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84,分39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5 6 7 8 下一页
王观
僧澄观( 夏侯 清凉国师 字 大休 )
释元观( 袁 )
僧圆观(别称 圆泽 号 空门猗顿 )
李观(字 元宾 行第 三十 )
牛僧孺(字 思黯 别称 奇章侯 文简、文贞 行第 二 奇章郡公 )
李德裕(字 文饶 行第 九 赞皇县伯、卫国公、赞皇伯 )
敬昕(字 日观 )
谢观(字 梦锡 )
蒋凝(字 仲山 号 水月观音 )
释清观( 屈 字 明中 )
赵观文
李观象
僧缘观
其它辞典(续上)
苏妙(字 观妙 )王观
僧澄观( 夏侯 清凉国师 字 大休 )
释元观( 袁 )
僧圆观(别称 圆泽 号 空门猗顿 )
李观(字 元宾 行第 三十 )
牛僧孺(字 思黯 别称 奇章侯 文简、文贞 行第 二 奇章郡公 )
李德裕(字 文饶 行第 九 赞皇县伯、卫国公、赞皇伯 )
敬昕(字 日观 )
谢观(字 梦锡 )
蒋凝(字 仲山 号 水月观音 )
释清观( 屈 字 明中 )
赵观文
李观象
僧缘观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广州南海人,字观妙。代宗大历中任泉州刺史,有惠政。传有白鹊巢门楼,见妙出,每飞集车盖上,泉民歌颂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山阴人,俗姓夏侯。住五台山清凉寺,博综经论。德宗延入译场,使造疏,遂编成十卷以进。好游名山。宪宗时赐号清凉国师,寻示寂,年七十余。弟子传法者百余人。有《毗庐疏》、《随疏演义》、《华严纲要》、《三圣圆融观》等。全唐文·卷九百十九
澄观字大休。俗姓夏侯氏。越州山阴人。年十一。依宝林寺霈禅师出家。元和中住太原府大崇福寺。后住清凉山大华严寺。开成三年卒。谥清凉国师。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六 传宗科(四)
生会稽之夏侯氏。年十一。依应天山宝林寺霈禅师。诵法华经。年十四。以恩泽。获隶此寺落发。即走四方。访求师友。乾元中。从闰州栖霞寺醴律师。及乡里昙一。究律部。诣金陵玄壁法师。禀关河三论。大历中。传起信涅槃于瓦官寺。受东海起信疏义于淮南。然后温习华严大经。于天竺法诜门下。往剡溪扣成都惠量。覆探三论十年。就苏州习天台止观于湛然法师。兼法华维摩等经疏。复咨决南宗禅旨于牛头山忠师。径山钦师。洛阳无名师。北宗于惠云师。于是旁览泛问。天竺悉昙。四囲。五明。秘咒。仪轨。东土经史。子传。三雅。训诂。世间技艺。莫不该综。每曰。五地圣人。身證真如。犹于后得智中。起世俗念。况于方居学地。能忌是乎。大历十一年。巡礼五台峨嵋。备瞻圣像。俄还居五台大华严寺。专行方等忏法。既因寺主贤林所请。为讲经论。乃惙然长想。以为华严合文殊之智。普贤之理。表彰毗卢遮那万行之极。而旧疏文繁义约。不足发明。于寤寐间。见金色人立日中。捉观纳口。咀嚼都尽。骇汗而觉。喜曰。此吞受光明遍照之徵。可不疏华严。以报三圣之德哉。乃始兴元元年正月。终贞元三年十二月。成二十卷。饭千僧以落之。自尔欲求可以付授者。夜而梦。已化为大龙。鳞鬣耀日。拿攫碧落。矫首于南台。蟠尾于北台。顷之身出小龙千数。蜿蜒腾跃。分散青冥。四年春正月寺主贤林。请开新疏。七年河东节度使李自良。复请开于崇福寺。德宗朝。遣中使李辅光宣诏。即日入都。参预罽宾三藏般若译事。乌茶国王所进后分。辞以明年。诏许焉。又明年至蒲津。中令梁公。留安居于中条之栖岩寺。寺有异僧。所为莫测。而语多应验。初观未至前。忽驱僧众洒扫曰。不久菩萨至此。先是寺多妖祟。及戾止俱息。五月中使霍仙鸣宣诏以趣。至则上加礼敬。即延入馆。刊正所译。为四十卷。诏造疏于终南山草堂寺。