一切皆坏。今欲正世谛因果相生之义,故先就不生不灭,而论世谛之中道也。或问既说不生不灭,便足矣,何故复说断常等六事?答曰:利根者初闻即悟,无须更说,盖以世谛无性实之生灭,则病无不破;又以了因缘假名之生灭,即正无不显,故不须更说六事,但为钝根未悟宜转势而演之。又根性不同,受悟非一,自闻不生不灭而不悟,听不常不断而便悟者有之,故趣于异缘宜开别教。二、不断不常已下六事,就世谛真谛而论中道,准于以上不生不灭之中道而可解矣。今但就世谛而明之,不断不常于以上之不生不灭知世谛之因果相生,是为假生灭,非为实之生灭,即虽离性实之过,犹未免因中有果无果等之失,如僧祛计因中有果,故生,是常之义也。卫世执因中无果,是断之义也。佛法内之萨婆多,明三世常有,亦是常之义也。大众部过未无之义,以为本无今有,已有还无,是断之义也。今明真实妙有之因果,不可常不可断,故说不断不常之中道也。三、不一不异,既离世谛性实之生灭及决定之断常,犹恐堕于一异,如僧祛与大众部明因果之一体。如卫世与上座部明因果之异体,如此之一异并坏世谛因果之中道,故不断不常之次,明不一不异也。四、不来不出,惑者虽闻以上六不,而终谓决定有果,或谓自外来,或谓自内出,或执外道众生之苦乐,万物之生灭皆从自在天来,是外来之义也。复计外道苦乐之果,皆是我之自作,我之自受,是内出之义也。又如毗昙计木有火性,由性火以成事火,内出之义也。成实论明木无火性,但待缘而生,外来之义也。如是来出皆坏世谛之因果,是故说不来不出之中道也。本业璎珞经下曰:「二谛义者,不一亦不二,不常亦不断,不来亦不去,不生亦不灭。」(八不也)。涅槃经二十七曰:「十二因缘,不出不灭,不常不断,非一非二,不来不去,非因非果。」(十不也),龙树承之。智度论五曰:「如说诸法相偈,不生不灭,不断不常,不一不异,不去不来,因缘生法,灭诸戏论。」(八不也)。同七十四曰:「观一切法,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不来不去,不一不异,不常不断,非有非无。」(十二不也)。中论归敬颂曰:「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末书多举八不而言不生不灭不去不来不一不异不断不常,是依智度论而变其次第耳)。大乘玄论卷二八不义曰:「八不者盖是诸佛之中心,诸圣之行处也。(中略)竖贯众经,横通诸论也。」中论疏二本曰:「八不者,盖是正观之旨归,方等之心骨也。定佛法之偏正,示得失之根原,迷之则八万法藏冥若夜游,悟之即十二部经如对白日。」止观六曰:「横门者,如中论八不,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去。一论明八门,诸经论则无量。」八宗纲要下曰:「八不妙理之风,拂妄想戏论之尘。无得正观之月,浮一实中道之水。」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八不正观,或八不中观,即不生不灭,不断不常,不一不异,不去不来。中道是中正不偏的道理的意思。
(术语)又曰:八不正观、八不中观。中道,就所作之理而言。正观中观,就能證之智而言。又对于偏,谓之中。对于邪,谓之正。三论宗以之为至极之宗旨。八不者:不生不灭,不断不常,不一不异,不来不出之八句四对也。反之则为生灭断常,一异去来,谓之八迷。又曰:八计,不门虽无量,今姑寄于八不而该摄一切焉。此八不为众生之得源,亦为群生之失本。悟八不,故有三乘之众生。迷八不,故有六趣之纷然。但因悟有高下,迷有浅深,故成六趣之别,三乘之异。何则?诸佛说法,不出真世二谛。真世二谛,该摄一切之佛法。佛说此二谛,使众生依世谛而成方便,依真谛而得般若也。然众生于此二谛,每执八迷,不得方便般若。故今就真世谛,破各八迷,以显二谛之中道焉。不者,有泯之义,有破之义。就体言,谓之泯;就情言,谓之破。是言虽属空门,其意则在于显中。