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综合
诗话
词话
古籍检索
类书集成
查询
诗词
典故词汇
对仗词汇
词谱
曲谱
诗词地图
登录
韵典
平水韵
词林正韵
中原音韵
中华通韵
校注
律诗校验
词格校验
曲格校验
对联校验
自动笺注
课堂
律绝创作
填词入门
公开课
学习指南
其它
简繁转换
诗社
诗词书店
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
按出处分类
按人物分类
检索结果:
全部
82
词典
5
分类词汇
77
共77,分6页显示
1
2
3
4
5
6
2
3
4
5
下一页
分类词汇
学术
观念
异端
同异
无邪
我见
性善
眼光
冲突
我相
唯我
争说
性恶
思想
争鸣
《國語辭典》:
学术(學術)
拼音:
xué shù
一切学问的总称。南朝梁。何逊〈赠族人秣陵兄弟〉诗:「小子无学术,丁宁因负薪。」
分類:
学术
学问
学习
法术
观点
教化
治国
学风
系统
主张
本领
学识
学说
专门
《國語辭典》:
观念(觀念)
拼音:
guān niàn
1.由外界感受而来对事物的心象。
2.重现人心的过去印象。
3.由认知作用而来的意识,如感觉、知觉、幻觉、想像、概念等。
分類:
观念
佛教语
思想
观点
思想意识
意识
义理
观察
思维
记忆
《國語辭典》:
异端(異端)
拼音:
yì duān
1.由本位角度指称其他不同的学说、流派。《论语。为政》:「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唐。玄宗〈
孝经注序
〉:「嗟夫!夫子没而微言绝,异端起而大义乖。」
2.和传统道德思想,尤指和儒家思想相违背的邪说。《红楼梦》第五八回:「以后断不可烧纸钱。──这纸钱原是后人的异端,不是孔子的遗训。」
分類:
异端
意外
异志
自居
分离
外事
一端
无关紧要
儒家
事端
正统
离心
事物
学说
见解
组织
学派
异己
观点
教义
《國語辭典》:
同异(同異)
拼音:
tóng yì
1.同与不同。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史传》:「然纪传为式,编年缀事,文非泛论,按实而书,岁远则同异难密,事积则起讫易疏,斯固总会之为难也。」唐。
韩愈
〈
寄卢仝
〉诗:「往年弄笔嘲同异,怪辞惊众谤不已。」
2.战国时惠施提出的学说。认为事物中存在著小同异和大同异两种。每类事物都有共同的性质,此即大同;但每类事物中不同的种属又各有自己共同的性质,是为小同。从类上推,万物皆同归属于一大类,而自种属下求,以至于物体本身,又都其特点,是以事物之间的差别是相对而非绝对的。
分類:
异议
差异
时名
异志
名家
立异
观点
叛乱
见解
惠施
提出
名辩
辩论
论题
为事
存在
和大
大同
《國語辭典》:
无邪(無邪)
拼音:
wú xié
没有不正当的思想或行为。《礼记。乐记》:「中正无邪,礼之质也。」《史记。卷八七。李斯传》:「臣无邪则天下安,天下安则主严尊。」
分類:
无邪
邪僻
中分
有偏
邪曲
偏差
观点
中和
和雅
雅正
《漢語大詞典》:
我见(我見)
(1).亦称“ 我执 ”。佛教语。指执着于我,以身为实体的观点。被视为烦恼之源。
《
成唯识论
》
卷四:“我见者,谓我执。於非我法,妄计为我,故名我见。”
《
大乘起信论
》
:“对治邪执者,一切邪执,皆依我见,若离於我,则无邪执。” 鲁迅
《坟·文化偏至论》
:“试案尔时人生,莫不絶异其前,入於自识,趣於我执,刚愎主己,於庸俗无所顾忌。”
(2).个人私见。 张孝若
《立宪运动及谘议局成立》
:“到了议决了以后,大家就抛弃我见,服从多数。”
分類:
个人
私见
佛教语
指执
执着
为实
实体
观点
《漢語大詞典》:
性善
战国 时 孟子 的观点之一。认为人生之初其性是善良的。是一种先验的人性论。
《
孟子·告子上
》
:“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
孟子·滕文公上
》
:“ 孟子 道性善,言必称 尧 舜 。”参见“ 性恶 ”。