成十卷。仍诏两街各开新疏一遍。方其撰疏之际。堂前池中莲华五朵。有双蒂三节之瑞。寻诏译守护国界主经。职缀文。当顺宗之在春宫也。时观居五台。承教述了义一卷。心要一卷。食肉得罪因缘等。至是入朝。意尤钦属。观夙发十愿。一长止方丈。但三衣一钵。不畜长。二当代名利。去之如遗。三目不视女人。四身影不落俗家。五未舍报受。长诵法花经。六长读大乘经典。普施含灵。七长讲华严大经。八一生昼夜不卧。九不邀名惑众代善。十不退大慈悲普救心。故观能循持。而行之终身焉。卒于元和之初。寿七十馀。弟子嗣法者百馀人。若相国齐抗武元衡郑絪李吉甫权德舆李逢吉中书舍人钱徽兵部侍郎归登太常韦渠牟襄阳节度使严绶越州观察使孟简洪州韦丹。咸服戒训。又著随疏演义四十卷。华严纲要一卷。法界玄览一卷。三圣圆融观一卷。华严。法华。楞伽。中论等。别行小钞疏。共三十卷。设无遮大斋十二会。云花寺般若阁下。画华严世界图相。其诸塑缋尊像。缮写经典。具见门人清沔所述记。宋高僧传·卷第五 义解篇第二之二
释澄观。姓夏侯氏。越州山阴人也。年甫十一依宝林寺(今应天山)霈禅师出家。诵法华经。十四遇恩得度。便隶此寺。观俊朗高逸。弗可以细务拘。遂遍寻名山旁求秘藏。梯航既具壸奥必臻。乾元中依润州栖霞寺醴律师学相部律。本州依昙一隶南山律。诣金陵玄璧法师传关河三论。三论之盛于江表观之力也。大历中就瓦棺寺传起信涅槃。又于淮南法藏受海东起信疏义。却复天竺诜法师门。温习华严大经。七年往剡溪。从成都慧量法师覆寻三论。十年就苏州。从湛然法师习天台止观法华维摩等经疏。解从上智性自天然。所学之文如昨抛舍。鲍静记井。蔡邕后身。信可知矣。又谒牛头山忠师径山钦师洛阳无名师。咨决南宗禅法。复见慧云禅师了北宗玄理。观自谓己曰。五地圣人身證真如栖心佛境。于后得智中起世俗念学世间技艺。况吾学地能忘是心。遂翻习经传子史小学苍雅天竺悉昙诸部异执四围五明秘咒仪轨至于篇颂笔语书踪。一皆博综。多能之性自天纵之。大历十一年誓游五台。一一巡礼祥瑞愈繁。仍往峨嵋求见普贤。登险陟高备观圣像。却还五台居大华严寺。专行方等忏法。时寺主贤林请讲大经。并演诸论。因慨华严旧疏文繁义约。惙然长想。况文殊主智普贤主理。二圣合为毗卢遮那。万行兼通即是华严之义也。吾既游普贤之境界。泊妙吉之乡原。不疏毗卢有辜二圣矣。观将撰疏。俄于寤寐之间见一金人。当阳挺立以手迎抱之。无何咀嚼都尽。觉即汗流自喜。吞纳光明遍照之徵也。起兴元元年正月。贞元三年十二月毕功。成二十轴。乃饭千僧以落成也。后常思付授。忽夜梦身化为龙。矫首于南台。蟠尾于山北。拿攫碧落鳞鬣耀日。须臾蜿蜓化为千数小龙。腾耀青冥分散而去。盖取象乎教法支分流布也。四年春正月寺主贤林请讲新疏。七年河东节度使李公自良。复请于崇福寺讲。德宗降中使李辅光。宣诏入都。与罽宾三藏般若。译乌荼国王所进华严后分四十卷。观苦辞请明年入敕允。及具行至蒲津。中令梁公留安居。遂于中条山栖岩寺住。寺有禅客拳眉剪发。字曰痴人。披短褐操长策狂歌杂语。凡所指厈皆多应验。观未至之前狂僧驱众僧。洒扫曰。不久菩萨来此。复次壁画散脂大将及山麋之怪。往往不息。观既止此寺。二事俱静。五月内中使霍仙鸣。传宣催入。观至。帝颇敦重。延入译场刊正。又诏令造疏。遂于终南草堂寺编成十卷。进呈。敕令两街各讲一遍为疏。时堂前池生五枝合欢莲华。一华皆有三节。人咸叹伏。寻译守护国界主经。观缀文润色。顺宗在春宫。尝垂教令述了义一卷心要一卷。并食肉得罪因缘。洎至长安频加礼接。朝臣归向。则齐相国杭韦太常渠牟皆结交最深。故相武元衡郑絪李吉甫权德舆李逢吉中书舍人钱徽兵部侍郎归登襄阳节度使严绶越州观察使孟简洪州韦丹。咸慕高风。或从戒训。以元和年卒。春秋七十馀。弟子传法者一百许人。馀堪讲者千数。观尝于新创云花寺般若阁下。画华藏世界图相。又著随疏演义四十卷。允齐相请述华严经纲要一卷法界玄鉴一卷三圣圆融观一卷华严法华楞伽中观论等别行小钞疏共三十卷。设无遮大会十二中。其诸塑缋形像缮写经典不可殚述。门人清沔记观平时行状云。观恒发十愿。一长止方丈但三衣钵不畜长。二当代名利弃之如遗。三目不视女人。四身影不落俗家。五未舍执受长诵法华经。六长读大乘经典普施含灵。七长讲华严大经。八一生昼夜不卧。九不邀名惑众伐善。十不退大慈悲普救法界。观逮尽形期。恒依愿而修行也。神僧传·卷第八