如成论师,乃单就世谛以明真谛之中道。嘉祥师,则依本业经,就真世二谛,而各明八不之中道。其言曰:破世谛之八迷,治凡夫之有病;破真俗八迷,治大乘中方广道人之空病。一、不生不灭,先言俗谛之中道。俗谛之生灭,非实生实灭,但由因缘而假生,依因缘而假灭,故不生不灭也。是之谓世谛中道,如外道小乘,违此不生不灭之中道,而执世谛实生实灭,故世谛堕于有之偏邪。今因破之曰不生不灭,是显世谛之中道也。次言真谛之不生不灭,对于俗谛之有假生假灭,故说真谛之假不生假不灭。何则?空以有为世谛,有以空为真谛,二谛相依相即也。可知空以有为世谛,则世谛即是假生假灭也。有以空为真谛,则真谛即假不生假不灭也。此中对于世谛之生,说真谛之不生;对于世谛之不灭,说真谛之不灭,;故世谛之生灭是假,真谛之不生不灭亦是假也。指此假不生假不灭,为真谛之不生不灭。不生之言,显假不灭;不灭之言,显假不生;假不生假不灭即是真谛之中道也。大乘之方广道人,不了此真谛之假不生假不灭,执真谛破世谛之假生与假灭,方为不生不灭;故真谛堕于空之偏邪,实则真谛之不生要破世谛之假生,因假生而明其为假不生。因世谛之假灭,而明其为假不灭,以显真谛之中道也。故经云:不坏假名而说诸法实相。或问何故先就不生不灭,而明中道耶?答曰:世谛以因果相生为根本,因果若成即一切皆成,因果若坏则一切皆坏。今欲正世谛因果相生之义,故先就不生不灭,而论世谛之中道也。或问既说不生不灭,便足矣,何故复说断常等六事?答曰:利根者初闻即悟,无须更说,盖以世谛无性实之生灭,则病无不破;又以了因缘假名之生灭,即正无不显,故不须更说六事,但为钝根未悟宜转势而演之。又根性不同,受悟非一,自闻不生不灭而不悟,听不常不断而便悟者有之,故趣于异缘宜开别教。二、不断不常已下六事,就世谛真谛而论中道,准于以上不生不灭之中道而可解矣。今但就世谛而明之,不断不常于以上之不生不灭知世谛之因果相生,是为假生灭,非为实之生灭,即虽离性实之过,犹未免因中有果无果等之失,如僧祛计因中有果,故生,是常之义也。卫世执因中无果,是断之义也。佛法内之萨婆多,明三世常有,亦是常之义也。大众部过未无之义,以为本无今有,已有还无,是断之义也。今明真实妙有之因果,不可常不可断,故说不断不常之中道也。三、不一不异,既离世谛性实之生灭及决定之断常,犹恐堕于一异,如僧祛与大众部明因果之一体。如卫世与上座部明因果之异体,如此之一异并坏世谛因果之中道,故不断不常之次,明不一不异也。四、不来不出,惑者虽闻以上六不,而终谓决定有果,或谓自外来,或谓自内出,或执外道众生之苦乐,万物之生灭皆从自在天来,是外来之义也。复计外道苦乐之果,皆是我之自作,我之自受,是内出之义也。又如毗昙计木有火性,由性火以成事火,内出之义也。成实论明木无火性,但待缘而生,外来之义也。如是来出皆坏世谛之因果,是故说不来不出之中道也。本业璎珞经下曰:「二谛义者,不一亦不二,不常亦不断,不来亦不去,不生亦不灭。」(八不也)。涅槃经二十七曰:「十二因缘,不出不灭,不常不断,非一非二,不来不去,非因非果。」(十不也),龙树承之。智度论五曰:「如说诸法相偈,不生不灭,不断不常,不一不异,不去不来,因缘生法,灭诸戏论。」(八不也)。同七十四曰:「观一切法,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不来不去,不一不异,不常不断,非有非无。」(十二不也)。中论归敬颂曰:「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末书多举八不而言不生不灭不去不来不一不异不断不常,是依智度论而变其次第耳)。大乘玄论卷二八不义曰:「八不者盖是诸佛之中心,诸圣之行处也。(中略)竖贯众经,横通诸论也。」中论疏二本曰:「八不者,盖是正观之旨归,方等之心骨也。定佛法之偏正,示得失之根原,迷之则八万法藏冥若夜游,悟之即十二部经如对白日。」止观六曰:「横门者,如中论八不,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去。一论明八门,诸经论则无量。」八宗纲要下曰:「八不妙理之风,拂妄想戏论之尘。无得正观之月,浮一实中道之水。」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八不正观,或八不中观,即不生不灭,不断不常,不一不异,不去不来。中道是中正不偏的道理的意思。
