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分类字锦》:析薪观理(析薪观理)
诗:析薪杝矣。毛传:析薪者随其理。郑笺:杝谓观其理也。必随其理者,不欲妄挫折之。杝亦作扡。
《國語辭典》:蔚为大观(蔚為大觀)  拼音:wèi wéi dà guān
汇聚成盛大的景观。如:「那儿山明水秀,鸟语花香,珍禽蔚为大观。」
《漢語大詞典》:锁骨观音(鎖骨觀音)
亦作“鏁骨观音”。 指遍体骨节相连的菩萨。 清 吴伟业 《王郎曲》:“鏁骨观音变现身,反腰贴地莲花吐。” 清 赵翼 《游焦山至扬州途中》诗:“锁骨观音散花女,天教枉煞老头皮。” 林纾 《译〈块肉馀生述〉序》:“古所谓锁骨观音者,以骨节钩联,皮肤腐化后,揭而举之,则全身鏘然,无一屑落者。”参见“ 锁子骨 ”。
《漢語大詞典》:锁子骨(鎖子骨)
亦作“鏁子骨”。
(1).见“ 锁骨 ”。
(2).相传 唐 大历 时, 延州 一妇人死,有西域胡僧敬礼焚香、围绕赞叹于其墓,谓彼即锁骨菩萨。“众人即开墓,视遍身之骨,钩结皆如锁状,果如僧言。州人异之,为设大斋,起塔焉。”见 唐 李复言 《续玄怪录·延州妇人》。因指得道之人联结如锁状的骨节。 唐 李繁 《邺侯外传》:“ 李泌 辟穀,身轻,能行屏风上。每导引,骨节珊然有声,谓之锁子骨。”一本作“鏁子骨”。 宋 黄庭坚 《戏答陈季长寄黄州山中连理枝》诗之二:“ 金沙 滩头锁子骨,不妨随俗蹔嬋娟。” 清 赵翼 《石女歌》:“偏有金刚不坏身,幻出嬋娟锁子骨。”亦省作“ 锁骨 ”。 唐 张读 宣室志卷七:“夫锁骨连络如蔓,故动摇肢体,则有清越之声,固其然也。昔闻佛氏书言,佛身有舍利骨,菩萨之身有锁骨。” 宋 苏轼 《书黁公诗后》:“霜颅隐白毫,锁骨埋青玉。”
《國語辭典》:叹为观止(嘆為觀止)  拼音:tàn wéi guān zhǐ
形容事物极好,令人赞叹不已。如:「毫芒雕刻是一种令人叹为观止的艺术。」
《國語辭典》:叹为观止(歎為觀止)  拼音:tàn wéi guān zhǐ
春秋时,吴国季札在鲁国欣赏各种乐舞。看到舜时的乐舞,十分赞叹,说看到这里就够了,其他的乐舞就不必看了。典出《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后指赞美所看到的事物好到极点,无与伦比。
《分类字锦》:太乙下观(太乙下观)
三辅黄图:刘向挍书天禄阁,夜有老人著黄衣,植青藜杖,叩阁而进,见向暗中独坐诵书,老父乃吹杖端烟然,因以见向,授五行洪范之文,至曙而去。请问姓名,云:我是太乙之精。天帝闻卯金之子,有博学者,下而观焉。
分类:博学
《漢語大詞典》:私有观念(私有觀念)
生产资料归私人所有的制度下形成的思想意识。 瞿秋白 《饿乡纪程》十四:“只有这一带新 俄罗斯 居民,因经济组织的落后,虽政权入了共产党之手,何尝就能有全无私有观念的人呢。”
《分类字锦》:耸观苕峣(耸观苕峣)
梁简文帝三日侍皇太子曲水宴诗:层岑偃蹇,耸观苕峣。
分类:斋观
《漢語大詞典》:送子观音(送子觀音)
古代传说能保祐人生子的 观音菩萨 。八琼室金石补正·北齐王三娘造像记:“ 天保 元年正月十八日,清信女 王三娘 为 子敬 造 送子观音 像一区。”白雪遗音·玉蜻蜓·访庵:“[生]何为 送子观音 ?[旦]那些积善人家,暮年无子,到此烧香许愿,抱了一个回去,后来产下麟儿,前来还愿,最是灵验。”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第四场:“ 观音 堂, 观音 堂, 送子观音 坐上方。”亦称“ 送子娘娘 ”。 巴人 《莽秀才造反记》第八章:“但她毕竟常常是自动也是被逼,去 送子娘娘 神像座栏前,年年缚上一根稻草。她还许下愿,祝望早日有个儿子传个后代的。”
《國語辭典》:听其言而观其行(聽其言而觀其行)  拼音:tīng qí yán ér guān qí xìng
听了他的话,还要观察他的行为是否言行一致。《论语。公冶长》:「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分類:他说
《高级汉语词典》:听其言观其行  拼音:tīng qí yán guān qí xíng
听一个人说什么,又看他做什么,常有“不仅要听他说的,更重要的是看其做的如何”的含义
《分类字锦》:条教可观(条教可观)
汉书赵尹韩张两王传赞:张敞衎衎,履忠进言。缘饰儒术,刑罚必行。纵赦有度,条教可观。
分类:京尹
《国语辞典》:通观全局(通观全局)  拼音:tōng guān quán jú
通盘观察整个局势。如:「处理事情必须要通观全局,不可执一而论。」
《分类字锦》:天下壮观(天下壮观)
司马相如封禅文:皇皇哉斯事!天下之壮观,王者之丕业,不可贬也。丕一作卒。
《漢語大詞典》:蹄氏观(蹄氏觀)
亦作“蹏氏观”。 汉 时 上林苑 宫观名。史记·孝武本纪:“是时上求神君,舍之 上林 中 蹏氏观 。”
《漢語大詞典》:天赋观念
指人生来就有的观念。古希腊柏拉图已有这一思想的萌芽。在近代,笛卡儿明确提出这一观念。它否认观念是客观世界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因而一直受到唯物主义者的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