释澄观。姓夏侯氏。越州山阴人也。年甫十一依宝林寺霈禅师出家。诵法华经。十四遇恩得度。便隶此寺。观俊朗高逸弗可以细务拘。后将撰华严疏。于寤寐之间见一金人。当阳挺立以手迎抱之。无何咀嚼都尽。觉即汗流。自喜吞纳光明遍照之徵也。起兴元元年正月。贞元三年十二月毕功。成二十轴。乃饭千僧以落成之为疏。时堂前池生五枝合欢莲华一华。皆有三节。人咸叹伏。观常思付授。忽夜梦身化为龙。矫首于南台蟠尾于山北。拿欋碧落鳞鬣耀日。须臾蜿蜒化为千数小龙。腾跃青冥分散而去。盖取象乎教法支分流布也。遂于中条山栖岩寺住。寺有禅客拳眉剪发。字曰痴人。被短褐操长策。狂歌杂语。凡所指斥皆多应验。观未至之前。狂僧驱众僧洒扫曰。不久菩萨来此。以元和年中示灭。春秋七十馀。高僧摘要·法高僧摘要卷二
姓夏侯。越州山阴人。观俊朗高逸。不拘细务。遍寻名山。旁求秘藏。乾元中。依润州栖霞寺醴律师。学相部律。本州依昙一。隶南山律。诣金陵玄璧法师。传关河三论。大历中。就瓦棺寺。传起信涅槃。又于淮南法藏。受海东起信疏义。却复天竺诜法师门。温习华严大经。七年。住剡溪。从成都慧量法师。覆寻三论。十年就苏州从湛然法师。习天台止观法华维摩等经疏解。又谒牛头山忠师。径山钦师。洛阳无名师。咨决南宗禅法。复见慧云禅师。了北宗玄理。大历十一年。誓游五台。一一巡礼。祥瑞愈繁。仍往峨嵋。求见普贤。登险陟高。备观圣像。却还五台。居大华严寺。专行方等忏法。时寺主贤林。请讲大经。并演诸论。因慨华严旧疏。文繁义约。惙然长想。况文殊主智。普贤主理。二圣合为毗卢遮那。万行兼通。即是华严之义也。吾既游普贤之境界。泊妙吉之乡原。不疏毗卢。有辜二圣矣。观撰疏。起兴元元年正月。贞元三年十二月毕功。成二十轴。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六 传宗科(四)
姓袁氏。长安人。父为河中府掾。先是兄出家。有道行。见观爱之。使投兴善寺诵经。趋有司试。及格得度。又善律俱沙论。后入禅会。有所證寤。遂止衡山之东台。以匡导来学。日有神人送供。随众寡。未尝缺乏。一日神忽现形再拜曰。我以二十年送供功德。已遂超度。故来决别。观因问。其昔日以何业所致。曰我前身尝为知识。妄受信施。坐为神此地尔。久之观示寂。春秋七十九。大和四年七月二日。迁于塔。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一作圆泽。唐僧。住洛阳慧林寺。性疏简,通音律。好聚财,时谓之空门猗顿。代宗大历末,与谏议李源为忘形友。世多传其转生故事。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洛阳慧林寺僧。性疏简,通音律,好聚财,时谓之空门猗顿。代宗大历末,与谏议李源为忘形之友。二人相约游青城、峨眉。行至南浦而卒。《宋高僧传》卷二〇有传。《太平广记》卷三八七引《甘泽谣》存诗2首,传为其转生之牧童所唱。《全唐诗外编》收之。全唐诗续补遗
洛阳惠林寺僧,梵学之外,音律贯通,与谏议大夫李源为忘年友,亡于杭州天竺寺。○东坡诗及他本作圆泽。东坡挽文长老诗云:「向欲钱塘访圆泽,葛洪川畔待秋深。」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 持志科