八忍八观
【佛学大辞典】
(名数)八忍八智也。是为见道之十六心。慈恩寺传曰:「船筏者八忍八观之净业。」(参见:八忍八智)与
(名数)八忍八智也。是为见道之十六心。慈恩寺传曰:「船筏者八忍八观之净业。」(参见:八忍八智)与
八忍八智
【佛学大辞典】
(名数)此系入于见道观四圣谛而生,无漏之法忍法智也。名曰十六心。唯识宗谓十六心悉为见道,俱舍宗谓前十五心为见道,后一心为修道,八忍八智者,苦法忍,苦法智,苦类忍,苦类智,集法忍,集法智,集类忍,集类智,灭法忍,灭法智,灭类忍,灭类智,道法忍,道法智,道类忍,道类智是也。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十六心,是修四圣谛初生无漏智照见真谛理之位。一、苦法忍,即断欲界苦谛下见惑之智。二、苦法智,即断苦惑已,而正證理之智;三、集法忍,即断欲界集谛下见惑之智;四、集法智,即断集惑已,而正證理之智;五、灭法忍,即断欲界灭谛下见惑之智;六、灭法智,即断灭惑已,而正證理之智;七、道法忍,即断欲界灭谛下见惑之智;八、道法智,即断道惑已,而正證理之智;九、苦类智忍,即断上二界(色界和无色界)苦谛下见惑之智;十、苦类忍,即断苦惑已,而正證理之智;十一、集类忍,即断上二界集谛下见惑之智;十二、集类智,即断集惑已,而正證理之智;十三、灭类忍,即断上二界灭谛下见惑之智;十四、灭类智,即断灭惑已,而正證理之智;十五、道类智忍,即断上二界道谛下见惑之智;十六、道类智,即断道惑已,而正證理之智。此十六心中,前十五心是见道,最后道类智一心,是摄于修道。信难信之理而不惑叫做忍,施于所观之法而忍许叫法忍,依此忍许而离惑明理之智叫法智。
(名数)此系入于见道观四圣谛而生,无漏之法忍法智也。名曰十六心。唯识宗谓十六心悉为见道,俱舍宗谓前十五心为见道,后一心为修道,八忍八智者,苦法忍,苦法智,苦类忍,苦类智,集法忍,集法智,集类忍,集类智,灭法忍,灭法智,灭类忍,灭类智,道法忍,道法智,道类忍,道类智是也。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十六心,是修四圣谛初生无漏智照见真谛理之位。一、苦法忍,即断欲界苦谛下见惑之智。二、苦法智,即断苦惑已,而正證理之智;三、集法忍,即断欲界集谛下见惑之智;四、集法智,即断集惑已,而正證理之智;五、灭法忍,即断欲界灭谛下见惑之智;六、灭法智,即断灭惑已,而正證理之智;七、道法忍,即断欲界灭谛下见惑之智;八、道法智,即断道惑已,而正證理之智;九、苦类智忍,即断上二界(色界和无色界)苦谛下见惑之智;十、苦类忍,即断苦惑已,而正證理之智;十一、集类忍,即断上二界集谛下见惑之智;十二、集类智,即断集惑已,而正證理之智;十三、灭类忍,即断上二界灭谛下见惑之智;十四、灭类智,即断灭惑已,而正證理之智;十五、道类智忍,即断上二界道谛下见惑之智;十六、道类智,即断道惑已,而正證理之智。此十六心中,前十五心是见道,最后道类智一心,是摄于修道。信难信之理而不惑叫做忍,施于所观之法而忍许叫法忍,依此忍许而离惑明理之智叫法智。