分類:
孟子
观点
为人
人生
善良
《漢語大詞典》:
性恶(性惡)
战国 时 荀子 的观点之一。认为人性本来是恶的,必须以礼义刑罚治之,才能使之改恶从善。与 孟子 的性善论相对立,也是一种先验的人性论。
《
荀子·性恶
》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参见“ 性善 ”。
分類:
荀子
观点
为人
人性
《國語辭典》:
眼光
拼音:
yǎn guāng
1.视线。如:「大家都把眼光投注在那一对夫妇身上。」
2.鉴赏的能力。如:「他很有眼光。」
分類:
眼光
观察
视力
视线
眼睛
察事
能力
观点
《漢語大詞典》:
冲突(衝突)
向前突出。 明 蒋一葵
《长安客话·古榆关》
:“墩臺守望,虽鳞次櫛比,而柳栅沙沟,衝突道侧,行旅患之。”
分類:
冲突
向前
突出
《漢語大詞典》:
我相
佛教语。我、人等四相之一。指把轮回六道的自体当做真实存在的观点。佛教认为是烦恼之源。
《金刚经·大乘正宗分》
:“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宋
范成大
《藻侄比课五言诗因吟病中十二首示之》
之六:“捫蝨天机动,驱蚊我相生。” 明
徐渭
《翠乡梦》
第二出:“止因俺师弟 玉通 ,我相未除,慾根尚掛,致使那 柳宣教 用 红莲 掇赚。”
《老残游记续集遗稿》
第五回:“
《金刚经》
云:‘无人相,无我相。’世间万事皆坏在有人相、我相。”
分類:
佛教语
人等
四相
轮回
六道
当做
真实
存在
观点
《国语辞典》:
唯我
拼音:
wéi wǒ
只有我、只以自我为观点。如:「唯我论」。《左传。僖公七年》:「唯我知女,女专利而不厌,予取予求,不女疵瑕也。」《元曲选。连环计。第一折》:「孤家看来,朝里朝外,唯我独尊,若要举事之时,那一个敢道个不字儿。」
分类:
自我
观点
《漢語大詞典》:
争说(争説)
(1).指观点不同的解说。
《
晋书·礼志上
》
:“是以
《丧服》
一卷,卷不盈握,而争説纷然。”
(2).犹争吵。
《水浒传》
第十六回:“正在松树边闹动争説,只见对面松林里那伙贩枣子的客人都提着朴刀,走出来问道:‘你们做甚么闹?’”
分類:
争吵
观点
解说
《漢語大詞典》:
性恶(性惡)
战国 时 荀子 的观点之一。认为人性本来是恶的,必须以礼义刑罚治之,才能使之改恶从善。与 孟子 的性善论相对立,也是一种先验的人性论。
《
荀子·性恶
》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参见“ 性善 ”。
分類:
荀子
观点
为人
人性
《漢語大詞典》:
性善
战国 时 孟子 的观点之一。认为人生之初其性是善良的。是一种先验的人性论。
《
孟子·告子上
》
:“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
孟子·滕文公上
》
:“ 孟子 道性善,言必称 尧 舜 。”参见“ 性恶 ”。
分類:
孟子
观点
为人
人生
善良
《國語辭典》:
思想
拼音:
sī xiǎng
1.思念、怀念。三国魏。
曹植
〈
盘石篇
〉:「仰天长太息,思想怀故邦。」《金瓶梅》第三四回:「不期阮三在家,思想成病。」
2.想法、念头。《文明小史》第四一回:「我想我们一个人脑子是顶要紧的,一切思想都从脑筋中出来。」
3.思维的结果,或指认知的心理历程。
分類:
思想意识
思忖
想念
思想
念头
客观
思维
相思
存在
意识
考虑
想法
怀念
反映
条理
指道
道德品质
脉络
中经
产生
结果
观点
何休
《國語辭典》:
争鸣(爭鳴)
拼音:
zhēng míng
本指鸟类争相鸣叫。如:「那儿风光明媚,百鸟争鸣,是个休閒的好去处。」后比喻各种学说、理论竞起。如:「战国时代,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
分類:
在学
鸣叫
学术
相出
出名
看法
观点
争辩
粤公网安备44010402003275
粤ICP备17077571号
关于本站
联系我们
客服:+86 136 0901 3320