性简率。禅讲之暇。仍治产业。颇致田园之利。居洛阳之慧林寺。号空门猗顿。尤与李源善。源父憕。天宝间留守。以节死安禄山乱。故源因誓。不婚娶仕宦。悉捐产业。入慧林常住。而日随僧饮食。以见己志。尝欲偕观游蜀。历揽岷峨王垒青城之胜。而议所由道。久不决。盖观欲自长安斜谷。源欲自荆门三峡也。既而卒从源议。舟泊南浦。见妇人锦裆负罂而汲者。观泣曰。予始议不欲由此。今奈何。源问之曰。妇人王氏。孕三年矣。然犹未娩。特以予死期尚赊耳。死此生彼。固无恨。请辞。后十二年中秋之夕。当相见于钱塘天竺寺外。源治观丧毕。又候王氏求见所生子。子一笑。由以知缘之所在。诚未易免也。久之源如观约。至钱塘。闻牧童有歌竹枝之词于葛洪井畔者。趋拜之曰。观公健否。牧童曰。李君真信士。勤远来。宜得晤语。君兹俗缘未益。慎勿近。益务进脩。以遂合并。则幸甚。徐扣角歌而去。武林西湖高僧事略
师名圆泽。居慧林。与洛京守李源为友。约往蜀峨嵋礼普贤大士。师欲行斜谷道。源欲溯峡。师不可。源强之。乃行。舟次南浦。见妇人锦裆负罂汲水。师见而泣曰。吾始不欲行此道者为是也。彼孕我已三年。今见之。不可逃矣。三日浴儿时。愿公临门。我以一笑为信。十二年后。钱塘天竺寺外当与公相见。言讫而化。妇既乳儿。源往视之。果笑。寻即回舟。如期至天竺。当中秋月下。闻葛洪井畔有牧儿扣角而歌曰。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不用论。惭愧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常存。源知是师。乃趋前曰。泽公健否。儿曰。李公真信士也。我与君殊途。切勿相近。唯以勤修勉之。又歌曰。身前身后事茫茫。欲话因缘恐断肠。吴越江山寻已遍。却回烟棹上瞿唐。遂去。莫知所之。 赞曰。 京洛有约 峨嵋是行 机先一语 洞达三生 汲罂事异 扣角诗清 永怀陈迹 山空月明宋高僧传·卷第二十 感通篇第六之三
释圆观。不知何许人也。居于洛宅。率性疏简或勤梵学。而好治生获田园之利。时谓之空门猗顿也。此外施为绝异。且通音律。大历末与李源为忘形之友源父憕居守。天宝末陷于贼中。遂将家业舍入洛城北慧林寺。即憕之别墅也。以为公用无尽财也。但日给一器。随僧众饮食而已。如此三年。源好服食。忽约观游蜀青城峨眉等山洞求药。观欲游长安由斜谷路。李欲自荆入峡。争此二途。半年未决。李曰。吾已不事王侯。行不愿历两京道矣。观曰。行无固必请从子命。遂自荆上峡行次南浦。泊舟见数妇女绦达锦珰负罂而汲。观俛首而泣曰。某不欲经此者恐见此妇人也。李曰。自上峡来此徒不少。奚独泣为观曰。其孕妇王氏者是某托身之所也。已逾三载尚未解㝃。唯以吾未来故。今既见矣。命有所归。释氏所谓循环者也。请君用符咒遣其速生。且少留行舟葬吾山谷。其家浴儿时亦望君访临。若相顾一笑。是识认君也。后十二。年当中秋月夜。专于钱塘天竺寺外。乃是与君相见之期也。李追悔此之一行致观到此哀恸殆绝。召孕妇告以其事。妇人喜跃还。顷之亲族毕集。以枯鱼浊酒馈于水滨。李往授符水。观具其沐浴新其衣装。观其死矣孕妇生焉。李三日往看新儿。襁抱就明果致一笑。李泣具告王氏。王氏厚葬观。明日李回棹归慧林寺。询问弟子方知已理命矣李常念杭州之约。至期到天竺山寺。其夜桂魄皎然。忽闻葛洪井畔有牧童歌竹枝者。乘牛扣角。双髻短衣。徐至寺前。乃观也。李趋拜曰。观公健否。曰李公真信士。我与君殊途。慎勿相近。君俗缘未尽但且勤修。不堕即遂相见。李无由序语。望之潸然。观又歌竹枝。杳袅前去。词切调高莫知所谓。叹曰。真得道之僧也。咫尺悬隔圣凡路殊。谅有之乎初源忿父遇害贼庭。时方八岁为群贼所虏。流浪南北展转人家。凡六七年归于近亲。代宗闻之授河府掾。源遂绝酒肉不婚娶。不役童仆。常依慧林寺寓一室。随僧斋食。先命穴其野以备终制。时时往眠其间。至于荣辱是非一皆均等也。时相国李公德裕表荐之。遂授谏议大夫。于时源已年八十馀矣。抗表不起。二年而卒。长庆二年也。 系曰。圆观未死。先寄胎者。闻必不信何耶。违诸圣教也。尝闻闽尼多许。族姓家妇女为儿。云便来也。及终有以朱题髀。当日有家生子。身有赤文便来二字焉。此类亦多。庄子所谓曲士不可与语道者。束于教也。其或竺乾异计有教未来。佛或别会曾谈。见有我宗自许。若然者未可定执已行之教矣。其如观也果證高深。同智论中多种不思议也。心思言议千里难追矣。神僧传·卷第八