八叶莲华观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于吾人之肉团心(心脏)观想八叶之莲华,示现胎藏界九尊之观法也。大日经疏十二曰:「此心之处即是凡夫肉心,最在于中,是汗栗驮心也,将学观者,亦于此处思莲华之形。所以者何?一切众生此心即是莲华三昧之因。以未能令开敷。故为诸烦恼等之所缠缚。所以不能自了其心如实之相也。是故先当观此心处。作八叶莲华观。令开敷诸蕊具足。于此台上思想阿字而在其中。(中略)何故须观八叶不多不少耶?此有二义。一者一切凡夫心处虽未能自了。然其上自然而有八瓣。如合莲华形。今但观照此心令其开敷。即是三昧观而且便也」宗镜录二十六曰:「问何故莲唯八叶?答:一切凡夫,心处虽未能自了,其内心亦自然而有八瓣,合成莲华形。今但观照此心令其开敷,即是三昧实故。若观此心八叶之华,即得与理相应。此八叶者,四方即是表四摄,四隅即表如来四智。此华本来无生,即是菩提心,当知一切法门皆是从心所得也。」
(术语)于吾人之肉团心(心脏)观想八叶之莲华,示现胎藏界九尊之观法也。大日经疏十二曰:「此心之处即是凡夫肉心,最在于中,是汗栗驮心也,将学观者,亦于此处思莲华之形。所以者何?一切众生此心即是莲华三昧之因。以未能令开敷。故为诸烦恼等之所缠缚。所以不能自了其心如实之相也。是故先当观此心处。作八叶莲华观。令开敷诸蕊具足。于此台上思想阿字而在其中。(中略)何故须观八叶不多不少耶?此有二义。一者一切凡夫心处虽未能自了。然其上自然而有八瓣。如合莲华形。今但观照此心令其开敷。即是三昧观而且便也」宗镜录二十六曰:「问何故莲唯八叶?答:一切凡夫,心处虽未能自了,其内心亦自然而有八瓣,合成莲华形。今但观照此心令其开敷,即是三昧实故。若观此心八叶之华,即得与理相应。此八叶者,四方即是表四摄,四隅即表如来四智。此华本来无生,即是菩提心,当知一切法门皆是从心所得也。」
九面观音
【佛学大辞典】
(图像)有九个头面之观世音菩萨像也。大佛顶首楞严经说观音之圆通,而现众多之妙容,有一首二首三首五首七首九首十一首。(中略)八万四千烁迦啰首云。
(图像)有九个头面之观世音菩萨像也。大佛顶首楞严经说观音之圆通,而现众多之妙容,有一首二首三首五首七首九首十一首。(中略)八万四千烁迦啰首云。
九想观
【佛学大辞典】
(名数)即九想。
(名数)即九想。
十一面观音
【佛学大辞典】
(菩萨)六观音之一。具十一个颜面之观音也。依三部经轨,其影像有三种,一耶舍崛多译之十一面经曰:「善男子善女人!须用白栴檀作观世音像,身长一尺三寸,作十一面,当前三面作菩萨面,左厢三面作瞋面,右厢三面似菩萨面,狗牙上出,后有一面作大笑,顶上一面作佛面,悉向前后著光,其十一面各戴华冠,其华冠中各有阿弥陀佛。观世音左手把澡瓶,瓶口出莲华,其右手以串璎珞施无畏手。」二玄奘译之十一面经曰:「若欲造立此神咒者,应当先以坚好无际白栴檀香刻作观自在菩萨像,长一磔手半,左手执红莲华军持,右臂以挂数珠,及作施无畏手。其像作十一面,当前三面作慈悲相,左边三面作瞋怒相,右边三面作白牙上出相,当后生一面作暴恶大笑相,上一面作佛面,像诸头冠中皆作佛身。」三不空译之十一面经曰:「若欲成就者,以坚好无隙白檀香,彫观自在菩萨身,长一尺三寸,作十头四臂。右边第一手把念珠,第二手施无畏;左第一手持莲华,第二手执军持。其十一面,当前三面作寂静相,左三面威怒相,右三面利牙上出相,后有一面笑怒容,最上一面作如来相,头冠中各有化佛。」右三经中,崛多玄奘之二译为二臂,不空所翻为四臂也。案左面之瞋相表金刚部,当前之菩萨面表宝部,右面似菩萨面而出利牙者,表莲华部(其利牙表弥陀之六自在勇猛),后面暴恶大笑之相,表羯磨部,头上之佛面,表佛部,其左中右之三面,表胎藏界之三部也。其数珠表金刚部(其圆者为菩萨之圆明也),军持表宝部,莲华表莲华部,施无畏手表羯磨部。完具此四部者,即佛部也。胎藏界苏悉地院八尊中之第八尊,以字为种子,以贤瓶为三昧耶形,金刚号为变异金刚也。见胎曼大钞五。梵Eka%das/amukha。