释圆观。不知何许人。居于洛。率性疏简。时与李源为忘形之友。同止慧林寺但日给一器。随众僧饮食而已。如此三年。一日源忽约观游蜀青城峨眉等山洞求药。观欲游长安由斜谷路。李欲自荆入峡。争此二途。半年未决。李曰。吾已不事王侯。行不愿历两京道矣。观曰。行无固必请从子命。遂自荆上峡。行次南浦泊舟。见数妇女条达锦裆负罂而汲观俛首而泣曰。某不欲经此者。恐见此妇人也。李问其故。观曰。其孕妇王氏者。是某托身之所也。已逾三戴尚未解㝃。唯以吾未来故。今既见矣。命有所归。释氏所谓循还者也。请君用符咒遣其速生。且少留行舟葬吾山谷。其家浴儿时亦望君访临。若相顾一笑是识君也。后十二年当中秋月夜。专于钱唐天竺寺外。乃是与君相见之期也。李追悔此一行。召孕妇告以其事。妇人喜跃还。顷之李往授符水。观沐浴而化。妇生一子焉。李三日往看。新儿果致一笑。明日李回棹归慧林寺。询问弟子方知已理命矣。李常念杭州之约。至期到天竺寺。其夜月明忽闻葛洪井耕有牧童歌竹枝者。乘牛扣角。双髻短衣。徐至寺前乃观也。李趋拜曰。观公健否。曰李公真信士。我与君殊途。慎勿相近。君俗缘未尽但且勤修。不堕即遂相见。李无由序语。望之潸然。观又歌竹枝前去。词切调高。不知所终。高僧摘要·品高僧摘要卷三
居于洛宅。率性疏简。或勤梵学。而好治生。获田园之利。时谓之空门猗顿。此外施为绝异。且通音律。大历末。与李源为忘形之友。源父憕居守。天宝末陷于贼中。遂将家业。舍入洛城北慧林寺。但日给一器。随僧众饮食而已。如此三年。忽约观游蜀。青城峨眉等山洞求药。观欲游长安。由斜谷路。李欲自荆入峡。争此二途。半年未决。李曰。吾已不事王侯。不愿历两京道。观曰。行无固必。请从子命。遂自荆上峡。行次南浦泊舟。见数妇女。绦达锦裆。负罂而汲。观俛首而泣曰。某不欲经此者。恐见此妇人也。李曰。自上峡来。此徒不少。奚独泣为。观曰。其孕妇王氏者。是某托身之所也。已逾三载。尚未解㝃。唯以吾未来故。今既见矣。命有所归。观死。孕妇生焉。李三日往看新儿。襁抱就明。果致一笑李泣。具告王氏。王氏厚葬观。李常念杭州之约。至期到天竺山寺。其夜桂魄皎然。忽闻葛洪井畔。有牧童歌竹枝者。乘牛扣角。双髻短衣。徐至寺前。乃观也。李趋拜曰。观公健否。曰李公真信士。我与君殊途。慎勿相近。君俗缘未尽。但且勤修不堕。即遂相见。李无由序语。望之潸然。观又歌竹枝。杳袅前去。词切调高。莫知所谓叹曰。真得道之僧也。咫尺悬隔。圣凡路殊。源遂绝酒肉。不婚娶。不役童仆。常依慧林寺。寓一室随僧斋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66—794 【介绍】: 唐赵州人,字元宾。李华从子。德宗贞元中登进士第。举宏辞。授太子校书郎。以文名。属文不沿袭前人,时谓与韩愈相上下。有集。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66—794 字元宾,排行三十,郡望陇西(今甘肃临洮),家于吴(今江苏苏州)。德宗贞元八年(792)与韩愈同榜登进士第,同年又举博学宏词科,授太子校书郎。旋返吴觐省,有《东还赋》记其事。九年赴京师,次年卒。生平见韩愈《李元宾墓铭》、《新唐书》本传。李观为人敢于仗义执言,曾两次上书苏州刺史韦应物,为遭遇不幸者提出申诉,又乐于进贤,曾上书右补阙梁肃荐举孟郊、崔宏礼。于文学能上承陈子昂、元结所倡之“复古”精神,鄙弃浮靡文风,故韩愈谓其“文高乎当世。”今存《李观集》3卷,外编2卷。《全唐诗》存诗4首,《全唐诗外编》补联句2。唐诗汇评
李观(766-794),字元宾,陇西(今属甘肃)人。贞元八年(792),与韩愈、欧阳詹、王涯等同登进士第。又与裴度同举博学宏辞科,授太子校书郎。卒,孟郊以诗哭吊,韩愈为作墓志铭。观工文能诗。唐末陆希声辑其遗文,为《李观文集》三卷,北宋赵昂复辑遗文为《外编》,今存。《全唐诗》存诗四首。全唐文·卷五百三十二
观字元宾。检校吏部员外郎华从子。贞元中举博学宏词。授太子校书郎。卒年二十九。
作品评论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79—847 【介绍】: 唐安定鹑觚人,字思黯。德宗贞元进士。宪宗元和三年,因对策条指失政,为李吉甫所斥,久不得叙用。至穆宗时累官户部侍郎同平章事。敬宗时,官武昌军节度使。文宗大和四年还朝,拜兵部尚书同平章事。与李宗闵相结,排斥李德裕等,史称“牛李党争”。后出为淮南、山南东道节度使。武宗即位,李德裕为相,僧孺被贬居散地。宣宗立,还为太子少师。卒谥文简。有《玄怪录》。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80—848 字思黯,排行二,郡望安定(今甘肃泾川北),陇西狄道(今甘肃临洮)人。15岁至长安习业。德宗贞元十九年(803)韦执谊命刘禹锡、柳宗元至樊乡造访,由是知名。二十一年登进士第。宪宗元和三年(808)中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因条指失政,为宰相李吉甫所忌,授伊阙尉。后牛僧孺与李宗闵朋党相结,排斥李吉甫之子李德裕,史称“牛李党争”。穆宗长庆元年(821)拜户部侍郎,次年以本官同平章事,敬宗即位,加中书侍郎,封奇章郡公,后历武昌节度使、太子少师等职。武宗会昌四年(844)贬循州长史,卒于洛阳,谥文贞。生平见杜牧《牛僧孺墓志铭》及《旧唐书》、《新唐书》本传。著有传奇集《玄怪录》。《全唐诗》存诗4首,残句9。《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1首,残句2。唐诗汇评
牛僧孺(780-848),字思黯,陇西狄道(今甘肃临洮)人。贞元二十一年登进士第,元和三年(808)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对策第一,授伊阙尉。以对策直言时政,久不调。后除河南尉,迁监察御史,历礼部、考功员外郎、库部郎中知制诰、御史中丞、户部侍郎。长庆三年拜相。宝历初,出为武昌军节度使。大和四年,复相;六年,出镇淮南。开成二年,为东都留守,征拜左仆射,复出镇襄州,累进司徒。会昌中,李德裕用事,罢为太子少师,复留守东都。三贬为循州长史。宣宗即位,量移衡、汝二州长史,复迁太子少师。卒。僧孺与令狐楚、李宗闵交厚,史称“牛党”,与李德裕党交恶,史称“牛李党争”。著有《玄怪录》(一作《幽怪录》)十卷,今存炙本。《全唐诗》存诗四首。黄鹤楼志·人物篇
牛僧孺(779~847) 唐代官员、学者。字思黯。安定鹑觚(今甘肃灵台)人,或作陇西狄道(今甘肃临洮)人。贞元二十一年(805)进士。累官户部侍郎、武昌军(今湖北武昌)节度使、淮南节度使、东都留守、山南东道(今湖北襄樊襄阳)节度使、户部尚书,穆宗至武宗时曾四次出任宰相。是历史上著名的“牛李党争”中的牛党领袖。曾撰《玄怪录》传奇十卷,鲁迅论曰:“造传奇之文,荟萃于一集者,唐代多有,而煊赫者莫如牛僧孺之《玄怪录》。”牛僧孺在湖北任职六年,颇有政声。曾耗时五年改建鄂州城垣,使黄鹤楼成为了独立的景观建筑。蛇山上有“奇章亭”,即为纪念卒后被追封为奇章郡公的牛僧孺而建。全唐文·卷六百八十二
僧孺字思黯。隋仆射奇章公宏之裔。第进士。元和初登贤良方正制科。长庆三年以户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敬宗立。加中书侍郎银青光禄大夫。封奇章郡公。罢为武昌节度使。文宗立。复以兵部尚书同平章事。加门下侍郎。出为淮南节度使。召拜左仆射。武宗朝进太子太傅。贬循州长史。宣宗立。还为太子少师。卒年六十九。赠太尉。谥曰文简。
作品评论
唐摭言