(菩萨)六观音之一。具十一个颜面之观音也。依三部经轨,其影像有三种,一耶舍崛多译之十一面经曰:「善男子善女人!须用白栴檀作观世音像,身长一尺三寸,作十一面,当前三面作菩萨面,左厢三面作瞋面,右厢三面似菩萨面,狗牙上出,后有一面作大笑,顶上一面作佛面,悉向前后著光,其十一面各戴华冠,其华冠中各有阿弥陀佛。观世音左手把澡瓶,瓶口出莲华,其右手以串璎珞施无畏手。」二玄奘译之十一面经曰:「若欲造立此神咒者,应当先以坚好无际白栴檀香刻作观自在菩萨像,长一磔手半,左手执红莲华军持,右臂以挂数珠,及作施无畏手。其像作十一面,当前三面作慈悲相,左边三面作瞋怒相,右边三面作白牙上出相,当后生一面作暴恶大笑相,上一面作佛面,像诸头冠中皆作佛身。」三不空译之十一面经曰:「若欲成就者,以坚好无隙白檀香,彫观自在菩萨身,长一尺三寸,作十头四臂。右边第一手把念珠,第二手施无畏;左第一手持莲华,第二手执军持。其十一面,当前三面作寂静相,左三面威怒相,右三面利牙上出相,后有一面笑怒容,最上一面作如来相,头冠中各有化佛。」右三经中,崛多玄奘之二译为二臂,不空所翻为四臂也。案左面之瞋相表金刚部,当前之菩萨面表宝部,右面似菩萨面而出利牙者,表莲华部(其利牙表弥陀之六自在勇猛),后面暴恶大笑之相,表羯磨部,头上之佛面,表佛部,其左中右之三面,表胎藏界之三部也。其数珠表金刚部(其圆者为菩萨之圆明也),军持表宝部,莲华表莲华部,施无畏手表羯磨部。完具此四部者,即佛部也。胎藏界苏悉地院八尊中之第八尊,以字为种子,以贤瓶为三昧耶形,金刚号为变异金刚也。见胎曼大钞五。梵Eka%das/amukha。
十一面观自在法
【佛学大辞典】
(修法)此道场观,当金刚合掌而观想,妙高山之顶,有宝楼阁,其殿以无量之众宝而成,处处悬列珠鬘璎珞铃铎缯丝,微风摇激,出和雅之音,以种种之摩尼半满月等校饰之。复有无量之诸供养具,遍满楼中。于其殿内观大曼荼罗,曼荼罗之中心,有莲华台,莲上有月轮,轮内有字,字变为贤瓶,贤瓶变为十一面观世音菩萨。具足十一面。左手执红莲华与军持,展右臂以挂数珠,及作施无畏之印。莲华部之眷属围绕之。见百二十尊法观音部。
(修法)此道场观,当金刚合掌而观想,妙高山之顶,有宝楼阁,其殿以无量之众宝而成,处处悬列珠鬘璎珞铃铎缯丝,微风摇激,出和雅之音,以种种之摩尼半满月等校饰之。复有无量之诸供养具,遍满楼中。于其殿内观大曼荼罗,曼荼罗之中心,有莲华台,莲上有月轮,轮内有字,字变为贤瓶,贤瓶变为十一面观世音菩萨。具足十一面。左手执红莲华与军持,展右臂以挂数珠,及作施无畏之印。莲华部之眷属围绕之。见百二十尊法观音部。
十一面观世音神咒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宇文周耶舍崛多译。
(经名)一卷,宇文周耶舍崛多译。
十一面观自在菩萨心密言念诵仪轨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三卷,唐不空译。
(经名)三卷,唐不空译。
生灭二观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一、生观,观缘无无明生行,缘行生识,乃至缘生生老死,次第生起之相也。是为流转门。二、灭观。观无明灭则行灭,乃至生灭则老死灭,次第灭坏之相也。是为还灭门。见四教仪。
(术语)一、生观,观缘无无明生行,缘行生识,乃至缘生生老死,次第生起之相也。是为流转门。二、灭观。观无明灭则行灭,乃至生灭则老死灭,次第灭坏之相也。是为还灭门。见四教仪。
顺逆二观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一、顺生死观。观有漏业为因,爱取等为缘,感识等乃至老死等生死果之相也。二、逆生死观。观无漏之正慧为因正行为缘,證涅槃果之相也。是亦为流转还灭之二观。见止观五之三。
(术语)一、顺生死观。观有漏业为因,爱取等为缘,感识等乃至老死等生死果之相也。二、逆生死观。观无漏之正慧为因正行为缘,證涅槃果之相也。是亦为流转还灭之二观。见止观五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