奇章公始举进士,致琴书于灞浐间,先以所业谒韩文公、皇甫员外……二公披卷,卷首有《说乐》一章,未阅其词,遽曰:“斯高文,且以拍板为什么?”对曰:“谓之乐句。”二公相顾大喜曰:“斯高文必矣!”……复诲之曰;“某日可游青龙寺,薄暮而归。”二公其口联镳至彼,因署其门曰:“韩愈、皇甫湜同谒几官前辈,不遇。”翌日,辇毂名士,咸往观焉,奇章之名由是赫然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87—850 【介绍】: 唐赵郡人,字文饶。李栖筠孙、李吉甫子。幼有壮志,苦心力学,不喜科试。既冠,卓荦有大节。穆宗即位,召入翰林充学士,禁中书诏,大手笔多诏德裕草之。寻转考功郎中、知制诰、中书舍人。敬宗时出为浙西观察使。文宗即位,加检校礼部尚书,召为兵部侍郎。武宗时由淮南节度使入相,弭藩镇之祸,决策制胜,威权独重。德裕为李党首领,牛僧孺、李宗闵为首之牛党深衔之,宣宗立,为牛党所构,贬崖州司户卒。追赠尚书左仆射、太子少保、卫国公。好著书为文,虽位极台辅,读书不辍。有《次柳氏旧闻》、《会昌一品集》。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87—850 字文饶,排行九,赵郡(今河北赵县)人。牛李党争时之李党首领。早年以荫补校书郎,历幕职。穆宗即位,擢翰林学士。后历任浙西、义成、西川诸镇,政绩颇著。文宗大和七年(833)召入拜相,封赞皇县伯。武宗会昌年间再度任相,因功封卫国公。宣宗大中初遭牛党打击,迭贬至崖州司户,大中三年十二月卒于任。后人因称“李赞皇”、“李卫公”、“李崖州”。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今人傅璇琮《李德裕年谱》颇为详备。著有《会昌一品集》凡34卷,以四部丛刊本为通行,其中别集10卷为诗赋杂文。又著笔记小说《次柳氏旧闻》等。今人傅璇琮、周建国有《李德裕文集校笺》。《全唐诗》存诗1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9首,断句18。唐诗汇评
李德格(787-850?)字文饶,赵郡(今河北赵县)人。宰相李吉甫之子。元和初,以萌补校书郎,避嫌,求出为方镇从事。十四年,入朝除监察御史。穆宗即位,擢为翰林学士、中书舍人。出为浙西观察使。大和中,召为兵部侍郎,旋出为义成节度使,移镇西川。入为兵部尚书。七年拜相,复出为浙西节度使,贬袁州长史。开成中,由滁州刺史迁太子宾客分司。再领浙西。又移镇淮南。武宗即位,拜相,屡进太尉,封卫国公。宣宗即位,出为荆南节度使,改东都留守,贬潮州司马,再贬崖州司户。卒。德裕仕历六朝,出将入相,有政声于时。善诗文。有《会昌一品集》二十卷,今存。其他著述,大多散佚。《全唐诗》编诗一卷。词学图录
李德裕(787--850) 字文饶。赞皇人,宰相李吉甫子。少好学,以父荫补校书郎,累任要职。多著作,存有《次柳氏旧闻》、《会昌一品集》等,《全唐诗》存诗一卷。全唐文·卷六百九十六
德裕字文饶。赵郡人。宰相吉甫子。文宗朝拜兵部尚书。以本官同平章事。封赞皇伯。为中书侍郎集贤殿大学士。罢为兴元节度使。徙镇海军。武宗立。召授门下侍郎同平章事兼左仆射。守司徒。进太尉。封卫国公。宣宗立。以太子少保分司东都。再贬潮州司马。又贬崖州司马。卒年六十三。
作品评论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河东人,字日观。敬晦兄。登进士第。累官吏部员外郎、司封郎中。文宗大和中,自常侍出为婺州刺史,历湖州刺史,入为吏部郎中,出为湖州、常州刺史。开成中,自中书舍人,出为江西观察使,改京兆尹,坐事贬郴州司马。武宗会昌三年,为河南尹,改河阳节度使。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65 【介绍】: 唐寿州人,字梦锡。文宗开成二年登进士第。释褐曹州冤句尉。历任黔中招讨判官、洛阳丞、魏博节度判官。懿宗咸通三年,授慈州刺史。卒年七十余。长于著述,尤工律赋。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65 字梦锡,寿春(今安徽寿县)人。文宗开成二年(837)登进士第。后历官曹州冤句尉、左神武兵曹参军、黔中招讨判官、洛阳丞、魏博节度判官。懿宗咸通三年(862)授慈州刺史。二年后去职。六年十一月卒,年70余。《千唐志斋藏志》收其自撰墓志。有著作40卷,尤长于律赋。《文苑英华》存其歌2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全唐文·卷七百五十八
观官荆州从事。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俗姓屈,字明中,台州临海(今浙江临海)人。幼投天台国清寺出家,18岁受戒,后即住寺。学通三教,尤长于天台三观之说。宣宗大中初曾入长安。大中七年(853)作诗送日僧圆珍归国。后声闻日隆,远近求谒,为避喧嚣而逃往翠屏山独栖。昭宗时赐紫衣,后无疾而终。《宋高僧传》卷二〇有传。《全唐诗逸》录诗2句,出《智證大师传》。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八 證悟科(二)
字明中。临海屈氏子。生则手足有网缦相。逮成童。颇神俊。志笃出家。父母莫之沮。乃事国清寺元璋律师以究研经律。年十八获登具戒。天台三观之旨。儒林百氏之书。诗章字画。槩臻其妙。邦伯輶轩每向风造谒焉。檀币即回入常住。其徒请畜以备不虞。曰吾恨未能舍头目髓脑耳。大中初。教法再兴。观朝京师谒集贤学士柳公权书寺额。得大钟藏经以归。七年江南荐饥。殍踣相望。僧众悉就食他往。观独禅坐静室中。谓其徒曰。汝如不死。候秋熟时。当击磬起我。其徒不敢违。至秋击磬。定果起。尝赴乡里斋。夜雨涨溪。波湍迅涌。难度而远约二十里所。主人以为观必不至。而顷刻在坐。略无沾濡泥淖状。非得神足。恶能尔。声誉四播。瞻礼日益至。避喧于翠屏山之兰若焉。久之众请为州僧正。复阳狂以逃。太守杜雄以其行。闻于朝。诏赐紫伽梨。观网滋不乐。后以无疾终。宋高僧传·卷第二十 感通篇第六之三
释清观。字明中。临海人也。姓屈氏。初诞弥手足指间有幕蹼属相著焉。佛经所谓网漫相也。迨为童孺神俊挺然。乃有出尘之志。遂诣国清寺投元璋律师执侍瓶钵。非父母不沮之。若迦楼罗鸟啄几万重围矣。年十八纳形俱法。良由善根深植悟解天然。台岭教文洞明三观。兼得深定神异通感皆莫我知少览百家弥通三教。仍善属文长于诗笔。凡其邦伯輶轩皆响风造谒。观则持重若严君焉。见则畏伏。秖就几杖以待贵士。或施财宝皆回入常住。罄无私畜。或曰。贵人所施皆充别施。何不己用耶。对曰。恨未能舍头目。况世财乎。大中初天下寺刹中兴。观入京请大钟归寺鸣击。并重悬敕额。则集贤院学士柳公权书题也。柳复有诗序送其东归。复请藏经归寺。大中癸酉江表荐饥殍踣相望。观遂并粮食施之。又山僧物外度荒。自入室禅定。谓弟子曰。汝如不死至禾黍熟时。当以磬引我出。果如其言。明岁方从定起矣。一旦溪南人命观斋食。可去寺二十里馀。其夜溪涧泛溢无人可渡。谓观不来。顷刻而至且无淹湿。作用可知也。人皆异之。远近瞻礼日别盈满。喧扰可厌。乃逃往翠屏山兰若独栖。续天台山众列请为僧正。乃佯狂隐晦。州牧杜雄遂奏昭宗宣赐紫衣。观闻之若愁思不乐。后无疾而终焉。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宋初桂州临桂人。五代时依湖南周行逢,任掌书记。行逢残忍多杀,因惧及祸,清苦自励,以求知遇。行逢颇加信任,军府之政一皆取决。学涉经史,有文辞,然忌才怙宠。行逢临终托以后事,令子保权善待之。其后宋军压境,即劝保权归降,未被采纳。湖湘平,太祖任为左补阙。
人物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